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內容摘要:探究式語文學習,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探究的過程也就是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求證、對比和思索的過程。雖說對此的探究,還只能說是初步的、淺顯的,但至少理解了隱含其中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就此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這是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關鍵詞:了解 核實 印證 比對 拓展 異同 反思
賈平凹的《讀書示小妹十八生日書》(上海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回憶往昔的讀書生活,說了不少要好好讀書的道理:“兄讀中國的莊子,太白,東坡詩文,讀外國的泰戈爾,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滅轉接之間不可測識。說來,還是兄讀書太少,悟覺淺薄??!”例舉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美國的海明威幾位作家可以理解,因為三位作家都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然而在諸多的中國古代作家中為何獨舉莊周、李白和蘇軾三位?當我提出這一疑問時,不少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所以。看來這是一個可以探究的問題。
探究的手段和途徑,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相比以前尋找紙質材料進行研究的困難,網(wǎng)絡資源打開了查閱的方便之門。具體步驟就是:
1.了解。有關莊周的歷史記載不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便派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讓他出任楚相。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臣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又是尊位。您難道未見用于祭祀天地的牛嗎?喂養(yǎng)它多年,給它穿上繡花的綢緞,然后牽進太廟去當祭品,這時,即使它想做一孤獨的小豬,怎么能夠辦得到呢?您趕快離開,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小溝里身心愉快地游戲,也不愿被國君所束縛。我終身不做官,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志愉快?!保?/p>
就是這些短短的記錄,寫出了莊周不想被名利束縛自己的思想和作為。莊周這樣的思想和作為在李白和蘇軾那里都能得到響應。《新唐書·李白傳》:“白晚好黃老,度牛渚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保ɡ畎淄砟陳酆命S老之學,經(jīng)牛渚磯來到姑孰,喜好離家游玩青山,并想在此地終老。)《宋史·蘇軾傳》:“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保ㄌK軾到了二十歲時,已精通經(jīng)傳歷史,每天作文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不久讀了《莊子》,感嘆說:“我從前的有些見解,嘴里不能說清楚,現(xiàn)在看到這本書,真是說到我心里去了?!保?/p>
通過網(wǎng)絡查看、收集相關資料,可知莊周、李白和蘇軾三人在思想和作為方面有相通之處。
2.核實?!肚f子》一書中記述了一個“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葑釉唬骸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保ㄇf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菔﹣淼角f子家,看見莊子正盤腿坐在蒲草編的墊子上,敲著瓦盆唱歌。惠施非常不解,責備他說:“你的妻子與你日夜相伴,為你生兒育女,身體都累壞了?,F(xiàn)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卻在這里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回答說:“你這樣說就不對了。你知道嗎?我的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也很悲傷,可是后來想了想,也就釋然了。想當初我的妻子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不但沒有生命,而且連形體都沒有;不僅沒有形體,甚至連氣息也沒有。后來恍惚間出現(xiàn)了氣息,由氣息逐漸產生了形體,由形體進而產生了生命?,F(xiàn)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東西變回了無生命的東西,之后形體也將消散,氣息也會泯滅,她就完全恢復到原先的樣子。這樣看來,人的生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樣,循環(huán)往復,沒有窮盡。我妻死了,也正是沿著這一循環(huán)的道路,從一無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歸到她原來一無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卻在這里為此號啕大哭,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環(huán)往復的道理嗎?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傷,不哭了。”)
蘇軾的想法與莊周類似,《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你也知道江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實際上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存在陰晴圓缺,但終究也沒有增減。如果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羨慕它們什么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了就成為景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永不衰竭,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共同享用。)
李白的作為和莊周相近,《新唐書·李白傳》:“元和末,宣歙觀察使范傳正祭其冢,禁樵采。訪后裔,惟二孫女嫁為民妻,進止仍有風范?!保ㄔ湍┠?,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墳墓周圍砍柴和放牧。范傳正訪問李白的后裔,只有兩個孫女已嫁給平民做妻子,行為舉止仍然保持著大家的風范。)
如果說蘇軾的言語詮釋了莊子“物質不滅”的道理,那么李白的做法就是實踐了莊子“順其自然”的思想,由此可見,莊周、李白和蘇軾三人在思想和作為方面有相通之處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持有共同的人生哲學。
3.印證。雖然史書記錄李白和蘇軾受到莊周的影響只是片言只語,但我們從課內已經(jīng)學過的李白和蘇軾的作品中,可以證實這種影響是明顯存在的。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本秃汀拔覍幱螒蛭蹫^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庇邢嗤?。蘇軾《前赤壁賦》中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辈徽窍蛲兰蚁删车膶懻諉??如此而言,莊周、李白和蘇軾三人之間的思想和作為類似相近就不難理解了,皆出于對人生(生和死)有著通透的理解。也許三人的這種達觀緣于其本身的仕途失意或不屑做官,但無論怎樣,中國古代的許多優(yōu)秀知識分子在不得不和世俗妥協(xié)的同時,確是時時在內心深處流露出那種對官場險惡莫測的厭棄,竭力要找回失去的自我并回歸本我,從而體驗生命的本真;另外也有大丈夫立德和立功不能,尚可立言,也算是不虛此生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
4.比對。然后在我們借助網(wǎng)絡閱讀賈平凹本人的作品之后,可以作出這樣的推論:雖然我們不能說賈平凹偏愛莊周、李白和蘇軾的作品,或推崇三者的為人,就肯定他信仰道家的思想,不過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單純、豁達和自然)確與道家(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的思想有暗合的一面?!斑@個社會,天下在振興,民族在發(fā)奮,咱們不企圖做官,以仕途之路作功于國家,但作為凡人百姓,咱們卻只有讀書習文才能有益于社會啊?!保ā蹲x書示小妹十八生日書》)而這樣的思想也影響著作者的散文寫作?!爸袊臐h族是一個大的民族,又是一個苦難的民族,她長期的封建專制,形成了民族的政治情結的潛意識。文學自然受其影響,便有了歌頌性的作品和揭露性的作品。歌頌性的歷來受文人的鄙視,揭露性的則看做是一種責任和深刻,以至形成了一整套的審美標準,故推崇屈原,司馬遷,杜甫,稱之主流文學?!比欢鞍殡S而行,幾乎是平行的有另一種閑適的文學,其實是對主流文學的對抗和補充,闡述人生的感悟,抒發(fā)心臆,如蘇軾,陶潛及至明清散文等,甚至包括李白。他們往往被稱作‘仙,但絕不能入‘圣。……閑適是享受生活,幽思玄想,啟迪心智?!睂τ谧约海骸拔业暮锰幨庆o默玄想,只覺得我得改變文學觀了?!绻诜治鋈诵灾袕浡袊鴤鹘y(tǒng)中天人合一的渾然之氣,意象氤氳,那正是我新的興趣所在。”(賈平凹《關于<病相報告>》)當然這種影響又與作者的人生閱歷(經(jīng)歷和理解)有關:“我們常說智慧,智慧不是聰明,智慧是你人生閱歷多了,能從生活里的一些小事上覺悟出一些道理來。這些體會雖小,慢慢積累,你就能透徹人生,貫通世事。而將這些覺悟大量地寫到作品中去,作品的質感就有了,必然就深刻,一旦得意就可以忘形,不管它什么技巧不技巧了?!保ㄙZ平凹《對當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散文的雜文化》)
5.拓展。經(jīng)過網(wǎng)絡搜尋,推及當代作家當中,對賈平凹的寫作思想和寫作風格產生過極大影響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沈從文,另一個是孫犁。沈從文的散文,往往通過閑適清幽生活環(huán)境的描繪和自然樸素生活方式的表現(xiàn),反映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而孫犁的散文則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讓人從中悟出關于人生、社會和自然道理的同時,也給人以審美的享受。他們的散文應屬“閑適文學”的一路,是賈平凹所欣賞的寫作風格,當然作者的寫作思想和寫作風格并未完全拘束于他所“心有戚戚”的寫作流派或某個大家,而是有更高一層的寫作追求,即“作品內涵上境界上要現(xiàn)代,形式上要民族傳統(tǒng)的味道”。(《答<齊魯周刊>王晶問》)
茲舉幾例:(1)“這樣,在街頭上看一回人的風景,猶如讀一本歷史,一本哲學,你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了,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斗角,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保ā犊慈恕罚?)“把生與死看得過分嚴重是人的稟性,這稟性的表現(xiàn)出來就是所謂的感情,其實,這正是上天造人的陰謀處。識破這個陰謀的是那些哲學家,高人,真人,所以他們對死從容不迫。另外,對死沒有恐懼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們最恐懼死,又最關心死,你說人來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又要回到哪兒去。道教來說死是乘云駕鶴去做仙了,佛教來說靈魂不生不死不來不往,死的只是軀體,唯物論講師來說人來自泥土,最后又歸于泥土。蕓蕓眾生還是想不通,詛咒死而歌頌生,并且把產生的地方叫做‘子宮,好像他來人世之前是享受到皇帝的待遇的。既然死是人的最后歸宿,既然壽的長短是聞道的遲早,既然聞道而死去的時候是一種解脫和幸福,對于死應該坦然。”(《說死》)(3)“奇石是上帝賜給我們的‘風月寶鑒,只記一句話:我不識世,世卻識我?!保ā肚锷罚?)“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瓡畹娜?,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瓰榱吮3治覀兊谋菊?,沒有被一時的浮華迷惑,聲名太盛則又使我們失去了行動的自在?!保ā渡岬谩罚?)“我不禁有了感慨:天地生物,可謂寬宏大量也,既有干又直又端的棟梁,也有干又彎又扭的歪材,充充盈盈,豐滿著這個世界;治世之中,方可見直見彎,亂世之中,直不一定就是好,彎不一定就是不好;這彎榆正是彎得無用,便得了長壽,那路邊直榆,也正是直得有用,反倒不知早已化了哪家灶里的灰燼?”(《彎榆雜感》)(6)“啊,荒涼的沙地上,有多少人來過,又有多少人知道過草呢?知道的只有駱駝,只有牧人;但駱駝不懂人語,不能言語,牧人能言,但不能寫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記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保ā度叢荨罚?/p>
6.異同。所舉幾例文字雖有幾分與莊、李、蘇與沈、孫諸子作文相似的神韻,卻已顯示出作者自己的文風:“如果說到嚴格的現(xiàn)實主義,那我不是。也不該歸之什么浪漫主義。我的主觀色彩濃,喜歡意象的東西?!保ā洞?lt;齊魯周刊>王晶問》)
其實在賈平凹的作品里,既可以感覺到儒家的寬容仁愛,又可以嗅聞到道家的自然無為,還可以品味到佛學的因果循環(huán),其中以老莊哲學的氣息為最。有人認為賈平凹在對宇宙人生的觀照中,反映出的是對道家文化的認同,借助于對神仙、鬼怪、道士、隱士、女人和水等意象建構來表現(xiàn),形成了一個極具道家文化意蘊的意象世界。例如賈平凹的《廢都》(長篇小說)等作品中的悲劇意識,就富有濃郁的道家色彩,這既是他創(chuàng)作的繼續(xù),又是他創(chuàng)作的轉變,這種轉變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悲劇性的審視視角,從社會政治層面轉向歷史文化層面最終轉向道家。
7.反思。需要指出的是,查尋閱覽網(wǎng)上資料,雖然能夠省掉不少時間和精力,但也不能全部“拿來”,尚需有自己的取舍,更應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莊子的《秋水》(節(jié)選)一文的思想以及啟示,網(wǎng)上的結論:該文反映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認識論及“逍遙無為”的人生觀;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有涯而知無涯”;“要謙虛,不能自滿”等的啟迪。其實,莊子的“相對主義”原本要闡述的是“是與非沒有客觀標準,是與非完全是相對的,因而是不能判定的”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莊子的“相對主義”變成了虛無主義。范文瀾說:戰(zhàn)國末葉,爭城奪地,機詐無窮,辯士說客,議論紛紜,莊子都看作貍子黃鼬子跳東跳西,蚊子牛虻子飛來飛去,不算作一回事。老子主張無為,目的在于有為、無不為,主張任自然,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規(guī)律來治國、馭眾、固位、保身。莊子以“物(人)不勝天”為中心思想,說無可奈何的叫做命,不可違離的叫做天。他把無為說成無是非,無成敗,無夢醒,無生死,無空間、時間(“無古今”),一切歸于無;把任自然說成棄絕人世,學做渾沌,不視不聽不食不呼吸,回到無人類的世界里去?!欠N極端厭世悲觀的思想和縱肆無邊際的辯說,似乎要引導人們走到毀滅的路上去,郭象《莊子序》說“讀了他的書,自己好象經(jīng)過昆侖山,入太虛境,游惚恍庭的樣子了”。荀子評莊子只見天不見人,是的,莊子完全失去了人對自然斗爭的自信心。(《中國通史(第一冊)》)
其實,語文學習中的探究并不神秘,探究的過程也就是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求證、對比和思索的過程,賈平凹談讀書例舉莊周、李白和蘇軾,一定有他個人的用心,雖說對此的探究,還只能說是初步的、淺顯的,但至少理解了隱含其中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就此養(yǎng)成學生探究的習慣,這是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對于賈平凹與莊周、李白和蘇軾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尚可憑靠網(wǎng)絡作進一步的探究,進而作出自己的判別。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作者單位: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