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再別康橋》的優(yōu)柔和嚴肅

2017-01-28 07:09北京李林榮
名作欣賞 2017年16期
關(guān)鍵詞:再別康橋波光康橋

北京 李林榮

《再別康橋》的優(yōu)柔和嚴肅

北京 李林榮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詩歌中的名篇,長期以來它被解讀成明快、優(yōu)美甚至滿含甜蜜和歡欣的清淺之作。事實上這只是它的一層表象。細考全詩意象細節(jié)與整體意境的關(guān)聯(lián)脈絡(luò),并參證徐志摩創(chuàng)作當時的生活處境,可以發(fā)現(xiàn)《再別康橋》具有表里沖突、明暗相間的張力結(jié)構(gòu),對迷茫、優(yōu)柔、凝重的“過程之美”的詠嘆,才是它真正的底色。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細讀分析 過程美學

徐志摩生于1897年,逝于1931年,活了不足三十五周歲,生命非常短暫,而且跨越了新舊兩個時代,過渡在古代的黃昏和現(xiàn)代的黎明之間。古代生活的典雅精致,在他面前,已經(jīng)破碎風化;現(xiàn)代文明的豐富多彩,在他面前,還沒有充分展開。從這個意義上看,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既是一片廢墟,又是一片開墾地。

在這個大背景、大環(huán)境中,他不算個一等一的強者,他沒有大踏步地超越,更沒有強有力地支配和影響自己的生活際遇,但也沒有像文化上的浪子和精神里的孤兒那樣,眼前無路,腳底無根,迤邐歪斜,被時代和社會的潮流所裹挾、淹沒。他本身就是自己生活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一部分,但他更像浮雕那樣,在某些角度、某些局部和某些側(cè)面上,從自己的背景和環(huán)境凸顯了出來,表現(xiàn)了一種既存在于其中而又不完全屬于其中的奇異質(zhì)地和嶙峋骨感。

從徐志摩有據(jù)可查的生平材料看,他人生道路不長,愛情里程更短,但迎來送往的女友絡(luò)繹不絕,有時候還好幾位一起穿梭左右,應(yīng)接不暇,的確很有資格被人們視作情圣。不過他的愛情生活并不美滿、成功,相反,倒是貫穿著一系列的失落、迷茫。如果誰要到徐志摩這里求取戀愛制勝和婚姻幸福的葵花寶典,那他肯定會失望。因為徐志摩這里沒有愛情、婚姻的成功學,只有愛情失敗學和婚姻受難學。如果換個角度,想看看不一定成功和圓滿,或者不以最終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成敗計得失的那種愛情和婚姻,具體是怎樣的況味和景致,尤其是一個人在始料未及遭遇到這種預卜不到前景的愛情時,如何用力承受、用心擔當,那么,到徐志摩這里來,可找對了地方。

這不僅是因為徐志摩在這方面經(jīng)歷得多,更因為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太會掩飾或遮蓋自己所親歷的各種難堪和幽暗,而且還經(jīng)常好像是不由自主又像是有點著意而為,會把自己的難堪和幽暗翻騰出來,渲染、放大、鋪排,寫進自己的作品。這類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數(shù)詩,詩中最有名的,就是《再別康橋》。

1928年8月,三十二歲的徐志摩來到英國,重游六年前自己求學、生活過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這年冬天,他結(jié)束自己這趟耗時半年之久,暢游日美英,最后輾轉(zhuǎn)印度的漫長游歷,乘船回國。11月6日,船到中國海上,他回想三個月前的劍橋之行,寫下了他一生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詩——《再別康橋》。一個月后,這首詩發(fā)表在他和一幫朋友共同編創(chuàng)的雜志《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號上,自此往后,廣為傳誦,至今不絕。

現(xiàn)在很多讀者心目中,《再別康橋》這首詩,已經(jīng)不僅僅是徐志摩的一篇名作,而且?guī)缀醭闪诵熘灸φ麄€人的代號和象征。每讀這首詩,我們眼前和心里,就很容易閃現(xiàn)出一個深情而又溫和、優(yōu)雅而又略帶些落寞的身影或面容。我們大多數(shù)人、大多數(shù)時候,都樂于把這當成情感和精神上的一幅美景或者一道甜品來欣賞、品味。

但實際上,不論細察作品本身,還是追究創(chuàng)作背景,都可以發(fā)現(xiàn),《再別康橋》的一派優(yōu)美、敞亮,是遍布著深深的褶皺的,褶皺里滿含的,都是憂愁郁悶和艱難苦恨。

我們一般注意不到這一層,是因為這里有一個時空隔閡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審美代溝的問題。在文學和生活現(xiàn)實如何匹配、如何對應(yīng),或者說拿什么樣的文學形式來表現(xiàn)什么樣的生活內(nèi)容的做法上,《再別康橋》問世的那個時代,和我們當前,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文學上的,更是精神風度和人情世態(tài)上的。而且這種差異,本身的情況也是很豐富、復雜的,在徐志摩和他的《再別康橋》這里,體現(xiàn)的只是這種差異的一個小小的局部,在其他人、其他作品那里,還有和徐志摩、和《再別康橋》都不盡一致的表現(xiàn)。

時下傳說的“民國范兒”如果真的存在過的話,那么,徐志摩保留在《再別康橋》這里的這種給幽暗以明麗、賦痛苦以優(yōu)雅的做派,或許就該是其中特別的一例。

就作品本身看,至少有三個方面可以顯示出《再別康橋》明麗背后的幽暗、優(yōu)雅背后的痛苦:1.意象的張力,2.韻致的纖弱,3.情思的曲折。

詩是用意象說話的。意象是有特定審美蘊含的形象。意象是為了傳達強烈、豐富的意義而被人自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旦造成,再提起的時候,就有以一當十、以簡馭繁的效果,像三明治、肉夾饃、夾心餅干一樣,一口下去眾味紛呈,比一樣一樣分吃單嚼,感覺要醇厚得多。一個特別好的意象存在久了、用得多了,沖擊力和表現(xiàn)力必然衰減,漸漸淪為陳詞濫調(diào)。用玫瑰花來表示愛情,當初肯定也曾跟密電碼似的神奇過、新穎過一陣,可濫用之后,就退化成一個扁平透明的大白話字眼,跟直接提“愛情”這個詞沒有兩樣。

不論古今中外哪家哪派,凡屬好的詩和好的詩人,都給自己所在的那個時代和社會鑄造和奉獻過精彩、傳神、新穎的意象。等而下之的,也得對一些舊的意象多少做出增刪、修整。連這都做不到,可能就算不上是詩。之所以詩在各國各時代都被推崇到藝術(shù)之塔的尖端,根本上就是因為詩有這么一種文體稟性,它就是為了證明語言在形式和表現(xiàn)上的更新潛力和更新可能而存在的。

讀詩首先就是讀意象?!对賱e康橋》的意象不止一個,全詩七節(jié),基本每一節(jié)突出一個或一組意象,但這些意象清一色都屬于張力型而不是松弛型的,都是把在日常生活經(jīng)驗里打著架、犯著沖的意跟象,硬綁在一起,形成一種類似一張弓被拉到十分滿,自己跟自己較著很大勁的緊繃狀態(tài)。以下從頭到尾,邊數(shù)邊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再別康橋》第一節(jié))

這里的意象,是一個人——“我”相對于康橋來而復去的姿態(tài),而且一來一走的姿態(tài)都重合,都是“輕輕的”。“輕輕的”姿態(tài),也可以貫通到心態(tài),來時“輕輕”,是因為懸著心,恐怕所尋不遇,見不著想見的。走時也“輕輕”,是因為來一趟什么也沒得到,空空如也,沒比來的時候增添什么,所以同樣是“輕輕”?!罢惺帧北緛硎鞘稚舷?lián)u動,自古及今都是喚人趨近的意思,這里卻反其意而用,拿來“作別”,而且詩題明明顯示,“別”的對象是康橋,來這趟尋訪的對象當然也是康橋,可這里的“招手”,卻又舍康橋而不顧,直向“西天的云彩”。合起來看,這個來而復去的“我”,顯然在糾結(jié)中,他的姿態(tài)和心態(tài)都映襯出一時莫名的巨大失落。

據(jù)有些傳記作者考證,志摩這詩里寫的這次康橋之行,是偶然得空,臨時即興安排,所以很可能碰上了乘興而來卻訪友不遇的尷尬:老熟人沒見著,新朋友也沒結(jié)識,白溜達一趟。難怪只好俯看流水深潭,遠望樹草斜陽,臨走也只能把辭行的表情和手勢送給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再別康橋》第二節(jié))

這節(jié)出現(xiàn)了復合意象,一是河畔的“金柳”,二是夕照下的“新娘”,三是波光里的“艷影”,這“艷影”既是“金柳”的水中投影,同時也是夕照下的“新娘”的水中投影。三者復合為一,從字面上看,靠的是修辭和物象上的關(guān)聯(lián),內(nèi)里卻是詩人逐漸清晰明確起來的一股情感和思緒在起推動和黏合作用。三者之中,實景只居其一,就是河畔的柳樹,因為余暉正烈,所以披了金色,儼然“金柳”,其他二者,“艷影”和“新娘”,都是作者聯(lián)想到的心理虛像。

依常情常理,“金柳”這個形象,其觀感和意味都該是偏于鮮亮明快的。但詩人給它的比喻卻是“夕陽中的新娘”?!跋﹃枱o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夕陽,歡欣、喜悅、甜蜜、興奮的新娘,被聯(lián)想為一體,這正顯露出一種從亮中見暗、從喜中見憂的幽暗心結(jié)。緊接著的“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幽暗心結(jié),并且把它直接歸結(jié)給了“我”。波光里的艷影之“艷”,既然來自“我”將“金柳”當成“新娘”的聯(lián)想,那這“艷影”的蕩漾,其實也就是“我”自己的意識在起伏波動,自己也有點拿不準自己似的。

軟泥上(《新月》初刊時“上”作“生”,似更恰切)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再別康橋》第三節(jié))

這里的“軟泥”“青荇”“油油的”“招搖”“柔波”“水草”,或名或狀或動,都集中強化同樣一點——柔軟,一種從外在的形狀、姿態(tài),到內(nèi)在的感受和品質(zhì),都是貫通一氣的柔軟。而“我”,對這種柔軟,不但不嫌棄,反而恨不能化身其間,跟著一塊兒去柔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水草”纏綿無骨,不夠陽剛,但它跟“波光里的艷影”靠得最近?!案市淖鲆粭l水草”,就是寧可柔軟到底,也要豁出去爭取跟“波光里的艷影”耳鬢廝磨,依偎在一起??伞安ü饫锏钠G影”,本是水中月、鏡中花一路的虛影,并非實物,縱然變得成綿綿“水草”,又哪能勾得住這“艷影”的絲毫?

以上這兩節(jié),差不多是在濃縮呈現(xiàn)徐志摩從1920年初到康橋至1928年重訪和再別康橋這前后八九年間的真實情感體驗?!捌G影”“新娘”的意象,疊合著他對往昔的情人林徽因的回想和對暫別的妻子陸小曼的牽念。這回想和牽念,凄美而幽怨,細膩而糾結(jié)。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再別康橋》第四節(jié))

詩到第四節(jié),發(fā)生了轉(zhuǎn)折,取景視野從“河”轉(zhuǎn)向了“潭”,意態(tài)也隨之從“有我”變?yōu)椤盁o我”。虹映潭中,浮藻亂之,這一景象,與“天上虹”降臨地上之后遭遇夢碎這一意蘊,結(jié)合了起來。很明顯,這是在形容隱退景外的“我”的總體心境。什么是“彩虹似的夢”?那句從《紅樓夢》中晴雯判詞里附會出來的俗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大概可作為最簡潔的說明。在《再別康橋》這里,彩虹映潭本無所謂對錯,遭揉碎、被沉淀,皆因不巧落在遍布浮藻之處,換句話說,夢之所出,在于天然,實在無可厚非,只是現(xiàn)實太殘酷,才使夢碎。而“潭”較之“河”,即靜水之于流水,夢碎于靜水,也沉入靜水,更見這夢的執(zhí)著難舍。

于是,第五節(jié)展現(xiàn)“尋夢”意象: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再別康橋》第五節(jié))

“尋夢”的行為是撐篙行船,但不是順流而下,卻是逆流而上,“漫溯”,“漫”為縱意隨性,與“尋”無定向的常理相符,“溯”為逆流而上,卻暗示“尋”的方向只在“逝者如斯”的流水上游,也即舊時光中。整個看來,這樣的“尋夢”,實際也只能是對過往舊事的一番無謂的緬懷和追思。最后所得的,無非一些恰似星輝般縹緲、零散、寥落的記憶碎片?!胺鸥琛?,即為憶舊引起的重重慨嘆,喻指寫詩本身。第五節(jié)這段描述,實際上是在定格寫詩當時的心思:想到的很多,也很想把所想到的這些,都說清道明、抒寫盡興。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再別康橋》第六節(jié))

第六節(jié)與前一節(jié)同樣,是詩人當時創(chuàng)作心思的一段寫照,不過完全收斂和按捺了上一節(jié)里展開的那種想跟往事干杯的興頭,調(diào)換出了一種欲說還休、干脆不說的婉約含蓄的情調(diào)。但言雖盡,意難平,何況之前畢竟已經(jīng)“說”了不少,所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中,“悄悄”在外,“笙簫”在內(nèi),歌聲是沒了,心聲可正轟響。至于“夏蟲”的沉默,一為渲染內(nèi)心“笙簫”的音效之強,一也摹擬出了離別康橋時漸行漸遠聽得河畔蟲鳴聲慢慢低落終至于無的實感。今晚沉默的康橋,就是乍離別之際感覺中悵然若失的那座康橋,隨著再次離別,它頓時又從可以親聞其聲、近睹其物的清晰狀態(tài),重歸于一片靜默的記憶。循之生活常情,我們不難理解這種瞬間一別、物非人是的恍惚感和失落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第七節(jié))

第七節(jié)是對第一節(jié)的回應(yīng)和反復?!扒那牡摹焙汀拜p輕的”同有指言收斂、不事張揚的意思,而“悄悄的”更強調(diào)不聲不響、無語凝咽的情狀,“輕輕的”則偏重指動作上不著力,心情上不著意。以“輕輕的”開篇,暗中引領(lǐng)全詩,落下基調(diào):抒懷喻事、感物起興都將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出于真實經(jīng)驗而止于審美尺度。以“悄悄的”收尾,則是對這一基調(diào)的復沓和響應(yīng)。“揮一揮衣袖”,既是“不帶走一片云彩”的動作,更是把一片心事拂落在此的動作。末句中這片不帶走的“云彩”,當然不是第一節(jié)中“我”招手作別的那片“西天的云彩”,因為“西天的云彩”本來也不為此地專有,跟“我”本也無關(guān),帶不走也無須帶走,更何況,依著第五、六兩節(jié)里所示的“星輝”和“今晚”,第七節(jié)詩境已入黑夜,不是仰看流云的時候。因而,這時所提到的跟“我”有關(guān),并且容“我”選擇帶不帶走的“云彩”,其實只能是從第四節(jié)中飄散出的那片彩虹和沉淀進潭水的彩虹似的夢。揮別它們,在漫天星輝的夜幕下退場,這落寞的身影,把全詩各節(jié)的意象收束為了屏氣凝神、聲息皆無的一個表達的終點。

通觀全詩,意與象、詞與義兩層面之間的緊張持續(xù)存在,但這種緊張始終都約束在了意象內(nèi)部,最后也隨著整個詩境構(gòu)造的完工,被及時地摒棄在了詩境內(nèi)部。這使得整首詩沒有在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流露出指向詩中的“我”和“我”的世界之外的強硬或尖銳姿態(tài)。

從某種強調(diào)“我”與“非我”、人與環(huán)境等對立二元此消彼長規(guī)律的斗爭哲學和斗爭美學的立場來看,《再別康橋》這種張力內(nèi)斂的韻致,無疑是纖弱甚至消極的。它缺乏了些縱使明知電光石火也不惜做玉石俱焚之爭的剛勇氣概,少了些中流擊水、拼出血路的壯美。但不可否認,它仍然是一種美,一種確有可能和確有價值的美。

對此,徐志摩本人充滿缺憾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傳布到今天仍能給人以美感這一事實,就正是一個鮮活印證。而展現(xiàn)在《再別康橋》整首詩中的那條徐志摩特色的情思脈絡(luò),則是一個縮聚在文字中的印證。全詩七節(jié),依次凸顯了七個主題、七種形態(tài)的情思:第一節(jié),揮別西天云——蒼涼失落;第二節(jié),心頭蕩波影——黯然神傷;第三節(jié),甘心做水草——纏綿依戀;第四節(jié),潭中虹夢碎——執(zhí)著迷幻;第五節(jié),尋夢載星輝——追索挽回;第六節(jié),別離無笙簫——再度失落;第七節(jié),揮袖留浮云——擱置放棄。這七種情態(tài)環(huán)繞一圈,把為“波光里的艷影”所吸引、蠱惑的那個“彩虹似的夢”,緊緊合圍,形成焦點。

從奔著這個焦點而來的向度和力度講,這七種情態(tài)參差不一、錯落有致。第一、二節(jié)由遠及近、由弱漸強,第三、四節(jié)靜態(tài)定向,第五節(jié)動態(tài)逼近,第六節(jié)折返后撤,第七節(jié)回歸起點。其中,第五節(jié)既是向夢逼近的起點,同時也是尋夢無著的幻滅點。此前四節(jié),是前奏,此后兩節(jié),是尾聲。合起來看,這純屬一場無果而終、無功而返的徒勞。但這一場徒勞的過程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卻得到了同等細致而又各具神采的生動展示。這樣的展示本身,正是《再別康橋》的哲學和美學的重心所在。冒用一個術(shù)語,《再別康橋》的哲學和美學不妨稱作“過程哲學”和“過程美學”。

過程本身是一種美。過程中的美,必定是些碎裂的片斷。它們不一定都連接著結(jié)果,甚至很可能根本和最終的結(jié)果沾不上邊,但這毫不減損更不消抹它們的美。因為它們組成了一個切實存在的過程,僅此,已經(jīng)足夠成其為美。結(jié)果的有或無、好或壞,影響不到它們。終究,那是它們之外的另一回事。從這個側(cè)面上看,耐心見證過程之美的《再別康橋》,它的優(yōu)柔里,也滿含著說不盡的嚴肅。

作 者:

李林榮,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執(zhí)行主任,北京老舍文學院客座教授。

編 輯:

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歡
再別康橋波光康橋
林春姣
庾雪水彩畫作品
岷江
波光之下In Orbit
再別的豈止是康橋
青草更青處——《再別康橋》賞析
論述《再別康橋》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論《再別康橋》詩歌意境美
投入細膩的情感誦讀詩歌
放手讓孩子撞南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