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嬌 張嬌
摘 要:本文擬以對比修辭為切入點,通過對中英議論文寫作模式的分析,探討英漢文化思維差異在英漢文體對比分析中所起的深層次的驅(qū)動作用。
關鍵詞:文體分析;對比修辭;文化思維;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103-02
引言
英漢文體學對比分析通常會從語音、詞匯及語法等語句層著手,繼而擴展到語篇層進行語體分析。本文選擇以對比修辭為切入點,以中英議論文寫作模式為研究對象,從文化思維的角度來探討造成英漢文體差異的原因。
20世紀50和60年代盛行的觀點是,母語對二語學習產(chǎn)生負影響,是造成二語使用錯誤的原因。對比修辭就在這種對比分析的大環(huán)境之下產(chǎn)生的,對比修辭(contrastive rhetoric)是美國應用語言學家Robert.Kaplan 于1966年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維模式》一文中率先提出的。Kaplan認為如果我們在進行文體對比分析的時候能從修辭方面著手分析,會使得對比分析法更完善、更具說服力。同時,Kaplan認為,“修辭不是四海之內(nèi)都相同的,而是隨著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一定的文化之內(nèi)也會隨時間不同而不同”(Kaplan,1966)。因此,學習修辭就離不開文化研究,要提高二語學習水平就必須從跨文化層面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
1.中英議論文寫作模式的對比分析
現(xiàn)在我們通過兩個比較常見的中英文寫作模式展開具體的對比修辭分析,例一是英語國家議論文寫作中常用的寫作模式,例二是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出現(xiàn)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寫作模式。
例一:1]When people sit down to eat,they unconsciously reveal their personal habits.
2]The color of the food that they order indicates their tastes.
3]For instance,a person who orders red,yellow,and orange foods usually wears brightly colored clothes and lives in an apartment decorated in lively colors.
2]The texture of the food gives clues to the way hat people deal with life situations.
3]The diner who prefers such crunchy foods as crackers probably meets the day-to-day conflicts head-on while the diner who orders soft creamy foods will to almost any length to avoid conflicts.
2]Finally,the manner in which people eat their meals reveals their work habits.
3]Those that eat all of their food at the same time probably have four of five things going on; those that finish one dish before beginning another one may be capable of handling only one project at a time.
從上例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英文寫作模式遵循下列排列方式:
1]the most general statement: the topic sentence with the controlling idea
2]first major supporting statement
3]minor supporting statement
2]second major supporting statement
3]minor supporting statement
2]third major supporting statement
3]minor supporting statement
Kaplan認為英語的思維模式式呈“線性”分布的,不是線性演繹思維就是線性歸納思維。而例一就是線性演繹思維的典型例證,即英語議論文的段落通常用一個主題句開始,接著是一系列的次主題,每個次主題均被舉例說明,以此來發(fā)展中心思想。
例二:[qi]We are dependent,for understanding and for consolation and hope,upon what we learn of ourselves from songs and stories.[cheng]From this statement,we can know that through songs and stories,people realize themselves,humanity and their societies.The literacy-mastery of language and knowledge of books-is the essential factor that enlarges peoples knowledge,and improves mutual realization of people,and then creates the smooth society.[jun]From kindergartens to colleges,from homes to offices,we learn how to interact with someone and how to realize ourselves and our societies.The literacy helps us to accustom and realize them.[he]Hence,“l(fā)iteracy is not an ornament,but a necessity.”
從例二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一種不同于英語線性思維模式的獨特的段落結構,就此Kaplan對600篇外國學生的英語細作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說,不同語言和文化擁有不同的修辭結構曲線,其中英語是線性結構,而像漢語之類的東方語系是循環(huán)結構,是非線性結構。
如下圖所示:
從上述兩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英文思維模式的不同,但這僅僅是從字面我們可以了解到的信息,但真正蘊涵在中英文寫作模式中的深層次的文化原因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
2.中英說明文寫作中的文化思維
(1)八股文的影響
Kaplan在語言負遷移的問題上有個著名的論據(jù):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格式與漢語“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他認為漢語文章或是說中國學生在寫英語議論文中所采用的“非直接性”論證法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八股文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影響深遠。例二中可以看出八股文格式的一些影響,但Kaplan的這一論斷卻遭到了Mohan和Lo的反駁,他們認為漢語“八股文”并非古漢語的唯一文體,與典型的英語段落并無兩樣(Mohan & Lo,1985:519)。雖然學術界對于“八股文”對中國學生寫作模式的影響看法不同,但我們覺得 “八股文”卻反映了中國人潛意識中的一種習慣的思維方式。
(2)“自我”意識的影響
英語國家的人寫作時喜歡“開門見山”,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漢語文章比較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主題隱藏較深。Connor認為中國人的這種“非直接性”寫作模式跟中國文化對“自我”的看法有關。
在中國文化中有兩個層面的“自我”,即“大自我”和“小自我”,人們重視的是前者,而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相當于中國文化中的“小自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與西方以個體為中心,強調(diào)個人價值的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中國人在寫作過程中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而西方讀者往往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由此看見,中國文化將其對集體自我的觀念深深植根于寫作修辭風格中,這也構成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的原因之一。
(3)“作者責任型”和“讀者責任型”的影響
“讀者與作者相關責任”是對比修辭的一大課題,它從一個側(cè)面解釋了不同類型的作者在寫作風格及提供信息量方面的不同選擇。從中英文“意合法”與“形合法”得差別來看,英語基本上可以算得上“作者責任型”,而漢語則介于兩者之間,漢語語句主要靠特定的上下文意義來銜接,這種“意合法”的運用可以追溯到文言文獨特的寫作風格上。這也是外國人在閱讀中國學生英語作文時感到邏輯聯(lián)系較差的原因之一。
結語
上文所做的分析只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傳統(tǒng)的對比修辭理論作了初步的探討??陀^來說,對比修辭理論的確存在著缺陷,但其核心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隨著對比修辭理論同其他學科的結合,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新理論合新思想,拓寬研究領域,對比修辭定能為二語寫作教學提供更多不同文化修辭傳統(tǒng)、修辭習慣合修辭結構特點方面的理論和信息,促進教學雙方的理解和溝通。
參考文獻:
[1]Kaplan,Robert.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17.
[3]郭立秋,王紅利.淺析漢英語篇差異與英語寫作[J].外交學院學報,2004,(03):106.doi:10.3969/j.issn.1003-3386.2004.01.022.
[4]紀蓉琴.中英思維模式差異對英漢學術論文寫作的影響[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6,(12):135.doi:10.3969/j.issn.1005-0523.2006.06.035.
[5]程雨民.英語語體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
[6]R.Quir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earson Longman,1985.
[7]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8]彭宣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