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獻華
摘要:開辦新疆內(nèi)高班是黨和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加快各民族人才培養(yǎng)步伐的一項重大決策。自2000年開辦以來,新疆內(nèi)高班辦學規(guī)模日益擴大,辦學模式日趨成熟,辦學效益初步彰顯。但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加上受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導致實際教學忽略了對學生個性、心理的關注以及對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這是與新疆內(nèi)高班的辦學宗旨相違背的。本文試圖從文學本質出發(fā),并遵循教育規(guī)律,努力尋求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最終達到“澆花澆根,育人育魂”的目的。
關鍵詞:新疆內(nèi)高班;文學教育;德育滲透;健全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269-02
我校2005年開辦新疆內(nèi)高班,至今已走過十個春秋。其中不乏成功的經(jīng)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筆者在連續(xù)多年擔任新疆內(nèi)高班語文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學習、思考和實踐,努力尋找語文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契合點,摸索出一套以文學教育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方法,現(xiàn)拋磚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一、文學教育與內(nèi)高班辦學宗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史上杰出的作家都是把文學當作影響人、教育人的利器看待的。一部《簡·愛》彰顯了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高貴人格;海明威筆下的“硬漢形象”展現(xiàn)出與命運抗爭、不向生活低頭的人格力量;巴金的《隨想錄》散發(fā)出中國知識分子敢于面對、勇于擔當?shù)娜烁聍攘Α磐駚?,文學成為激發(fā)人的情感、征服人的心靈的巨大力量。梁啟超先生曾經(jīng)說過:“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盵1]文學是用于“新民”的,亦即“培養(yǎng)新人”。黨和政府開辦新疆內(nèi)高班,意在培養(yǎng)和造就一大批堅定地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促進新疆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人才,即時代所需要的“新人”,這與文學教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二、文學教育在德育滲透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無論是最早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詩言志”,還是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時提出的口號“文以載道”,中國文人歷來最為推崇強調(diào)文學的教化功能,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德育。如果把德育比作人體所需要的鹽分,那么文學教育就是一道融入了鹽分且芳香四溢的湯羹。它的妙處在于能化有形的說教為無形的滲透,讓學生在品味文學這道美味可口的“湯羹”時,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化。就新疆內(nèi)高班學生而言,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等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情感認同、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這時的德育更需要講求方法,亦即“滲透的藝術”。世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文學成為一種力量,是因為文學作品中蘊藏著強大的感情沖擊力,這種情感不僅讓人獲得審美愉悅,而且使人感化、催人奮進,讓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逐漸內(nèi)化為自己的人格品質。文學的“移情性”特點,使得文學教育遠離了政治圖解式的閱讀,摒棄了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的功利化閱讀,既不一味矯飾、人為說教,也不緣木求魚、揠苗助長,而是遵循文學的特征和規(guī)律,以其可讀性和感染性,如絲如縷撩撥著讀者心扉,點點滴滴浸潤著讀者心靈, 在沉潛往復中提升其精神境界,最終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
三、文學教育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途經(jīng)和具體方法
1.發(fā)掘教材中的人格因素,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人性光輝。德國大詩人歌德說過:“在藝術和詩里,人格確實就是一切?!盵2]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了在人類精神生成中尋找提升人格途徑的重任,目的是防止人類精神貧困與精神萎縮。如果剔除了文學中人和人格的研究,無疑是取締了文學的內(nèi)在精神,文學的教育作用就會成為一紙空文。而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取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文章,不但語言文字優(yōu)美,而且思想內(nèi)容豐富,崇高的人格美表現(xiàn)在具體的作品之中,滲透于字里行間。例如,《詩經(jīng)·氓》中的詩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女子就已具備自尊自愛、敢于擔當?shù)莫毩⑷烁?;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為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而寧死不屈,成為愛國詩人思想的內(nèi)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詩人傲岸不群的性格以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操守;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反映出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悲天憫人的博大胸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中凜然正氣和崇高的愛國精神震古爍今,讓人高山仰止……許多作家還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即他所期望的高尚的人格境界。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人格標桿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刻畫了“自尊型”人格典范項羽、陳涉等,“自強型”人格典范勾踐、韓信等,“愛國型”人格典范屈原、藺相如等,“俠義型”人格典范信陵君、荊軻等,從而將自尊自愛、自強不息、愛國愛民、扶危救困的人格精神代代相傳,這些都值得我們仔細品味、認真汲取。
2.針對性選用文學作品,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生活中的矛盾。人格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學術名詞,實際上有著非常具體和生動的表現(xiàn)。一般而言,能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對所承擔的學習和其他活動有勝任感,喜歡創(chuàng)造且能充分發(fā)揮潛能的,就是健康的人格。新疆內(nèi)高班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地區(qū)、家庭,由于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加上學業(yè)壓力的增大,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也比較突出,容易形成偏激、自私、狹隘、多疑、自卑等性格,如果不及時解決,勢必對其成長、成才造成嚴重的影響。在此情形之下,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情況,筆者適時從報刊雜志和電子傳媒上選用文學素材,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誦讀、品味并分享感受。例如,《列寧格勒的樹》講述的是列寧格勒被德軍整整圍困了900天,為了生存人們變賣了所有家產(chǎn),一位年輕母親拖著一具小棺材沒走多遠就凍僵在街頭,但是沒有誰試圖砍樹取暖,勝利之夜那些遍布城市的樹依然郁郁蔥蔥。這個故事給學生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讓學生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尊,什么才叫高貴?!缎湃蔚木辰纭分v述了3個美國大兵與戰(zhàn)場上的敵人——4個德國士兵,在一棟小木屋里一起享用了圣誕晚餐,第二天醒來后握手告別,沿著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這個動人魂魄的故事不僅讓學生明白了生命的珍貴,而且從中學會了信任和寬容。
3.精心設計語文活動課,喚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早在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就提出“寓教于樂”的思想:“詩人的愿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3]雖然這是就創(chuàng)作者而言,但也符合教育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教育要通過藝術和美的形式來進行,最終達到人格修養(yǎng)和心靈凈化的目的。
為此,筆者結合校情、班情、學情,不僅開設了文學欣賞校本課程、文學專題講座,還發(fā)動學生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讀書征文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以下是題為“在那遙遠的地方——‘西部歌王王洛賓歌詞欣賞”的研究性學習成果中的兩個片段:(1)王洛賓在朝圣時邂逅了卓瑪,那個17歲如花一般的少女,面帶嬌羞輕輕地抽了他一下,王洛賓便為她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這朵從生活中開出的藝術之花,以其質樸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深深地打動了聽眾。(新疆班2014屆學生孔德孜)(2)“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一曲《達坂城的姑娘》不脛而走,我的家鄉(xiāng)也因此馳名中外,引來越來越多的人旅游觀光。聽著這優(yōu)美的旋律,一股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新疆班2014屆學生買買江)
4.借助于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展現(xiàn)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寶貴的心靈之光。西漢大文豪揚雄曾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法言·問神》)蘇軾也說:“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保ā洞饛埼臐摃罚┱^“文如其人,言為心聲”,作文與做人息息相關,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文章是人們的生活閱歷、知識儲備、個人能力與道德境界的綜合反映,是思想的載體,是靈魂的升華。反而言之,一個人書讀多了,文章寫好了,其做人的標準也在無形中得以提高,對于自身的要求也趨于嚴格,人品自然會變得高尚起來。為此,筆者結合時事熱點,尤其是結合新疆內(nèi)高班學生實際,進行主題性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發(fā)掘其思想、人格上的閃光點。德爾格(新疆班2012屆學生,現(xiàn)就讀于北京大學)《故鄉(xiāng)》中的一段描寫:“當他騎著剽悍的四歲馬,像一個騎士般疾馳而來時,你不得不投去敬佩的目光——白色的頭巾,歲月在臉上留下的道道痕跡,以及一切長者的特征,都不能掩蓋他曾經(jīng)是一個充滿無限活力的,生在綠草上白色氈房里,長在馬背上綿羊群里,眼里永遠閃爍熱情光芒的哈薩克狩獵人。”這段文字詞采優(yōu)美、感情濃郁,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陽剛之美,即使與漢族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相比也毫不遜色。
以上是筆者在文學教育中滲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體會。隨著新疆內(nèi)高班的不斷擴招,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呈現(xiàn)下降趨勢,加上一時無法破解的應試教育難題,如何在新形勢下克服困難,不斷創(chuàng)新文學教育課堂,以確保德育滲透的延續(xù)性和有效性,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積極參與,還有待于理論與實踐上的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J].新小說,1902,(11).
[2][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M].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M].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