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中,沒有將文化知識單獨列出來,而是通過語言知識體現出來。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觀察,激活教材內容,挖掘文化內涵,將教材中涉及到的具有文化差異性的內容加以介紹。筆者以人教版小學英語PEP教材為例,談一談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滲透文化知識與文化意識。
【關鍵詞】小學英語 對話教學 文化滲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04-02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不僅僅注重語言點、知識點的傳授,還應關注文化知識的滲透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還要意識地讓學生感受、體驗、理解和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教學中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等知識的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之樂學好學。
一、以對話文本為“載體”,有效滲透文化知識
1.發(fā)掘文本,讓文化浸潤對話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將語言知識的教學與文化知識的滲透有機結合,挖掘對話文本中那些可能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適時、適度、適當地導入相關文化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英美國家用得非常普遍的“l(fā)ove、dear”等詞匯,在中國一般只用于親朋好友之間,學生在表達含有這些詞的對話時總有些尷尬和疑慮。此外,教師還可以循跡發(fā)掘有些詞綴,詞根蘊含的深厚文化,讓詞匯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表示職業(yè)的英語詞匯時,教師教授詞匯的音形義以外,引導學生了解單詞所蘊含著的深厚文化又有助于學生深刻地掌握詞匯。如以動詞加“-er ”結尾的詞可表示“人”,這類詞從歷史上看多數表示的人物社會地位較低;以“-or ”結尾的詞多數情況下表示的人物社會地位較高;以“-ist ”結尾的詞多數情況下表示事業(yè)有成就的人;以“-ess”結尾的職業(yè)的詞多為女性等等。對英語詞匯的正確認識、運用,不但有利于學生對對話內容的理解、記憶和運用,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用英語思維的能力。而且這樣點點滴滴,從詞語內涵到文化習俗,從日常生活深入到思維習慣,學生接受起來就不會覺得困難。
2.創(chuàng)設語境,營造對話的“文化場”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的空間,通過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氣氛的營造,音樂、影像的播放和角色扮演等來創(chuàng)設對話的“文化場”,將難以理解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結合到對話內的教學中加以介紹,以滲透西方國家或民族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等。這對于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學習效果,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PEP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貼近生活的話題,以及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情景,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例如PEP五年級下冊Unit 4 When is Easter一課中談論到西方的兩個節(jié)日April Fools Day and Easter。在對話的訓練中,老師利用掛歷,復活節(jié)彩蛋等實物,播放節(jié)日音樂,創(chuàng)設語境來營造對話的“文化場”,并通過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角色扮演,讓學生產生了對話的“臨場感”。 讓學生在“身歷其境”的文化場里實踐語言,體驗角色,感受文化,這樣的活動使孩子們對文化知識,文化意識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讓他們得以在最自然、最地道的環(huán)境下學習英語,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
二、以對話活動為“導體”,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1.感悟文化差異,學會“得體”地說話
眾所 周知,教會小學生說一些簡單的英語對話并不難,但要讓學生學會“得體”地說話卻是不易。而說話得體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要讓學生得體地組織并使用語言就要指導學生懂得話題的禁忌,知道用什么言語形式表達,用什么風格談論某個話題;話語的連貫、語調、敘述方式、順序,升降調的運用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對話中經常用到的Mr / Mrs / Miss / Ms等人稱代詞,在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稱謂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懂得這些稱謂的含義和用法:Mr.先生,用于男士的稱呼或與某種官職、頭銜等連用的稱呼;Mrs. 太太,夫人,用于已婚的女士; Ms. 不指明被稱呼人的婚姻狀況,同時也指不愿被稱為“太太”或“小姐”的女子的稱呼;Miss 小姐,用于女孩或未婚女子,在一些學校里也指孩子對女教師的稱呼。這些常用的稱謂涉及到對方的性別,年齡,頭銜等,甚至還涉及到個人隱私,如婚姻狀況,年齡的禁忌等等。教會學生得體地,準確地使用這些稱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尷尬與誤會。
2.培養(yǎng)交際意識,提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力
在對話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覺性也是老師應做一個重要的任務。教師要善于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性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建立和提高對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教學這句話:I have a cat. Shes cute.學生對“she”一詞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指代女性的“她”,為什么能在這里指代動物的“它”?老師順勢將課文中有關文化背景的知識和信息,以及西方人士對待寵物,對待生命的觀念,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加深了學生對西方家庭觀、生命觀和價值觀的了解。在課堂上,通過對話和交流,在加強語言訓練的密度與廣度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滲透文化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意識。而且,由于對話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廣泛性等特點,對話教學中也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思維暨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英語對話教學中,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更有目標的、更有組織性的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暨跨文化交際訓練。
3.巧用肢體語言,在舉手投足間滲透文化氣息
肢體語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雖然是世界通用語,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下即使相同的肢體動作也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一個美國人站在馬路邊,朝駛過來的車輛伸出一只翹起大拇指的拳頭,請求搭便車“to thumb a lift”;英國男子和美國男子翹腿的樣子,是否紳士風度,就不一樣。作為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同樣的肢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下所代表不同的含義,從中了解從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差異, 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和表達語言的興趣和準確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并模仿書中的人物動作,或是老師課堂示范和運用的肢體語言來了解英語國家的肢體語言,及其代表的含義。也可以在課堂活動中與學生互動,當老師邀請學生回答問題時的一個“please”的手勢;當學生回答對一個難題或是做出了較好的表現,老師和他來一個“Give me five”式的慶祝;豎起拇指贊揚學生的表現等等。肢體語言的運用使得英語的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英語的表達更加生動,更能激發(fā)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學習興趣。
三、關注隱性文化,滲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只是正規(guī)課程,還學到了與正規(guī)課程“不同的東西”,即“附帶學習”,這種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未來具有根本性的影響。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隱形文化”,它具有間接性、隱蔽性的特點,對教育教學的質量起著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通過挖掘和滲透課堂教學中的“隱性文化”,增加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可以使課堂不再僅僅是詞語、句子的集散地,還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的學習平臺。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并滲透文本背后暨教學過程中的隱性文化,最大化地進行英語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如教學到時間的主題時,教師在教學對話時,就可以適時地滲透西方人守時、惜時的時間觀念。指導學生規(guī)劃好自己的時間,計劃好每天要做到事情,摒棄拖拉,不守時的陋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老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西方國家中“紳士風度”,“女士優(yōu)先”,“男女平等”,“重視生命”等較為優(yōu)秀的理念,以期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提升個人的人文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在課堂上,老師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也常是學生效仿的對象;老師的鼓勵、積極的評價也都直接或簡介地影響著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簡而言之,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要同步、互補。小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是分階段分層次增長的,認知水平也需不斷提高,所以,文化內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淺入深。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這塊教學主陣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習英語的有效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森,伍葉琴.有效對話教學:理論、策略及案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5.
[3]孫穎.芻議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融合與文化意識的滲透[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5).
作者簡介:
蔡奕新(1975.4—),男,漢族,福建廈門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小學高級教師,廈門市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