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摘 要] 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難點、疑惑處,并經(jīng)過必要的關聯(lián)同類、變式拓展之后,輔以教學追問,讓學生加深對這類疑難點的理解,能達到解一題、會一類、通一片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最值問題;問題意識;關聯(lián)同類;變式拓展
鄭毓信教授在新作《問題意識與數(shù)學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一文中指出:問題引領對于數(shù)學教學的特殊重要性,強調由具體內(nèi)容提煉出核心問題,通過適當?shù)奶釂枌W生的注意力由具體知識引向隱藏于其背面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從而逐步學會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進行思考. 在一次“圓”的單元測驗中,筆者所教班級有兩道最值問題的得分率很低,學生無從下手,于是筆者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給學生梳理了一節(jié)有關圓中最值問題的習題課,試圖通過這節(jié)最值問題教學,讓學生學會思考,想得更深,想得更合理,也悟得更透,從而經(jīng)歷這類難題的思路突破過程,發(fā)展他們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最值問題”習題課的教學流程
1.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建立數(shù)學模型(圓外一點到圓上各點的最短距離)
模型 如圖1,P是⊙O外一點,直線PO分別交⊙O于點A和點B,則PA是點P到⊙O上的點的最短距離,即d-r,其中d為OP的長,r為⊙O的半徑,簡稱一點一圓模型.
筆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練習.
習題1 如圖2,在Rt△ABC中,∠ACB=90°,AC=BC=2,以BC為直徑的半圓交AB于點D,P是弧CD上一個動點,連接AP,則AP的最小值是______.
設計意圖 讓學生對模型有初步認識,能從復雜條件和圖形中找出已知點和圓,進而借助一點一圓模型求最值.
上述模型已知動點的軌跡,即動點在一個圓上運動,但如果題中沒有明確動點的運動軌跡,要求最值,又該如何分析、建模呢?
2.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探究動點的運動軌跡
習題2 如圖3,在邊長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邊的中點,N是AB邊上一動點,將△AMN沿MN所在的直線翻折得到△A′MN,連接A′C,請求出A′C長度的最小值.
習題3 如圖4,在正方形ABCD中,點E,F(xiàn)分別從D,C兩點同時出發(fā),以相同的速度在直線DC,CB上運動,連接AE和DF交于點P,點E,F(xiàn)的移動,使得點P也隨之運動,若AD=4,試求出線段CP的最小值.
設計意圖 這兩道題都是求一定點與一動點所連線段的最值問題,難點是探究出動點的運動軌跡. 習題2由翻折可得A′M=AM是定值,此時要讓學生聯(lián)想到圓的定義,即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的集合是圓;習題3結合正方形的性質和全等知識能得到動點P在運動過程中,與定點A,D所連線段的夾角是直角,根據(jù)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頂點在以斜邊為直徑的圓上運動,可探究出動點的運動軌跡也是圓. 上述兩道題意在讓學生根據(jù)已知條件和已有知識模型,先探究出運動軌跡,然后利用一點一圓模型解決問題.
經(jīng)過上述鋪墊,接下來可以放手讓學生解決試卷中的一道填空題.
習題4 如圖5,E,F(xiàn)是正方形ABCD的邊AD上兩個動點,滿足AE=DF. 連接CF交BD于點G,連接BE交AG于點H. 若正方形的邊長為2,則線段DH的長的最小值是______.
數(shù)學學習要的就是變通,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數(shù)學中的轉化思想或化歸思想,即利用知識的聯(lián)系,把不熟悉的轉化為熟悉的,把復雜的轉化為簡單的. 上述試題都是一定點一動點問題,如果遇到兩個動點,又該如何解決呢?
3.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兩動點問題的轉化
習題5 如圖6,⊙O是以原點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點P是直線y= -x+8上一點,過點P作⊙O的一條切線PQ,Q為切點,則切線長PQ的最小值為______.
設計意圖 利用切線的性質構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表示出所求線段PQ的長,從而把線段PQ的最值轉化為線段OP的最值,即可以通過計算把兩動點問題轉化為一定一動問題,進而利用垂線段最短解決.
習題6 如圖7,在△ABC中,AB=10,AC=8,BC=6,經(jīng)過點C且與邊AB相切的動圓與CA,CB分別相交于點P和點Q,求線段PQ的最小值.
所求線段PQ是圓的直徑,這是個動圓,要解決此題,一定要緊扣動圓滿足的兩個條件:①過點C;②與邊AB相切. 假設圓心為O,圓O與邊AB相切于點D,連接OC,OD,則PQ=OC+OD,所以當O,C,D三點共線時直徑PQ取得最小值.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分析出運動過程中的定量關系,把不熟悉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三點共線求最小值問題,使學生逐漸形成轉化意識.
習題7 如圖8,在△ABC中,∠BCA=60°,∠A=45°,AC=2,經(jīng)過點C且與邊AB相切的動圓與CB,CA分別相交于點M和點N,則線段MN的長的最小值是______.
設計意圖 此題是前面兩道題的綜合,首先根據(jù)已知條件可探究出弦MN的長是半徑的倍,再根據(jù)動圓滿足的條件求出半徑的最小值,從而求解.
習題8 如圖9,在△ACE中,CA=CE,∠CAE=30°,⊙O經(jīng)過點C,且圓的直徑AB在線段AE上.
(1)證明:CE是⊙O的切線;
(2)設點D是線段AC上任意一點(不含端點),連接OD,當AB=8時,求CD+OD的最小值.
設計意圖 學生有了轉化意識,思考這一題時,就會聯(lián)想到這是線段和的最值問題,通?;瘹w為三點共線來解決,難點是CD的轉化,但結合題中的30°,不難想到解決方法.
教后反思
1. 關聯(lián)同類,讓學生對最值問題進行類比學習
教學中難點、難題的突破,需要適當拉長過程,延長學習時間,以暴露難點或難題的思維過程.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關于圓的最值問題難題進行梳理、歸類,將同類最值問題關聯(lián)起來,逐次呈現(xiàn),讓學生對最值問題進行類比學習,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 變式生長,讓學生經(jīng)歷最值問題由淺及深的拓展過程
在具體呈現(xiàn)該課時,要注意從簡單出發(fā),讓學生經(jīng)歷最值問題由淺及深的理解過程,感受難題也是由簡單的模型包裝而來,且在不斷的變式、生長、拓展過程中,隱藏了原先較為基礎的一些模型或經(jīng)典圖形和性質,成為一道較難的問題. 學生如果善于轉化,能將復雜問題中的繁多線條適當抽離、剝離出基本圖形,就可以實現(xiàn)問題的有效轉化.
3. 預設追問,師生在對話互動中追求最值問題的深刻理解
由于最值問題是初中階段較難的一類問題,這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預設恰當?shù)匿亯|與跟進追問,使學生在教師的點撥或追問下自主發(fā)現(xiàn)思路,以達到對最值問題的深刻理解. 這也涉及所謂的教學藝術話題,因為一般教師會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師會啟發(fā)真理,讓學生意識到自主發(fā)現(xiàn)思路后的那種愉悅與自信超越解題本身,于是學習的趣味也就應運而生. 想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也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