曹倩
摘 要:教材是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nèi)容的載體。牛津上海版《英語》教材的內(nèi)容以單元模塊的方式呈現(xiàn)并建構同一個主題,隨著學段的提高呈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每冊教材有四個模塊,分別表述不同的主題?;趩卧黝},實施單元整體設計符合英語學習的特點,有助于優(yōu)化課堂教與學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如何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有效地推進單課教學,把教學目標扎實地落實到教學過程中?本文以牛津上海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Module 2 Unit 3 “Moving home”為例,從目標設定、話題確立、內(nèi)容整合、活動推進以及評價伴隨這五個要素,闡述單元整體設計下的單課有效實施。
關鍵詞:小學英語;單元整體設計;單課有效推進
牛津上海版《英語》教材為building-block體系,內(nèi)容以單元模塊的方式呈現(xiàn),并建構同一個主題。每冊教材的四個模塊分別表述不同的主題,每個主題下又以話題為主線,以板塊形式安排教學活動?;趩卧黝}實施單元整體設計,強調目標的漸進性和內(nèi)容的循環(huán)性,體現(xiàn)了課標要求、教材編寫特點、英語學習規(guī)律以及英語教學理論,有助于優(yōu)化課堂教與學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減少、克服教學活動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如何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如何著眼于英語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重視學生“學”的過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評價的作用等問題,都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研究和解決的。
教師在單元整體設計時可以從目標設定、話題確立、內(nèi)容整合、活動推進以及評價伴隨這五個要素來考慮。
首先確立單元目標,依據(jù)單元目標再確定單課目標。在設計單元目標與單課目標時,考慮的側重點應有所差別。教師在制定單元目標時要思考:單元整體目標是否基于課標、教材解讀和學情,單元目標是否關注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在制定單課目標時則要思考:單課目標是否基于整體目標,單課目標是否有漸進性,單課目標是否敘述得足夠具體,單課目標是否可操作并可評測。
1. 目標設定的依據(jù)
(1)基于課標
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設定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2)基于教材
教材是教學任務的主要來源,是課程標準的載體,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以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它具有淺顯易懂、重點突出、圖文并茂、生動形象、信息多、容量大、語言復現(xiàn)率高等特點。教師必須要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在設定目標前,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透析教材內(nèi)容。
(3)基于學情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其根本是關注學生。但由于各學校的校情、學情不一樣,對語言輸入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了解學生的群體特點和個體差異,了解學生的已知和要知、已會和要會之間的差距尤為重要。
2. 目標的主要構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力求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好基礎,同時,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教師應在教學中綜合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這五個方面,且要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狀況,整體規(guī)劃各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英語階段,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關注三個方面:語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
3. 目標的撰寫原則
為了實現(xiàn)目標的精準導向作用,教師在撰寫教學目標時,需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理念,以“能做什么”來清晰、準確、具體地表述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選用反映外部行為變化的詞語來陳述。教師要能預期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活動后產(chǎn)生的行為變化與內(nèi)在的能力和情感變化,并盡量使這種變化可觀察、可測量。嚴格意義上的教學目標應包括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和表現(xiàn)程度(Degree)四項要素(簡稱ABCD式),并有一套規(guī)范的陳述方式。
(1)行為主體(Audience)是以學生為目標行為主體,而不是以教師為目標行為主體。判斷教學有沒有效果的直接依據(jù)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2)行為動詞(Behavior)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不能是模糊、籠統(tǒng)、抽象、不可測的。為了更好地描述動態(tài)性的目標,教師可參考《上海市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附錄2“學習水平界定”,如上頁圖1所示。
(3)行為條件(Condition)是指影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依據(jù)。通常用一個介詞短語表示,如“在……語境中”等。
(4)表現(xiàn)程度(Degree)為評判該項能力的標準。程度是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最低衡量依據(jù),是闡述學習成就的最低水準,如:“語音語調準確,表達流利……”等。
以牛津上海版《英語》五年級上冊Module 2 Unit 3“Moving home”這一單元為例,在解讀課程標準、透析教材內(nèi)容、分析學情的三點基礎上,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如表1所示。
單元語用任務:在My dream home的語境中,結合已學語言,借助句型框架,運用本單元核心語言,用4—6句口語及書面語介紹夢想中的家。要求語音語調準確,內(nèi)容完整達意,表達流利,拼寫及語法正確。
基于單元整體設計,教師將本單元劃分為三課時,單課時目標設定如下: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見表2)。
第一課時語用任務:在介紹鳥類遷徙的語境中,借助句型框架和板書內(nèi)容,嘗試對候鳥遷徙的原因進行簡單的描述。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見下頁表3)。
第二課時語用任務:在the Chens搬新家的語境中,結合已學語言知識,借助句型框架并運用本單元核心語言對搬家的原因和對新家的感受進行描述。
第三課時教學目標(見下頁表4)。
第三課時語用任務:在My dream home的語境中,結合已學語言、借助句型框架并運用本單元核心語言,用4—6句口語及書面語介紹夢想中的家。要求語音語調準確,內(nèi)容完整達意,表達流利,拼寫及語法正確。
現(xiàn)行的牛津上海版《英語》教材是“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體系。
單課話題要基于單元話題來設計。首先,在解讀單元話題時,教師要思考:教材體現(xiàn)的話題意義是什么?話題意義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圖片提供了什么樣的語境,這些圖片與話題的關系是什么。其次,在設定單課話題時,教師則需要考慮:單課話題是否使教學文本聚焦核心語言,是否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已學的語言,是否易于學生的語言輸入等。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語》五年級上冊Module 2的主題是“Me, my family and friends”,三個單元的標題分別是“Grandparents”“Friends”和“Moving home”。一般由Look and say,Look and learn,Ask and answer,Say and act,Look and read,Listen and enjoy,Learn the sounds等部分組成。這些主題和板塊為教師在分析和處理教材時提供了廣闊、自由的空間。教師可以在單元主題下,為每一課時設定sub-topic,構建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知識模塊,提升學習質量。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Module 2 Unit 3“Moving home”這一單元共有七個板塊(見下頁圖2至圖6)。
其中Look and say和Say and act內(nèi)容涉及人類,Look and read的內(nèi)容涉及動物。教師首先要找出其中的關聯(lián)處,并精準闡釋主題Home。因此,在進行單元內(nèi)容統(tǒng)整的過程中,教師設定了以下三個話題。
Period 1:Changing home——通過了解wild geese的遷徙,向學生介紹動物會因為生活的需求而遷徙。
Period 2:Moving home——通過了解the Chens一家人的職業(yè)和不同的性格,討論他們對新家的感覺以及熱愛新家的理由。
Period 3:My dream home——由一則關于“太空酒店”的新聞呈現(xiàn)the Chens一家三個孩子對各自dream home的憧憬,運用核心語言有條理地介紹他們夢想中的家。
以單元整體設計教學,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將學生已有的知識、本單元的核心語言內(nèi)容以及超出教材的拓展性語言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可以激活學生的舊知,加速語言的內(nèi)化,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解讀單元文本時要思考以下問題:核心板塊的語言項目是什么?核心板塊和非核心板塊的關系以及各自的要求是什么?哪些可作為教學文本,哪些是用來開展活動的?哪一板塊是語言實踐活動?如何有序整合?
教師在整合設計單課內(nèi)容時,則要考慮:每一單課的文本內(nèi)容是否在舊知的基礎上疊加了新的教學內(nèi)容,單課文本有無復現(xiàn)核心板塊的內(nèi)容,單課文本有無脫離學生實際與認知能力,是否生澀難懂。
以本單元為例,牛津上海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Module 2 Unit 3的主題是“Moving home”,聚焦home,教學內(nèi)容統(tǒng)整如表5所示。
教學活動設計是指按照一定的知識理解和技能訓練的邏輯來設計教學流程和具體教學活動。英語教學中的英語知識、語言能力、國家文化、英語思維等要素,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與學生和教師等教學因子在教學過程的展開中進行互動,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單課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關注單課時話題、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選擇與分課時目標的一致性。教師在單課活動推進時要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否圍繞分課時話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否聚焦核心語言?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否融合了已學的相關語言?教學活動與方法是否能夠為目標服務?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為什么要如此設計?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Module 2 Unit 3第三課時的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1. Pre-task preparation:鞏固舊知,創(chuàng)設語境(見表6)
2. While-task procedure:問題引領,語用體驗
通過Where do you want to live?和Why? 兩個問題的設計,分層推進文本內(nèi)容,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語言訓練,圍繞話題扮演虛擬人物,運用核心句型和已學語言知識描述自己的dream home,并簡述理由。在尋找Pauls and Sallys dream home的過程中,教師利用jigsaw reading,讓學生尋找信息差,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主學習意識以及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能力,如表7所示。
3. Post-task activity:語用提升,主題升華
朗讀文本,感知語言,通過視覺沖擊開啟想象力,暢想自己的dream home,如表8所示。
《小學中高年段英語學科基于課程標準評價指南》中指出評價內(nèi)容涵蓋五個模塊,即“語音”“詞匯”“詞法”“句法”和“語篇”,基于本課時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與文本內(nèi)容,關注對“句法”和“語篇”的過程性評價融入;要通過不同層次的活動設計,檢測學生理解對話內(nèi)容、捕捉關鍵信息和語言連貫表達的能力。
如,在My dream home這一課時中,教師從說、讀、寫三個維度出發(fā),通過自評與互評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評價表的具體內(nèi)容如圖7所示。
教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載體,教師讓教學內(nèi)容動態(tài)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并通過整合多種資源,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教學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知識的整合性、遞進性、循環(huán)性,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培養(yǎng)學生的機智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從單元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單元和單課的目標設定。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從目標設定、話題確立、內(nèi)容整合、活動推進以及評價伴隨等五個維度出發(fā),推進單課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居梅芳. 2013. 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與研究 [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 2017. 上海市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S].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朱浦. 2008. 教學專題透析[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