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重慶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重慶 401331)
?
試論“垂”的語義演變
劉爽
(重慶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重慶 401331)
摘要:“垂”在漢語史上經(jīng)歷了名詞、動詞、副詞的演變,在演變過程中詞義的泛化、隱喻、推理、詞義的擴(kuò)展和縮小,以及語法化機(jī)制在不同階段分別起著主要作用。
關(guān)鍵詞:垂;語義演變;認(rèn)知機(jī)制;語法化
“垂”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用作表[+向下]義的動詞,但在漢語史上“垂”具有多種用法,經(jīng)歷了名詞、動詞和副詞的演變?!按埂钡恼Z義是怎樣發(fā)展演變的?變化的機(jī)制是什么?目前學(xué)界尚無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試討論“垂”的語義演變過程,以梳理出其演變的大致脈絡(luò)。
一、名詞“垂”
“垂”《說文》解釋為“遠(yuǎn)邊也”[1],本義是“邊疆、邊陲”?!啊埂礊椤铩谋咀??!盵2]如:
(1)疆、界、邊、衛(wèi)、圉,垂也。(《爾雅·釋詁》)
(2)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荀子·臣道》)
(3)鄭伯肉袒,左執(zhí)茅旌,右執(zhí)鸞刀,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干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4)今句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執(zhí)事?(《國語·吳語》)
“垂”在后代不再用作本義“邊疆、邊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起字“陲”代替了這一意義。
語義的發(fā)展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邊陲、邊疆”義是指具體事物的邊界,在演變發(fā)展的過程中它也有可能抽象化為另一意義。且看以下2例:
(5)至周之衰,秦興,邑于西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6)文公元年,居西垂宮。(《史記·秦本紀(jì)》)
根據(jù)前后語境分析,例5“西垂”可理解為位于國之西的邊疆地區(qū),或為國之西邊,似乎兩可。例6“西垂”似乎也可做兩種分析。后來,如位于“東南西北/垂”之后的“垂”并不指邊疆,理解為表方位的“邊”更合理,六朝至唐代運用較為廣泛,如:
(7)光祿大夫演之昔受深遇,忠績在朝,尋遠(yuǎn)矜懷,能無弘律,可徙勃西垂,令一思愆悔。(《宋書·沈演之傳》)
(8)富貴兮朝露危,一朝相送兮郭北垂。(《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這種“東南西北/垂”表示某一方向,表示方位“邊”的“垂”在宋以后罕見。
“垂”又出現(xiàn)在其他名詞后,指一般事物的邊界。如:
(9)不得冀、兗之州,乃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說苑·奉使》)
(10)妻子當(dāng)門泣,兄弟哭路垂。(王粲《詠史》)
(11)求解脫于服佩,預(yù)參次于山垂。(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正始寺》)
(12)往往于人家高堂凈屋曾見之,錦裝玉軸掛壁垂。(歐陽修《戲答圣俞》)
這一意義的“垂”在宋以后少見。從指國土的邊界演化到指一般事物的邊界,從專指到泛指,其主要的演變機(jī)制是詞義的泛化。
二、動詞“垂”
(一)“垂下”義
邊疆具有延伸性,且在我們的認(rèn)知中是線條性的、具有方向性的,這與空間的指向性相同;因此名詞“垂”就能夠增添動作義“沿……向下”,從而演變成了動詞“垂”,表示“垂下”之意。這一意義的“垂”產(chǎn)生較早,運用最為廣泛,如:
(13)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周易·明夷》)
(14)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尚書·武成》)
后代的文獻(xiàn)中都廣見用例,如:
(15)乃作頌曰:天地載清,二象垂輝,昴藏寶君,邈矣瓊姿。(《漢魏六朝墓志匯編》)
(16)鴻雁一緒,花萼三枝。號訴於天,目垂血淚。弟兄孝道,過於曾閔。(《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17)乃戴笠策杖受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化。(《五燈會元·丹霞天然禪師》)
(18)如今放了鐵索,垂涎著喜歡來也。(《元朝秘史》卷八)
(19)捕快進(jìn)艙,先替文七爺請過安,垂手站立一旁。(《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六回)
這一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保留了下來,并且“垂下”義不論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還是在現(xiàn)代漢語的使用中都是“垂”的主要意義。
一個動作的產(chǎn)生需要借助力的作用,既有外力的作用,又有內(nèi)力的作用。前面諸例的“垂下”是由內(nèi)力引發(fā)的,當(dāng)由外力引發(fā)時,表示的意義是外力使某物垂下。
認(rèn)知語言學(xué)認(rèn)為,“語言是立體、多維的開放性系統(tǒng)。制約語言的因素除了認(rèn)知之外,還有社會、文化等因素”[3]。在中國古代,地位在上者往往能影響地位在下者,就家族而言是長輩,就社稷而言是君王,長輩使某物垂下以予晚輩,君王使某物垂下以予臣民,表達(dá)的是“賜、施”。這一意義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例如:
(20)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尚書·仲虺之誥》)
(21)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于時,德垂后裔。(《尚書·微子之命》)
先秦以前用例不多,先秦以后用例有所增加,一直到近代以前使用都比較廣泛。如:
(22)唯愿大王以摩沓婆邑戶子孫千代常充僧伽藍(lán)人,則垂誡來葉,流美無窮。(《大唐西域記校注》卷第八)
(23)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后裔乎!(《五燈會元·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24)昔日列祖,立命是方,積德深長,致天昭鑒,福垂后嗣。(《七修類稿》卷十二)
(25)端居高拱,圣主垂福無窮。(劉唐卿《白兔記》)
(26)到了孫述祖訓(xùn),筆之于書,想要垂教萬世……難道竟書作“大父曰君子中庸”、“家祖祖述堯舜”不成?(《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
近代以來除固定用語或書面上的文言詞語外,幾乎已無用作“施、賜”的“垂”字。
“垂”的“垂下”義是指物體下垂的一個動作過程,當(dāng)它指物體下垂的狀態(tài)時,就應(yīng)理解為“垂掛”。
圖1 “垂下”義與“垂掛”義的意象
如圖1,射體TR1向下運動且無終止的界線,表示的是射體運動的一個動作;射體TR2向下運動且有終止的界線,表示的則是射體運動后保持的某一狀態(tài)。表示“垂掛”的“垂”有如下用例:
(27)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譯詁·逍遙游》)
(28)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禮記·禮運》)
(29)父司空,上辨天途之錯,下明地道之廷,繼形垂象,擬蹤讖錄。(《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30)平野照暄景,上天垂春云。(王維《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yè)四聲依次用各六韻》)
(31)帝見關(guān)公一紗錦囊垂于胸次,帝問之。(《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在人類認(rèn)知發(fā)展的連續(xù)體中,空間概念的形成先于時間概念……空間關(guān)系及其詞語是最基本的……最初用于空間關(guān)系的詞語后來被用來喻指時間、狀態(tài)、過程、關(guān)系等抽象概念?!盵4]與空間的指向性相似,時間具有方向性。將表示空間指向性的“沿……向下”映射到時間范疇,就表示“沿某一段時間向下”,也即“流傳”的意思。也就是說,表示“流傳”義的動詞“垂”是由表示“垂下”義的動詞“垂”演變而來的。從表空間到表時間,遵循了事物變化由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律。這一意義的“垂”也產(chǎn)生較早,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有用例,如:
(32)故有忠臣者,外無敵國之患,內(nèi)無亂臣之憂,長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謂忠臣也。(《韓非子·奸劫弒臣》)
(33)事若不成,補(bǔ)周室之闕,勤天子之難,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呂氏春秋·慎大覽·不廣》)
漢魏六朝以后使用頻率增加,如:
(34)片言折獄,單辭兩分,名斑史籍,竹帛垂勛。(《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35)小臣拜獻(xiàn)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李白《雜曲歌辭·春日行》)
(36)復(fù)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之于世。(《五燈會元·十四祖龍樹尊者》)
表示“流傳”義的“垂”常與名聲、范例、后代、統(tǒng)一大業(yè)或表示時間的“千載、萬載”等連用。近代以來除固定用語或書面上的文言詞語外,已無“流傳”義的“垂”。
從名詞表示“邊疆、邊陲”到動詞表示“垂下”,主要的演變機(jī)制是隱喻。邊疆的方向性、線條性與空間的指向性相似,使得后者能指稱前者,從而使名詞“垂”具有了動作義而演化為動詞。從動詞表示“垂下”到動詞表示“施、賜”“垂掛”“流傳”的演變機(jī)制主要是推理。
(二)“接近”義
“垂”的本義是“邊疆”,也即國土與國土之間的邊界,往往說到“邊界”就會聯(lián)想到兩個對象的相鄰之處。當(dāng)兩個對象相鄰時,“邊界”就具有了連接兩個對象的作用,也即具有了動作性。根據(jù)動詞“垂”的“沿……向下”義,可做出意象圖式,如圖2。
圖2 “垂”的“沿……向下”義意象
界標(biāo)LM表示某一參考值,指射體TR位于LM的下方且趨近其邊界,此時的“垂”就具有“接近”義?!按埂钡脑~義可以很具體,如:
(37)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史記·袁盎傳》)
(38)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大唐西域記校注》卷第二)
上面2例中的“垂”是靠近的意思,詞義還很具體。下面的“垂”意義較為抽象,如:
(39)凡所著述詩論賦之屬,垂百篇。(《三國志·蜀書十二》)
(40)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歲,厭浮語虛辭。(《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41)至郡部,眾官皆見,有一人年垂八十,自稱蕭老……(《太平廣記·妖怪三》)
(42)孤于施還出迎,年甫垂暑,進(jìn)退有禮。(《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
如縱軸表示數(shù)量,“垂”就指數(shù)量上的接近,如“垂百篇”;如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空間,“垂”就指空間位置上的接近,如“三垂大?!?如橫軸表示空間,縱軸表示時間,“垂”就指時間上的接近。
作名詞“邊疆”義的“垂”有義素[+邊界],作動詞“接近”義的“垂”有義素[+邊界][+相連],義素的增加引起詞性的變化,從而導(dǎo)致詞義演變,因此,名詞“邊疆”義的“垂”演變?yōu)閯釉~“接近”義的“垂”的主要機(jī)制是詞義擴(kuò)展。
三、副詞“垂”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認(rèn)為:“……某個實詞或因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變化而造成詞義演變……最終使之失去原來的詞匯意義,在語句中只具有某種語法意義,變成了虛詞?!盵5]當(dāng)動詞“垂”的前后出現(xiàn)另一個動詞時,就有發(fā)生重新分析的可能。時間副詞“垂”的出現(xiàn)就是這種情形。
(一)時間副詞“垂”
“垂”的前后出現(xiàn)另一個動詞時,有兩類句式。
一類是“S+垂+V”。從句義看,主要的謂語動詞是V,而“垂”降到了次要位置,修飾限制謂語動詞V,作狀語。它的詞性發(fā)生了變化,可理解為時間副詞“將要、即將”。如:
(43)吾有出親之憂而未得也。垂終之日,猶見此心。(《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44)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壓床。(杜甫《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45)大功垂成,而主上乃令追還,何也?(《朱子語類·本朝五》)
(46)女兒悲,兒夫染病在垂危。女兒愁,大風(fēng)吹倒梳妝樓。(《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形容詞和動詞都可作句子的謂語成分,但由于詞法性質(zhì)不同,與“垂”搭配所表示的意義也有差別。“垂+V”表示的是動作行為將要實現(xiàn),如上所舉諸例;“垂+adj”表示的是接近于某種狀態(tài)。如:
(47)今歲垂盡,當(dāng)選御史,意在相薦,子其宿留乎?(《后漢書·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48)某知南康時,尚見此人,已垂老,卻也讀書博記。(《朱子語類·易三》)
(49)木葉為羹,未有垂青之葉;草莖作食,尚無拖綠之莖。(《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一回》)
另一類是“S+V(+Np1)+垂+Np2”。從句義看,主要的謂語動詞仍是V,“垂”降到了次要位置,修飾限制Np2,“垂+Np2”作“V(+Np1)”的補(bǔ)語,“垂”可理解為時間副詞“將近”。如:
(50)如來去世,垂五百年,有大阿羅漢,自迦濕彌羅國游化至此,乃見梵志捶訓(xùn)稚童。(《大唐西域記校注·卷第二》)
(51)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五燈會元·初祖菩提達(dá)磨大師》)
(52)二公皆常熟人,相去垂百年,事體無一不同者。(《皇明奇事述·卷一》)
(53)業(yè)此垂六十年,未嘗失一事,亦未嘗傷一人。(《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表示時間副詞的“垂”是由動詞“接近”義的“垂”在詞義變化的作用下演變而成。通過對圖2的分析可知,“垂”能表示時間上的接近,又根據(jù)以上用例可知,句法結(jié)構(gòu)的重心已由“垂”轉(zhuǎn)移到另一動詞上,從而使得“垂”的動作義消失,變?yōu)檩o助性修飾功能的副詞。
(二)謙敬副詞“垂”
“垂”另有一個副詞用法,表示自謙或感激、尊重的意思。這一意義來源于動詞“垂下”義,此時的動詞“垂”可理解為垂頭或垂手等表示謙恭的動作,在東漢時期的文獻(xiàn)中已有此用例,后代逐漸增多,近代以來使用范圍縮小,多用于書面上的文言詞語中。用例如下:
(54)臣愚以為“師克在和不在眾”,陛下雖垂念北邊,亦當(dāng)頗泄用之。(《后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55)我積殃運,流轉(zhuǎn)惡趣,幸蒙垂顧,福力所加,曠劫弊身,一旦改變。(《大唐西域記校注·卷第三》)
(56)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dāng)往何國而作佛事?愿垂開示?!?《五燈會元·初祖菩提達(dá)磨大師》)
(57)既蒙小姐垂念,小生也寫一簡,煩小娘子捎去。(白樸《董秀英花月東墻記》)
(58)女曰:“妾,良家女,姓李氏。慕君高雅,幸能垂盼。”(《聊齋志異·蓮香》)
自謙或感激、尊重之意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三者沒有明確的界限。由動詞“垂下”義的“垂”演變?yōu)楸碜灾t或感激、尊重義的“垂”主要仍是詞義變化所引起,句法結(jié)構(gòu)的重心轉(zhuǎn)移到了另一動詞上,使得“垂”原先的動作義消失而變?yōu)檩o助性修飾功能的副詞。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垂”的語義演變過程:
上古時期,“垂”作名詞使用,后來主要分化出三條演變路徑:一是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了動詞“垂下”義,同時引申出“賜、施”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動詞“垂下”義又引申出動詞“垂掛”和“流傳”義;東漢時期引申出表示自謙或感激、尊重的副詞。二是西漢時期產(chǎn)生了指一般事物的邊界和指方位的“邊”的名詞,這兩種用法在宋以后就少了。三是西晉時期產(chǎn)生了動詞“接近”義,同時引申出時間副詞“垂”。
“垂”演變的各個階段中不同的機(jī)制分別起著主導(dǎo)作用:“邊疆”義演變?yōu)橐话闶挛锏倪吔缫约氨矸轿坏摹斑叀敝饕窃~義的泛化在起作用;“邊疆”義演變?yōu)椤按瓜隆绷x主要是隱喻機(jī)制的作用,“垂下”義演變?yōu)椤百n,施”、“垂掛”和“流傳”主要是推理機(jī)制造成;“邊疆”義演變?yōu)椤敖咏绷x主要機(jī)制是詞義的擴(kuò)展;“垂下”義演變?yōu)楸硎咀灾t或感激、尊重的副詞,以及“接近”義演變?yōu)椤皩⒁?、即將”“將近”義的副詞,主要機(jī)制是詞義的縮小和語法化。
參考文獻(xiàn):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93.
[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63.
[3]陳忠.認(rèn)知語言學(xué)研究[M].濟(jì)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44.
[4]趙艷芳.認(rèn)知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8.
[5]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3):161-169.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3.013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1-9476(2016)03-0050-04
作者簡介:劉爽(1991-),女,重慶璧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漢語語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4;修回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