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長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每個人從事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興趣所引起的,有了動機、興趣才能去從事各種活動,從而達到一定的目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化劑,在學生的認識過程與學習活動中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興趣激發(fā)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推動學生探求內部真理與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欲望,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會知識有自信心,那么他們總是主動積極、心情愉快的進行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發(fā)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愉快地探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嘗試。
一、導語引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頭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它卻往往影響一堂課的成敗。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開頭導語,用別出心裁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如“三角形內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學生拿出自己預先準備的三個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個三角形中三個角的度數,然后分別請幾個學生報出不同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我當即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一開始,有幾位同學還不服氣,認為可能是巧合,又舉例說了幾個,都被我一一猜對了,這時學生都感到驚奇,教師的答案怎么和他們量出的答案會一致的?!疤絺€究竟”的興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情境激趣
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huán)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我在教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一文時,我結合文中歌手大賽的具體情景指定班里一名學生當5號選手,另一名當9號選手,通過計算他倆的比賽成績來教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在教學“試一試”和“練一連”時,我把學生分成了兩組,分別由5號選手和9號選手帶隊進行比賽,看哪隊學生全體做得又好又快,那隊就贏了,并給獲勝的同學要帖星表示祝賀。這樣宣布以后,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就連平時不愛學習的幾名學生也認真的計算起來,惟恐自己這一隊輸了。這樣在課堂上引入競爭,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引發(fā)出來了。
三、教法升趣
數學課的教學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為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對于深奧難懂的數學內容,教師要力求用淺出的方式告訴學生,并盡可能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感到“原來這些東西我也能理解,我也能學會”,甚至有的新內容老師剛點播一下,許多學生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學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例如在學習同類項概念時,我借鑒上海市長虹中學周佩珠老師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找同類項朋友”的游戲。事先準備好配組的同類項卡片,上課后,每人發(fā)一張,讓一個學生去找與自己卡片上單項式或同類項的朋友,找對的同類項朋友坐在同桌,另一個被“擠”出的學生站起來再找。學生在愉快專心的氣氛中迅速掌握了確定同類項的法則,合并同類項的法則也在同座討論中得到順利解決。全班學生個個調動起來,也體現了同學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互幫互學的精神風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激發(fā)。
四、評中含趣
這里的“評”是指教師對學生答問或作業(yè)的口頭或書面評價。數學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較少,難以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如果數學教師能在教學語言、語速、語調和語氣上風趣一些,幽默一些,對學生的答問、作業(yè)的評價上恰當地賦予一點情感味,那么,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可增添妙趣,樂學而不疲。例如在本課教學中,在學生發(fā)現了三角形內角和特征時,我立即表揚,“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個發(fā)現真理的數學家”;又如學生發(fā)現了另外一種證明三角形的方法時,我對他說,“你真聰明。”;在學生解題終于成功時,我又說:“祝賀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發(fā)學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對待學生作業(yè)中有困難的同學,我總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語。如“真遺憾”、“差一點就對了”“想得不錯,但說……”“沒關系再說一次”“下次肯定會更好”……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語對中差生來說,其作用不僅是情感上的補償而且是心理上的調整,可以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的探索中,變無趣為有趣,變有趣為興趣,變興趣為樂趣。
五、生活用趣
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一。教育學生運用學到的抽象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也正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聯(lián)系現實世界中簡單的數量關系和初步的幾何知識,去理解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如在學習“小數的認識”時,可讓學生到商店里觀察“商品標價”,也可觀察“菜籃子價格”等生活實際來加深認識。在學習“統(tǒng)計表”后,可調查統(tǒng)計本校和社會上有意義的事物,如各班級為“希望工程”捐書數量,經過數據整理,制成能說明問題、有實際價值的統(tǒng)計表。這樣,通過數學知識的應用,不但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而且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心理品質。
總之,要使課堂氣氛活躍煥發(fā)生機,就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科學的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活潑,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讓數學成為孩子們自覺追求的東西。
參考文獻
[1]尹增潤.如何在小學數學中給予學生樂趣[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
[2]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