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景景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撫養(yǎng)、教育和關愛,他們的特殊成長環(huán)境如親子教育的缺失、親密度較低、不良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在教育上存在著內容狹窄、監(jiān)護人與兒童交流不足、教養(yǎng)方式不當?shù)葐栴},極易產(chǎn)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人格發(fā)展不可能健全,尤其是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需要家庭和學校以及留守兒童自身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在廣大農村產(chǎn)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龐大的群體。針對我校的實際,我們調查了六年級的留守兒童,通過相關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凸顯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因此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留守兒童表現(xiàn)出的心理問題
1、“親情饑渴”,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親情呵護嚴重缺位,臨時監(jiān)護人無法與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溝通,他們只是注意兒童的吃和穿,對孩子的學習無法監(jiān)管,孩子也由于心理畏懼而無法正常交流,于是孩子的喜怒哀懼等情緒長期得不到向信賴的長輩傾訴而變得孤獨壓抑,甚至造成抑郁自閉。
2、孤僻內向,長期少與外人交往,既缺乏傾訴也缺乏傾聽的正常交流,孩子往往沉默寡言,渴望與人交往又害怕與人交流,于是不愿意敞開心扉,做事也畏手畏腳,造成性格孤僻內向。
3、冷漠乏信,長期缺乏親情關愛和呵護,認為父母重利輕親,生下孩子卻不管而遠離他們,為了賺錢而背井離鄉(xiāng)拋棄他們,他們由對父母的怨恨導致對社會的憤慨,于是世界觀發(fā)生偏移而對社會產(chǎn)生冷漠,看不到人間真情和積極的一面,總是感覺社會的消極和世態(tài)炎涼,同時孩子沒有得到及時鼓勵和肯定,心靈缺乏依靠,總是懷疑自己干不好和干不成事情,做事瞻前顧后、畏縮膽怯,學習和做人缺乏自信。
4、心胸偏隘,由于長期缺乏親情互動,總是沒有人進行合作與配合,長時間得不到愛和關懷,常常出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寬容和忍讓,因缺乏心理依靠而常常想到需要自衛(wèi),總懷疑被人欺負而盡量考慮不吃眼前虧,長期便形成心胸狹隘甚至造成偏激。
5、生活缺乏激情甚至輕生,由于長期得不到關愛和呵護,孩子常常感覺生活索然無味,周而復始的平淡生活,讓孩子感覺不到希望而對生活缺乏激情,經(jīng)不起挫折磨礪和困難的打擊,稍有不順便自暴自棄,抑郁及不良情緒長期不能及時釋放和排解,便出現(xiàn)心理癥結甚至產(chǎn)生輕生的可怕念頭,學生中孤獨的留守兒童自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個性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不與監(jiān)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所以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個留守兒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地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班主任應特別注意保持與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和溝通,加大家訪力度,向監(jiān)護人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狀況、思想動態(tài),匯報孩子在校的學習態(tài)度、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孩子溝通和疏導,減輕他們的壓力,消除思想包袱,使其能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對于絕大多數(shù)性格孤僻、任性,不愿與人交流的孩子,因為他們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班主任必須以愛為基礎,用愛感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慈愛和溫暖,從而消除師生隔閡與對立的情緒,使師生的情感逐漸融合,建立情感聯(lián)系,培養(yǎng)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
2、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fā)揮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教育職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fā)揮家長在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心理成長中的作用。發(fā)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jīng)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另一方面,監(jiān)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的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并及時與其父母和學校聯(lián)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成長。
3、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使其感受班集體的溫暖。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會課,倡導大家在生活上、學習上多給留守兒童一些熱情的幫助,以解答學生成長中的煩惱。做到教師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負責孩子思想、情感輔導。還可以用“結對”的方法,組織一部分先進學生從生活上、學習上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逐漸產(chǎn)生對班級集體的感情與班級融為一體。例如:去年,我擔任六年級班主任期間,班上留守兒童史大春同學,在學校是出了名的淘氣學生,過去不但不按時完成作業(yè),而且逃學、曠課、早退、不回家便是常事。在我接手這個班后,時常有意無意和他接觸談心,了解一些他的特長和愛好,發(fā)現(xiàn)他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于是,我大膽地讓他組織班上的很多活動,做得比較出色,從此他的逃學、曠課、早退也不復存在,在校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打鐵還要趁熱,此時我再和他談一些班集體榮譽的事,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拖了班上的后腿,開始主動學習,一學期下來,他的成績有了實質性的提高。
4、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教師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yǎng)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xiàn)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jiān)護的缺位。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總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都應當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鋪墊一條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井坤.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2(4).
[2] 袁梅.農村小學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2(1).
[3] 馬驪.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