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振
阿格妮絲·赫勒的《個性倫理學》是她“道德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用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從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個體立場回答“好人”如何可能的問題。在她看來,倫理學關(guān)乎個人的責任,個人的責任是個性倫理學的核心。從內(nèi)容上看,《個性倫理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在命運之星引導下的以“尼采與《帕西法爾》”為主題的五篇演講;第二部分是在真理之星引導下的三個年輕人之間的對話;第三部分是在智慧之星引導下的祖母和外孫女之間的通信。這種寫作方式讓我們體會到了赫勒試圖喚醒個人責任的努力,她希望她的個性倫理學猶如一根“拐杖”,我們可以將之放在一邊,也可以在我們需要時拾起,幫助我們“成為自己”。
首先,要“成為你所是”。赫勒認為,“成為你所是”是一種對自身命運的熱愛,是忠實于自我對自我人格的存在性選擇,成為一個有良知、對自己負責的人。作為一種“目的論”建構(gòu)的自我模式,“熱愛命運”就是忠于個人對自己做出的選擇,自己決定自己。這種“目的論”不是外在“被推”,而是一種內(nèi)在“牽引”。人們靠內(nèi)在“牽引”做出自己的選擇并遵循選擇,這成為他通過自身選擇已經(jīng)是的那個人,在內(nèi)在“牽引”中“目的論”地建構(gòu)自我就是個人的基本的飛躍,是作為“好人”的我們的存在論的選擇。
其次,完成這一飛躍后,我們會問,什么才是作為每個個體的我們應(yīng)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于是,赫勒講了在真理之星引導下對真理的追求。赫勒通過對話的形式試圖闡釋真理是通過“堅持自己所是”的個人在平等交流中呈現(xiàn)的。個性倫理學不遵循某種教條或權(quán)威,而是在人與人之間展開真誠的對話。她認為,有限存在者是不知道絕對的答案的。正因為意識到人類的有限性和偶然性,所以,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某事,每個決定都是冒險的,而且我們必須冒這個險。因此,赫勒指出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是承諾和責任。只有在自身命運之上做出承諾并承擔責任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最后,每個熱愛命運、追求真理的“好人”成為集“崇高、美和愛”于一身的智慧化身。擁有“崇高、美和愛”的人是一個“好人”,是一個通過踐行“好人”的所有品德而內(nèi)在“自足”的人。這種“自足”是一種自由,不需要任何人或任何別的東西。在追求真、善、美的實踐中,人們有對人倫秩序中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的自覺,通過判斷什么是好的和壞的,人們不僅在意識層面清楚好和壞的區(qū)別,而且也在實踐中踐行自己內(nèi)在的道德判斷標準,實現(xiàn)向自身的復歸,最終抵達自己的命運。
《個性倫理學》是赫勒在經(jīng)歷了毀滅人性的納粹大屠殺和斯大林主義之后的結(jié)晶。她想通過個性倫理學告訴我們要對自己和他人負有道德上的責任。僅有個性倫理學是不充分的,超越一般倫理學和道德哲學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也是必要的。她在個性倫理學中強調(diào)責任對我們的召喚,并且她認為我們每個人對這種責任的召喚都應(yīng)該做出獨特的回應(yīng),成為某一個具體的“好人”,但是,她的個性倫理學無法掩蓋其“目的論”的烏托邦性質(zhì)。一方面,她給予“好人”以最高的地位;另一方面,這個最高的位置又是一種“虛無”,因為沒有人真正處于這樣的最高地位。對于這種“烏托邦”我們應(yīng)采取辯證的態(tài)度來看待。人們越是接近“牽引”他的那種觀念,他就越是變得完美和自由,與其說這種“目的論”的自我模式是一種終極狀態(tài),不如說是人們在自身內(nèi)在“牽引”的引導下實現(xiàn)他自身存在的目的,成為他自己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