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于表露積極情感,優(yōu)化學生的心境;樹立榜樣,培養(yǎng)堅強的學習意志;鞭策、鼓勵、信任學生,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興趣;情感:意志;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1-0033
我們在重視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同時,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催化”作用。筆者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幾個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闡述了興趣對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布魯諾說過:“濃厚的興趣能彌補智力的不足,持久的興趣會導致發(fā)明創(chuàng)造”。現代教育實踐也充分說明,培養(yǎng)良好的興趣是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興趣的產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誘發(fā)。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全面、細致地觀察學生興趣的傾向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以確保教學目的的達到。
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表現出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渴求,培養(yǎng)起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興趣。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主要在于學生的活動體驗,只有學生參與越多,體驗越多,學生的興趣才越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各種活動,如:辯論賽、講故事比賽、知識競賽、社會調查、文藝表演、小品表演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感到自己和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是課堂的主角,這樣使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空前高漲,這樣使學生學習效果更好。
二、善于表露積極情感,優(yōu)化學生的心境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臉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也不在兒童面前表現出來。”在學生面前,情感的流露一般都應具有教育的目的性。教師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更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雖與教師的思想修養(yǎng)、職業(yè)道德、知識水平和教學藝術密切相關,但是,也應該看到,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良好的心境,那么,教師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引起學生的共鳴顯然是難以如愿的。
在課堂教學中,要優(yōu)化學生的心境,首先要優(yōu)化教師自身的心境,為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努力做到兩點:第一,不把消極的情緒帶進課堂,以避免負面感染。這就是說,不管自己有多少委屈,內心有多么傷感,都要盡力克制和進行必要的調控,一定要以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熱情,良好的心態(tài)出現在課堂。第二,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既不能因為教學的暫時受挫而唉聲嘆氣,灰心氣餒,也不能因一個學生的調皮而動氣發(fā)怒,遷怒全班,有所失態(tài)。要善于處理偶發(fā)事件,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調控課堂氛圍,優(yōu)化學生心境,使學生處于滿意的教學情境中,處于愉悅、輕松、積極的氛圍中,使師生心理相容、和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樹立榜樣,培養(yǎng)堅強的學習意志
道德與法治課堂趣味性相對較少,學生初學時會感到很難懂、難學,對學習道德與法治普遍存在著畏難情緒,往往無精打采,消極應付。如果學生缺乏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不可能學好這門學科的。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就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要鼓勵學生同自身的惰性作斗爭,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學生的實際,筆者在開學初的教學中,除了及時培養(yǎng)學生對課任教師的信任和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興趣外,還要在教學中經常用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yè),依靠堅強意志,戰(zhàn)勝困難取得成功的故事教育學生,鼓勵學生以科學家為榜樣,在智慧活動中,始終保持自信、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讓學生不斷地戰(zhàn)勝自己。同時聯系書本上學到的內容,用科學家們在逆境中堅持學習,刻苦鉆研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事跡,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意志,激發(fā)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四、鞭策、鼓勵、信任學生,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己實現個人理想、目標的堅信程度。所以有人說“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發(fā)進取的勇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尊重、贊許與鼓勵就是對學生最大的信任。每個學生都有學好的愿望,作為教師首先不要對差生失去信心,應主動找差生談心,用熱情和真誠贏得學生的信任。關心愛護學生,并針對學生的實際加以開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能夠學好道德與法治課,更應言傳身教,以自己的朝氣、熱情、信心來帶動學生,以自己對教育事業(yè)、對道德與法治課的熱愛,喚起學生對學習、對知識、對道德與法治課的熱愛。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充分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特別是成績差的學生,在成績有所提高時,要及時鞭策和鼓勵他們,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的自信心不斷提高。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成績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自己的智力水平與學習好的同學相比較相差并不大,只是學習方法及學習意志比較薄弱,只要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就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因此,在課堂上,不要當眾批評或諷刺挖苦學生,在課堂提問前,總是積極鼓勵,啟發(fā)誘導,學生回答后又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尤其是對那些所謂的“差生”,筆者更是關注他們,及時幫助他們獲得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給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集體中找到自信、自尊。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實踐證明,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只有堅持科學的育人方法,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協調發(fā)展,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龍南縣思源實驗學校 341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