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欣
【摘 要】四川因地理位置獨特,為自然災害多發(fā)地帶,每年常有破壞性較強的突發(fā)性自然災害發(fā)生,給人們的生活和財產造成巨大傷害。高校作為中國未來人才的集中地,該如何進行災前安全教育和減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防范自然災害;安全教育;高校素質教育
一、地理位置因素導致自然災害頻發(fā)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為我國發(fā)育最多、規(guī)模最大、類型最全、頻率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大省。四川地理環(huán)境復雜,山區(qū)廣布,平原狹小,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多變,新構造運動活躍,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類工程,災害規(guī)模也較大,危害嚴重,其主要的災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同時也享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在近幾年的自然地質災害中,地震災害最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壞力強、波及范圍大、持續(xù)時間久的地震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在四川省,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嚴重影響。
二、高校普遍缺乏預防災害培訓
雖然我國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規(guī)劃基礎,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并且絕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時參加由校方組織的如何應對緊急突發(fā)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應對知識。但這只是屬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規(guī)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強人意。實際上是高校的應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納入教育的考核指標體系中,目前的預防教育全憑各高校的意愿來進行,而絕大部分高校很少會重視這樣的教育和訓練,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舉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統(tǒng)在推動次教育。而高校自覺、長期地舉辦預防災害的培訓很少,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講座、宣傳展示欄、觀看影像資料等枯燥理論形式進行,并且參加講座的學生也只是少數部分,未能使全體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備預防災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積極主動組織學生結合實際參加演習,這就使高校在面對突發(fā)自然災害時,學生的應對能力不強,不會常見的自救技能,一旦發(fā)生重大災害時,后果將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實高校防災培訓
現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在防災和減災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并且高校選址時已充分考慮到防災的因素。這對于高校進行日常防災培訓提供了硬件支持。從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條件基礎,如果高校能夠關注并加強大學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防災減災的軟實力,從而使大學生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為最低。加大對大學生防災和減災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預防意識,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和減災技能,建議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納入課程教育體系,成為選修課或有條件的高校將此課程列為必修課,使學生從態(tài)度上認真對待安全教育,從思想上重視這門課程。校方應定期、大力舉辦各種豐富形式的安全主題教育,號召同學們親身參與此類活動當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四、結語
自然災難是現階段人類無法回避的自然現象,而有效的進行災前安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難發(fā)生時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防范自然災害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處在自然災害常發(fā)的四川盆地有著尤為突出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通過教學的相互滲透、災難知識的大力宣傳、災難的積極應對演習,對學生進行災難知識、應對災難技能、加強災難心理的教育。從而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安全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