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以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過去教學以教師為核心,現(xiàn)在的教學以學生為核心。”于是,一些語文教師“充分發(fā)動”學生,教師成了語文課堂的“旁觀者”,認為這樣才是“以學生為中心”。此現(xiàn)象,在“讓學”的背景下愈盛。筆者認為,無論我們的語文課堂如何變革,教師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改革越向縱深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越高。有一樣是不會變也不能變的,或者說是需要進一步強化的,那就是教師的“引導”。筆者以近日觀摩的一堂邊塞詩的鑒賞課為例,談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導”。
緊扣目標,步步引導。導游都非常清楚他要把游客帶到什么地方,走什么線路,在每個點上講什么,講多長時間,目的性很強。放到課堂上,也就是不管什么類型的語文課,都必須明確這堂課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務,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展開教學,不游離、不拖沓。筆者所聽的這節(jié)邊塞詩鑒賞課,教師設計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靜心讀詩”,但并沒有給出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目標,只是讓學生讀,這就讓教學變得盲目,學生的學也沒有頭緒。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帶領學生探究詩歌的風格,或帶領學生學習邊塞詩的環(huán)境描寫等,讓學生帶著目標去讀,這樣才能學有所獲。
進入“實境”,帶領想象。導游的講解是在“實境”中,讓游客在親眼看到、甚至親手觸摸中完成的。語文教學也有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進入情境”。當然,我們不可能把學生帶到實景中去親身體驗,但這不影響“入境”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借助朗讀、語言描繪等手段營造畫面感,帶領學生“進入”文本中所描繪的場景中。
收放自如,關注個需。導游在“導”的過程中,確實是以講解為主,但聰明的導游都會留一點時間給游客,讓游客適度地自由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如此。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需要、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也要把握時機適時點撥、引導。
用心選材,恰當呈現(xiàn)。作為一個導演,首要的能力在于選擇劇本。教師也是如此,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就邊塞詩的鑒賞而言,教材里的作品總體上比較經典,值得選擇,教師也可以自己去選擇作品進行教學。當然,引導學生自己去選擇,也是可以的,但教師要給學生指明選擇的方向,讓不同學生選擇的詩具有相通點或互補點或對比點,以便教師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進行適時、得當?shù)狞c撥和生發(fā),讓學生有所悟有所得。譬如,想把重點放在“環(huán)境描寫”上,可選擇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高適的《燕歌行》;若想把重點放在“情感分析”上,王翰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塞下曲》都各有千秋。
鼓勵個性,引導發(fā)揮。導演要求演員根據(jù)拍攝計劃去表演,但高明的導演會鼓勵演員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呈現(xiàn)劇本。教學也是這樣,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彰顯自己的主張,發(fā)展自己的能力,當然,也要牢記教師“導演”的職責,當學生的思考出現(xiàn)偏差,教學偏離了預設的目標時,教師要適時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