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輝
摘 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在現(xiàn)代的語文課堂中要重視必要的語言實踐過程,才能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升其語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實踐;語言能力;循序漸進;語言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9/22-0025-03
語文是一種語言文字的學問,語文的課堂也應該是語言發(fā)展與實踐的課堂,《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在現(xiàn)代的語文課堂中必須重視必要的語言實踐過程,才能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升其語言能力。
然而語文課堂的語言實踐活動也是有技巧的,于永正老師曾經(jīng)說的“簡簡單單教語文。”語言實踐的簡單又不同于尋常意義的簡單,而應該是簡而不單,行而有效的。
一、簡單中的循序漸進
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說過:“大道至簡?!?也就是說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guī)律)是極其簡單的,語文的語言實踐教學其實也該如此,一篇課文涵蓋的內(nèi)容很多,如果每一條都要學生說清楚,都作為語言實踐的話題就勢必會產(chǎn)生語言疲勞,造成語文課堂的高耗低效。
筆者曾聽過許多公開課,這些公開課設計了許多讓學生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你說說我談談,看似豐盛的語言饗宴,其實真正能夠留在聽課老師和學生記憶中的也許寥寥無幾,時間卻如流水般虛度而去。所以,筆者一貫認為,語言實踐不是單單說話的鍛煉,而是教師為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的過程,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課上的語言實踐不是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是一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將零散的教學內(nèi)容整合的過程,是引導學生有選擇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聽的明白,想的清楚,說得流暢,有所裨益。
記得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過一節(jié)語文課——《黃果樹瀑布》,深受啟發(fā):這節(jié)課沒有常見的多媒體課件,除了一張黃果樹瀑布的圖片,只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思維撞擊和智慧萌發(fā)。開篇老師從廬山瀑布引入黃果樹瀑布,一句“黃果樹瀑布真_______”,讓學生整體感悟瀑布,學會語言的概括能力;緊接著一句“黃果樹瀑布真美,美就美在____”。讓學生具體感悟語言,進行復述訓練;再然后通過寫作方法的學習,讓學生感悟修辭之美;最后通過一段錄像,讓學生跳出課文,假設自己是徐霞客,把自己想對黃果樹瀑布、自己、后人說的話用三五句話寫下來,鍛煉學生書寫的能力。
整節(jié)課堂從開始到結(jié)尾都在做著語言實踐訓練,卻毫無雕琢之意,自然天成,從句的訓練到段的延伸,讓學生層層遞進,鋪展開來。尤其是最后的遐想,學生巧妙地結(jié)合前面概括、修辭、品析,語言非常生動,效果極佳。
二、簡單中的層次分明
語言不是生字,學會一個就記住一個即可。也不是美文,背過一篇算一篇,它是一種能力,因此語言的實踐也應該是一種能力的實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所教知識與這種能力相結(jié)合,以“讀”為經(jīng),以“悟”為緯,以“說”為路,融會貫通,學得語言。
通過多年的教學,筆者覺著語言實踐不應該只是說的實踐,而應是一種把聽說讀寫融會貫通的實踐,先聞其聲,再見其形,最后“學其言”,這樣老師的教是有的放矢的,學生的學也有據(jù)可依。記得在學習陸游的《示兒》時筆者便依著這種方法來教學,效果還算不錯。
(一)聞其聲,知其意
例如:讀題,筆者會問學生:示兒也就是給兒子看,陸游通過這首詩給自己的兒子看什么?對兒子說什么?對后人說些什么?讓學生簡單地翻譯出詩句,明白感情基調(diào),引導學生解釋詩句,讀出節(jié)奏,理解“元、但、乃”的意思,并逐句縮減,理解遺愿,告乃翁什么:王師北定中原日,也就是統(tǒng)一中原的愿望。
(二)見其形,知其人
筆者繼續(xù)問學生,1.陸游遺言與別人有什么不同2.陸游的悲與別人有什么不同3.既然萬事空,為何還要“悲”?4.既然人死萬事空,為何還要“告乃翁”?層層遞進地疑問,讓學生逐步感受到詩人沒有說出的內(nèi)心世界和偉大情懷,陸游偉大的愛國主義形象躍然紙上。
(三)學其言,感其情
筆者出示了陸游的生平和許多經(jīng)典的詩詞,問學生“通過這些詩詞,想一想,為什么在燦若星辰的愛國詩人中,朱自清說只有陸游才配稱為愛國詩人?”在欣賞優(yōu)秀名句的同時,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起來,明白陸游青年壯年到老年,從科舉入仕到參軍,從30歲到85歲,從早年的 “少年志欲掃胡塵”到晚年的“壯心未與年俱老”,從來沒有熄滅過愛國之熱情,對人民的熱愛,為了祖國統(tǒng)一而歌唱而吶喊的戰(zhàn)斗精神從未消失,明白何為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殉國之情。
最后,筆者聯(lián)系生活,用詩中的話引導學生,如果陸游生活在今日,他會說什么: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家祭無忘告乃翁。學生也不負眾望,聯(lián)系生活,填出了“霧霾一掃天晴日”“天下太平無戰(zhàn)日”“四海升平硝煙盡”……等不錯的句子,不僅僅是對詩詞寓意的領會,更是言語能力的提升,學生學得了言語,實現(xiàn)了言意兼得。
語文的語言實踐,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要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中把所學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融為一體,并有所升華。語言實踐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入人物的內(nèi)心,與人物對話,讓鮮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文中之境歷歷在目,深化自己內(nèi)心的理解和體驗,讓哲理水到渠成地展現(xiàn)出來。
三、簡單中的語言智慧
語言實踐既然是一種語文的教學方式,就要有一定的語言智慧。干巴巴的語言實踐既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說話興趣,也不能有效地給予學生正確的語言導向,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語言的智慧包括:練習的智慧、交流的智慧、評價的智慧等等。
以練習的智慧為例,教師在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是要有趣味性和實效性,而不能是為了練習而練習,那種快下課,才給學生一個題目:學了本課,你談談自己的感受吧,然后讓學生泛泛而談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應該把語言實踐放在課中,有目的性地教學,比如筆者在教學《小露珠》一課時,就抓住本課的“像……一樣的小露珠”這個短語的特點,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小露珠打招呼。筆者給與學生一個人物設定:勤勞的小蜜蜂會對小露珠說什么?憨厚的大水牛會對小露珠說什么?……讓學生慢慢地自己來說。在學生反復說的過程中,也記住了許多短語,促進學生言語的發(fā)展,這些短語,可能一時看不出效果,但當學生在表達中需要它們時,這些詞語立即就會被激活,成為現(xiàn)實的言語能力,對二年級學生尤其有用。
交流的智慧就是教師在和學生交流時,不是簡單的對話,而是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在《名師教學目標落實藝術》一書中,孫建鋒老師將一片摘自清華的竹葉送給孩子,并說“我希望六年后能收到一封來自清華園的信,而這封信正是你寫的”,孩子固然激動不已,也引來全程的熱烈掌聲。
當然,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實踐教學還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比如經(jīng)典語言遷移法、教師下水指導法、預斷聽記法、詞語連接法、主題活動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去慢慢探索和總結(jié)了。
總之,語文課堂的語言實踐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發(fā)展他的言語智能,為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致力于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言語智慧,讓語文教學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走向智慧。endprint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