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長豐縣長新路小學 安徽合肥 231100)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認識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fā)展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自古教育就被賦予了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是“道”的延續(xù)的使命[1],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未來社會合格的小公民、小主人呢?特別是小學階段如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呢?這是每個基礎教育工作者常思常新的問題。童年階段天真無邪、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順應天性中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性,為將來正確“三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社團是個重要的舞臺,充分把握利用好社團資源,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唱好德育教育的中國風格,講好中國故事。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人是最寶貴的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爭做“四有”好老師,教師是知識的傳承者、思想的引領者、德育模型的建構者,少年宮社團活動需要一支熱愛教育、富有情懷、充滿童心、多才多藝的輔導教師隊伍。孩子的童年最富有夢想,最希望有一批可親可敬的老師帶領他們成長、陪伴他們長大,要讓孩子在社團活動中不斷成長,必須有老師的循循善誘、呵護陪伴,有愛才能“執(zhí)著”,有才方能“勝任”,有德方能“引領”,注重師德教育的同時,尤其注重道德與法治課老師的支持,不斷促進輔導教師隊伍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讓孩子在“正確人”的教育下長大。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成長環(huán)境中的人和事對人的影響有多么深遠。孩子的社會化首先是從模仿中啟蒙的,因此在建構社團和組織學生的社團活動時要回歸孩子的心靈原點,從孩子的需求出發(fā),組織形式多樣、為孩子所喜聞樂見的活動,例如我班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我是一張紙》這一部分時,就結合我??苿?chuàng)社團走進長豐縣污水處理廠參觀,更好地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草莓種植社團通過組織學生認領植株,澆灌、記錄、養(yǎng)護,使得學生體驗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喜悅,走訪周邊社區(qū)種植戶,感受父母種植的艱辛。德育教育之所以曾經(jīng)乏力,就是因為形式單一化為簡單說教,沒有了多樣性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感召力,當然無論什么形式總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我們也要避免過分注重形式而弱化德育內(nèi)容的錯誤傾向。
德育教育是個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要想落到實處,離不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在情境中感悟,在合作中創(chuàng)新。讓孩子們在一個個特色社團中參與不同的實踐活動,在各種體驗式的實踐中學做人、學參與、學競爭、學互助、學合作。例如在足球社團的訓練和比賽活動中,不僅要注重戰(zhàn)術的訓練,更要注重用團隊的合作、互助來實現(xiàn)目標、完成進球,讓孩子們在實際體驗中感受與人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成長的快樂。合唱團也是如此,如果不遵守規(guī)則,各唱各的調(diào)、各吹各的號,永遠無法唱出動人的樂章,規(guī)則和團隊的意識則會在日常的排練中不斷強化。讓孩子感悟到每做一件事都要守規(guī)則,要考慮全局,必要時要懂得舍與得。內(nèi)化于心最好的方式便是體驗、反思、感悟、認可,在此基礎上才能外化于行。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經(jīng)形成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德育教育更應是和風細雨般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沉淀過程。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不斷鞏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組織社團活動時,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示范宣導功能,強化對正確行為模式的肯定和對不正確方式、做法的及時糾偏。經(jīng)??湟豢浜⒆拥膬?yōu)點,時時做好引領,讓孩子每時每刻都在強化對責任、團隊、合作、規(guī)則等的認知。給孩子時間,讓孩子積淀,讓行為慢慢成為習慣,讓習慣漸漸內(nèi)化成品格。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孩子一點點進步,于無聲處處處皆教育。通過各個社團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幫助孩子取得可喜的進步。
校園中一個個多彩的社團,既是孩子興趣培養(yǎng)、開闊視野的舞臺,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成為孩子們踐行正確“三觀”的萌芽練習場,孩子如果從小思想里充滿著真善美,德育的種子就會成功地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