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瑟琳·希爾?!钚?/p>
【內容摘要】美國為了減少校園欺凌問題而制定了全國性的《反欺凌法》。本文以男生的問題為分析點,認為男生行為不應該被病態(tài)化,男生不能為了在學校贏得認可而失去他們的天性。認為學生中的性別不協(xié)同者更容易成為欺凌的受害者。進而分析了欺凌問題的危害及其法律應對。美國各州的《反欺凌法》有差異,也有共同點,都將學校作為反欺凌法律規(guī)制的主體,構建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開設社交情緒學習課程,承擔減少欺凌事件的責任。反欺凌法律的影響可能超出立法者的預期,將在這些少年長大成人后悄然帶來整個社會的文化變遷。
【關鍵詞】校園欺凌 反欺凌法 社交情緒學習 男生問題 性別的協(xié)同性
一、引言
為了減少校園欺凌,創(chuàng)造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校園文化,美國開展了一系列反校園欺凌運動,每個州都進行了校園運動、立法改革、政策倡導等。尤其為了提高男生的校園表現(xiàn),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中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引人注目的是自2006年開始的《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及其標準建立以來,公立學校更容易申請單一性別教育項目。欺凌問題和男生在學校中差強人意的表現(xiàn),這兩個問題是美國基礎教育階段(K-12 schooling)緊迫的社會問題,近期,學校圍繞上述問題開展了兩項運動。這兩個問題的緊迫性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包括人們對這些社會問題的關注重點是什么,校園欺凌是否是新問題,與以前相比是否更加糟糕,改革是否使情況更加惡化等,這些問題備受質疑。本文探討兩項運動如何相互影響,作者認為在一些重要上,各方可能存在誤解。
我們對男生問題介入的前提是:男生是獨特的,他們具有希望成年人理解、接納并支持他們的天性。他們不愿被規(guī)則束縛,得不到太多關注、往往具有注意力缺損多動癥(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他們具有探索精神,他們身強力壯,爭強好勝。換言之,試圖解決“男生問題”者普遍接受男生及其男性化特征的刻板印象,與男生打交道時也遵從既有教育體系對男生的判定。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要介入欺凌問題,卻需要持有不同的觀點,即認為性別固化對個體境遇和個人歸屬感是危險的,他們通常不愿意像大部分墨守成規(guī)的男生或者女生一樣,這些孩子將通過他們的同伴來理解性別刻板印象。多數(shù)情況下,未成年人因為性別不協(xié)同而遭到欺凌。性別不協(xié)同性的案例從非常明顯的欺凌非異性戀者(LGBT)或者問題少年,到欺凌具有某種性別特點者,比如面貌和運動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建立文化融合和去除非協(xié)同性過程中,最好的反欺凌實踐是破壞固化期待。特別是學校設置了社交情緒課程,教授學生社交能力,而不是通過攻擊或者自我破壞的行為方式表達情感。無形的在欺凌改革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新的校園文化,超越了對男生的刻板印象,鼓勵在校園內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溝通。強調男生問題與解決欺凌問題存在緊張關系。
二、男生的問題
有研究人員從批判的視角研究了“男生問題”。在學校里,與女生相比,男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現(xiàn)都不盡如人意,邁克爾·凱摩爾(Michael Kimmel)將之概括為“數(shù)量、成績與行為”三個方面。“數(shù)量”主要指與女生相比,男生的逃學率更高;他們完成高中學業(yè)、進人大學并順利畢業(yè)的數(shù)量更低。尤其非白人男生更是如此?!俺煽儭笔侵改猩釉谠S多語言藝術課程方面的成績偏低,他們的平均成績點數(shù)(Grade Point Av-erage,GPA)不理想,在一些科目中成績偏差。“行為”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經(jīng)過診斷被認為具有行為偏差、情緒失調和多動癥(ADHD);自殺率高;經(jīng)常有危險性行為,比如醉駕。“行為”也包括暴力行為,他們經(jīng)常打架斗毆、犯罪、也極為可能成為犯罪活動的受害者。而非白人男生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則更大。
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男生問題”通常會涉及到對男生的刻板印象:他們的行為不受規(guī)則約束;有多動癥(ADHD);不太聽話,精力過剩,具有攻擊性;他們感情用事,講哥們義氣。傳統(tǒng)規(guī)則假定這些男生有“問題”的,并在這一假定的基礎上關注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有人甚至認為學校是給女生設計的,而在學校里,卻同樣要求男生久坐、與對手合作、討論問題、遵守課堂紀律。有些規(guī)則制定者基于上述擔心而提出男女生分校管理,也有人提出男女生同班,更注重男生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各種需求。我們在討論“男生問題”這一話題時,可取的態(tài)度是男生行為不應該被病態(tài)化,而應該得到尊重和非評判的贊賞。男生不能為了贏得在學校的認可而失去他們的天性。
我們已經(jīng)明確應對“男生的特點不適合學校”這一論點進行批判,所以筆者對男生問題只做簡短分析,進而要討論席卷全美校園的反欺凌運動?!斗雌哿璺ā芳捌湔咭呀?jīng)悄然改變了校園的性別文化。這種重大的轉變可以描述為:校園欺凌危機導致加強立法以督促學校減少欺凌,學校引入認識欺凌的課程,包括教授學生破除對男生天性的偏見,減少欺凌的影響。
三、欺凌問題
(一)欺凌的危害
反欺凌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9年哥倫比亞中學的槍擊事件。兩名哥倫比亞中學的學生(他們被認為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持槍襲擊校園。他們槍殺了名教師、12名學生,并造成23人受傷,然后飲彈自盡。社會公眾關心校園欺凌帶來的暴力和自殺問題,而通過對欺凌問題的長期研究,管理部門更加關注與欺凌行為相伴的出勤率、表現(xiàn)不佳、壓抑程度、犯罪行為和藥物濫用等問題。
反欺凌運動的產(chǎn)生并非空洞無物,它由一系列運動組成。反欺凌運動將很多有著深刻根源的微觀問題連接在一個寬泛的概念下,有不同的參與者。例如美國女歌手Lady Gaga的生而如此基金會(Born This Way Foundation)為了實現(xiàn)為青年賦權的使命,明確拒絕反欺凌運動,為青年賦權的使命體現(xiàn)在建立“更加善良與勇敢的世界”項目(The Kinder & Braver World Project),來自多個學科的研究學者參與了對欺凌問題的研究。這些領域包括預防青少年自殺、因欺凌導致的逃學、對欺凌者零容忍政策而導致的出勤率低;預防校園暴力、涉槍暴力犯罪;反欺凌立法對青年人精神健康支持;社交情緒課程與教育;身份平等性的認知,包括同性戀者的權益、殘障者的權益、性騷擾和對《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Title IX)的關注。
(二)法律應對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為應對校園欺凌而建立了一套法律機制。1999年哥倫比亞中學校園槍擊事件后出臺了第一部《反欺凌法》。如今,共有49個州通過了《反欺凌法》,一些州已經(jīng)通過了第二輪的更為詳細、深入而成熟的法律。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每個學生都受到了《反欺凌法》的影響。目前還很難評估這一運動在美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影響。
在以往的運動中,比如預防青少年自殺運動(Youth-Suicide-Prevention Movement)和基于身份的平等運動(Identity-Based Equality Movement),每個內容都需要我們充分運用既有研究進行干預,而這其中很多方面涉及法律問題。但最近的立法改革明確以反欺凌立法為特點,而且相當全面、廣泛。由于立法剛剛出臺,所以尚無這些法律對學生行為影響的權威評估報告。筆者認為,這一影響會在很長時間內顯現(xiàn)出來,這可能超出法律制定者的預期。這些法律的特點是幫助學校朝著減少欺凌事件數(shù)量的目標邁進的。法律激勵學校找到減少欺凌的方法。而這一路徑可能帶來社會文化的實質變遷。
盡管《反欺凌法》的內容在每個州有所差異,但是他們也有共同點。最早的法規(guī)有些是激勵性的,它們鼓勵學校采取反欺凌措施,或者學習認識欺凌行為,而不要求地區(qū)或者學校采取行動。晚近的法律規(guī)定無論在特殊性還是在強制力方面都更健全。各個州的《反欺凌法》不同,但是基本都含有下面內容。
1.立法的主要對象是學校,即將學校作為法律規(guī)制的主體。媒體報道中認為孩子是受管制的主體,但是很少有州立法以可能實現(xiàn)的方式直接對孩子提出要求。
2.要求學校實施反欺凌措施。法律也逐漸地吸納了某些學校措施的合理內容。這些法律規(guī)定包括欺凌的定義、不同族裔群體的融合,比如同性戀、有色人種學生、殘障學生。有些州要求在提及欺凌問題時要以上述問題為基礎,這一做法在很多州引起了爭議。爭議的支持者認為,立法并不必然以文化觀念上的分離為起點,而筆者認為文化分離將源于這些法律。
3.要求學校教職工向學校領導報告欺凌事件。這要求跟蹤研究,揭示出成人在欺凌問題上的介入往往是不充分的。
4.要求學校調查已報告的欺凌事件。一些立法要求學校政策要事先公布對特定行為將采取何種處置及其結果,一旦出現(xiàn)讓公眾能夠依照政策有所預期。換言之,這些法律要求對欺凌事件有明確的處理方式和程序。有人批評這些內容有時太接近執(zhí)法模式(“Law Enforcement”Model),雖然法規(guī)通常不規(guī)定任何后果,而是讓學校教育自由處置,而不是涉及執(zhí)法。無論學校選擇哪一種公開反欺凌的方式,都要求學校按照自己的流程對欺凌事件做出反應,凸顯學校領導的作用,激勵學校進一步減少欺凌事件。
5.要求報告和記錄保存。跟蹤學校在減少欺凌方面的進展,對學校施加壓力以減少欺凌事件。
6.早先的法律主要是對學校施壓,間接減少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后來頒布的法律更為明確而直接的要求預防欺凌。例如,后來的法律通常要求教師、學生、父母接受學校的反欺凌政策培訓,向學生和教師講解預防欺凌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促進欺凌的因素(Bullying Dynamics)。法律通常要求學校開設預防欺凌的課程,有時要求這些課程建立在“循證”(Evidence Based)的基礎上。法律規(guī)定中的其他方面,如報告和介人,鼓勵學校開設預防欺凌的課程,進一步減少欺凌事件。這些課程并未鼓勵學校改變性別文化,但正如本文第四部分所示,這些要求確實帶來了性別文化的改變
媒體高度關注由欺凌行為引發(fā)的自殺和校園暴力,欺凌問題短期與長期的研究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電子通訊方式對青少年欺凌事件的記錄。媒體的高度關注度也引起了美國文化、教育和法律界對青少年文化中欺凌問題的普遍關注。法律的干預措施能鼓勵學校減少欺凌,但是實現(xiàn)減少欺凌這一目標的措施卻可能擾亂既定的性別規(guī)范,這也是措施帶來的副作用。
四、對性別規(guī)范的悄然破壞
就第一部分中提出的男生問題,國家反欺凌法律要求學校提供豐富的互動課程和社會能力技能培訓。反欺凌課程教孩子如何避免這一行為,包括個人和社會的侵犯。但更為普遍而有效的措施聚焦在如何構建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Positive School Climate),因為消極的校園環(huán)境通常與欺凌相伴。社會科學研究認為,欺凌是校園環(huán)境功能失調的一種癥狀,而不是個人問題,欺凌產(chǎn)生的根源是校園環(huán)境,而不是所謂的壞孩子。因為循證課程致力于改善校園環(huán)境,所以極大地減少了欺凌事件,新的反欺凌立法鼓勵學校積極管理同伴群體。
(一)校園環(huán)境
校園環(huán)境一詞用來描述校園內的社會和情緒氛圍?!拜斎搿钡氖呛⒆又g以及孩子與成人之間的關系質量、真正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融合行為和歸屬感。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與低欺凌率相伴,而從糟糕的校園環(huán)境到積極校園環(huán)境的治理過程往往會降低欺凌。在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中,欺凌不是對規(guī)則的破壞,而是對關系的破壞。
實現(xiàn)積極學校環(huán)境的重要元素是社交情緒學習,它能夠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Collaborative for Social,Emotional,and Academic Learning,CASEL)調查研究并制定了一套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核心技能。這些是反欺凌法案鼓勵的標準技能。社交情緒課程的主要技能學習自我認知(識別你的感受)、自我管理(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地表達感情)、社會意識(換位思考)、人際關系技巧(建立基于合作和解決人際沖突的積極健康的關系)。社交情緒課程教會個人溝通技巧,提高整個同輩群體的溝通水平。
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對兒童的情感體驗、學校成績和減少欺凌事件影響顯著。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項目取得的成果。教授學生社交技能,構建安全的學校環(huán)境,這樣他們長大成人時就可能帶來互動文化規(guī)范的變遷。美國文化中廣為熟知的緊張關系,在反欺凌改革的討論中并不明確。在立法辯論時,文化中的緊張關系不受重視,而且表述不充分,當國家積極支持受欺凌的非異性戀少年,而沒有維護保守教師和學生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時,這些保守勢力則試圖通過立法反對非異性戀者。最近,密歇根州《反欺凌立法》的斗爭就聚焦在這一特別沖突上。雖然立法辯論表面上重視文化沖突,但是并未著眼于表達模式(例如如何認知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而只作為表達的議題(在道德上是擁護還是反對非異性戀少年)。充分調查的地區(qū)很可能面臨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變遷。法律介入反欺凌和“男生危機”關系,這是一個是新領域,筆者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
總之,在減少欺凌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學校大有作為,《反欺凌法》也對此作出肯定。人們想知道反欺凌改革中哪部分發(fā)揮作用導致了欺凌案件的減少。于是在研究效果的基礎上不斷努力。根據(jù)研究,改革力圖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歸屬感和包容性的環(huán)境。學校教會孩子們如何社交,并營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這些技能減少了學生的情緒沖動,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和運用更高層次的溝通技巧。社會變遷對性別期待提出了挑戰(zhàn)。在許多法律中,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生進行社會情感教育是學校的任務,反欺凌是學校的職責。法律實施后,興起了社會情感教育,因為法律要求在課程中加強社交能力的培訓,基于社交情緒學習是減少欺凌的措施之一。
(二)性別不協(xié)同與男生的非正式情感教育
1.性別不協(xié)同與欺凌。非異性戀者(LGBT)和“問題”少年往往成為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但是相對于年齡較大且能夠明確自己為非異性戀者而言,6到9歲的孩子,我們在欺凌的研究中很難明確將之界定為非異性戀者,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是遭到欺凌最多的。研究人員將孩童時代性別協(xié)同性的衡量范圍和程度做成量表,驚奇的發(fā)現(xiàn),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更容易成為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此外,當研究人員調查兒童欺凌的原因時,大量孩子回答說他們可以通過外貌、運動能力等來判斷性別是否協(xié)同。
男生和女生在經(jīng)歷欺凌時表現(xiàn)是不同的。女生的攻擊性更多體現(xiàn)在語言上,包括社會隔離。男生則更多的是身體上的沖撞和攻擊。一些研究表明,最有可能成為其他男生持續(xù)性身體攻擊目標的男生通常是不隨意與其他人有身體接觸,或者不愿參與惡作劇者。
2.嬉鬧游戲和男生的情感教育。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傾向于嬉笑打鬧。學者認為,從發(fā)展上講,男生使用這些嬉鬧方式學習彼此之間的界限和交流方式。在心理學文獻中,嬉鬧游戲被認為是學習交流的方式。換言之,男生進行“身體交流”,通過身體接觸學習交流技巧。這個意義上而言,在男生世界的語言中,那些不參與嬉鬧游戲的男生不與他們交流,也最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一項對幼鼠的研究內容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過程。
我們認為打鬧是重要而固有的社會行為,如果幼鼠不這樣做,他長大后就與社會格格不入。這些幼鼠對良性的社會接觸反映過度,比如社會性嗅探,這使得他們社會防衛(wèi)過度,更容易升級為攻擊行為。進而,在被帶進大鼠的領地時,面對大鼠的主導地位,他們并沒有表現(xiàn)出適當?shù)捻槒?,他們不斷進行侵略性的攻擊。他們采取的策略也無法避免優(yōu)勢鼠的憤怒。此外,童年期間沒有打鬧經(jīng)歷的白鼠,一旦遇到此類情況會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最后,這些白鼠在協(xié)調與其他同類的關系時也會遇到困難。
盡管我們不能把白鼠和人類青少年的行為相提并論,但這一研究從側面體現(xiàn)了人類嬉鬧行為的原因。毫無疑問,白鼠的性別對分析問題很重要。對人類嬉鬧行為的研究可能更為深入,但是同樣認為身體接觸是男生發(fā)展溝通技巧與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因素。
無論基于動物研究,還是神經(jīng)心理學或文化規(guī)范,如果將身體接觸作為我們對男生情感教育的中心,那么需要明確以學校為基礎的社交情緒課程是社會溝通中自我認知的重要內容。
3.單一性別學校和男女混校的欺凌問題比較。很多人寄希望于單一性別學校環(huán)境中的男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能優(yōu)于男女混合學校中的男生?!睹绹逃ā返诰判拚割C布后,公立學校單一性別項目大量增加。但是這場運動的背后是政治認同。支持者們的受害敘述都是基于對男性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單一性別學校重視男生和女生的差異。據(jù)說這些差異與反欺凌課程中認為的威脅相反。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即與男女混班或者混校的情況相比,單一性別班級或學校應該采取何種反欺凌措施。
對單一性別學校中欺凌問題的研究不多。2005年美國教育部報告評估了單一性別學校和男女混校在很多方面的差異,結論是:“學校中的欺凌事件并沒有作為獨立問題而被充分審查”。在2009年5月,一份非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中,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多米尼克·約翰遜(Dominique Johnson)認為當考慮到性別協(xié)同性問題時,單一性別校園中對欺凌的評估會出現(xiàn)不同結果。約翰遜通過分析性別協(xié)同的學生和性別不協(xié)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來評估性別影響。約翰遜還考慮了特定學校中性別協(xié)同性的數(shù)量。她發(fā)現(xiàn),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和女生更有可能被欺凌。她認為單一性別學校對性別不協(xié)同的女生而言更安全,但是學校安全與否似乎取決于整個學校的男女性別協(xié)同性。她對已有的男生數(shù)據(jù)持懷疑態(tài)度,但她解釋說,事態(tài)可能被扭轉: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在單一性別學校環(huán)境中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當學生不遵從學校的性別規(guī)范時,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已有文獻尚無定論,這使得嬉鬧游戲的研究備受關注,即研究性別不協(xié)同的男生受到的懲罰,是來自于同伴欺凌,還是來自于單一性別學校為培養(yǎng)性別協(xié)同性而施加的懲罰。一些學校鼓勵男生進行肢體溝通,他們鼓勵表達的形式與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相反,而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能夠降低欺凌事件,創(chuàng)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既有學校教育模式在男生身上體現(xiàn)了失敗,如果基于此我們將男生分離出來,他們會無所適從。對刻板印象威脅的強有力研究表明,學生按照群體對他們的期望行事。許多基于族裔的研究表明,由于成績不好而將男生分離出來將同樣影響男生的表現(xiàn)。但是欺凌問題更重要的方面是,對男生的刻板印象導致他們表現(xiàn)不佳。反欺凌立法下誕生了社交情緒課程,但是單一性別教育可能與這一課程的設想南轅北轍。
(三)新的隱性課程
我們已經(jīng)探討了男生危機、反欺凌立法、社交情緒學習課程項目、男生的“身體溝通”以及性別不協(xié)同性與欺凌的關系,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法律和政策上來?,F(xiàn)在得出立法的影響還為時過早,我們應該看到法律將會在性別交流方面會帶來重要的文化變遷。
《反欺凌法》要求并鼓勵學校制定政策和開設課程,這會導致學校和地區(qū)對欺凌事件進行評估,這意味著定期對學生的欺凌經(jīng)歷進行調查。這些公開的評估和報告包括學校環(huán)境問題的所有原因,能給學校領導施加壓力,進行改善以達到預期效果。一些學校沒有正確解決欺凌問題,他們或擁護零容忍(Zero-Tolerance)政策,或和政策玩躲貓貓游戲,或對公開發(fā)布的政策置若罔聞。但是對那些真正踐行反欺凌法律政策的學校而言,他們不僅按照要求行事,而且擴展了反欺凌的內容,從零容忍到對欺凌事件的處置方法,社交情緒課程和校園文化和環(huán)境治理措施,都非常有效地降低了欺凌問題的發(fā)生率。目前很多學校都采用了社交情緒課程的方式來降低欺凌事件。由于既有的不溫不火的介入策略令人失望,法律則更加嚴格,我們希望社交情緒課程的應用更為廣泛。社交情緒課程教會孩子們如何辨識自己的情緒,直接的表達情緒,使用語言而不是肢體,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換位思考,遵守社會規(guī)范,尊重他人,而不是處處找茬。學校要教授學生如何交往,如何融入社會,如果學生有進攻性的行為,要給予制止和指導,學校有義務減少欺凌事件。
社交情緒課程帶來的改變可能遠遠超出立法者的預期。進一步的影響可能更令人意想不到。立法者歪打正著地建立了一個更融洽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每個人有著更豐富的情感和更融洽的社會交往。立法者當然也沒有討論學校中女性化的溝通方式和破壞男性溝通方式。他們已經(jīng)著手減少嚴重的欺凌事件和與欺凌相關的自殺數(shù)量。
然而,當我們走過一個循證、有效應付欺凌的實踐階段后,我們看到學校文化的展開不知不覺中破壞了男生的情緒表達,不符合男生危機為導向的政策(Boy-Crisis-Oriented Policy)。這不僅是學校或者教育界的趨勢,也是悄然影響到法律界。邁克爾·凱摩爾(Michael Kimmel)認為“當今,男生需要防御的恰恰是那些聲稱捍衛(wèi)他們的人;需要救援的正是那些拯救他們的人?!?/p>
五、結論
反欺凌運動并沒有使用破壞“男生氣質”的語言。立法者和貫徹改革精神的學校管理者,不必認為這是一場基于性別的改革。眾所周知,非異性戀兒童是弱勢群體,他們也是欺凌問題爭議的焦點和政策制定的推動力。改革運動旨在減少欺凌事件,而不是破壞男生氣質。研究是政策出臺的基礎,研究者正致力于如何使實踐更加有效。校園里開設循證的社交情緒課不是對性別模式的破壞。但是,這些課程確實旨在重塑校園文化和同輩文化,意在打造更加融合、寬容的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辨識并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也能識別出他人的情緒。在這一環(huán)境下,孩子們將攻擊行為視為對關系的破壞,而不是對社會規(guī)范的破壞。課程期望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是,無論在成人還是孩子之間的交往中,人們都能夠發(fā)現(xiàn)并及時、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將沖突降低到最低程度。出于政策的原因,這一運動使校園文化規(guī)范化,摒棄了非言語性、競爭性、隨意性的溝通形式。因為這樣的溝通被認為是間接的、非包容的,沒有自我意識中的感覺識別過程。學校領導顯然認為男生有能力獲得這些溝通技能,所以采取這些措施。在討論男生問題的過程中,不加判斷地稱“男生具有差異”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會增加欺凌的可能性。
我們很難夸大反欺凌改革運動中,校園的社交情緒課程學習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支持男生文化或關注男生需要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緊緊圍繞改革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