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佳
【摘 要】優(yōu)化網絡載體的教育效果,應選擇具備“便于儲存、交流思想情感”,可以“直接作用于學生本人的”,且能在“較長時間內持續(xù)不斷發(fā)揮作用”的網絡平臺。運用有效網絡載體有利于化解“權威性被挑戰(zhàn)”“教育環(huán)節(jié)碎片化”“教育有效性評價”的思想政治教育難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載體 運用
一、前言
教育部24號令明確規(guī)定要注重運用“網絡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手段”來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后高校中關于利用網絡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興起。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網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個關鍵詞,2014年以來相關文獻有1900余篇。但與高校教育者高度重視的“火熱”相比,卻有相當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遭遇了學生點擊率的“寒流”。在教育客體沒有形成正確思想認知的環(huán)境中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不可能成功或取得任何實效的。各高校應注重優(yōu)化網絡載體的教育效果,運用有效的網絡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優(yōu)化網絡載體教育效果應明確的目標
“載體”原本作為化學領域研究術語,指起催化作用的中間物,20世紀90年代作為一個新概念引入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稱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新媒體”是一種全球化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全方位傳播媒體形式。目前,以電腦、手機為終端,以微博、微信等用戶軟件為平臺的微時代新媒體網絡是全球擁有用戶最多的網絡載體。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應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來看,新媒體網絡既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用,因此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之一。
在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面前,優(yōu)化網絡載體的教育效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聚焦在兩個層面有助于理清思路:一是通過網絡載體實現(xiàn)既定的教育目標,二是通過載體持續(xù)發(fā)揮作用構建師生互動平臺。要實現(xiàn)這兩個目標需要充分把握網絡作為教育載體的基本特征,選擇有效的網絡載體開展育人工作。
三、有效網絡載體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有效性作為一種價值屬性的體現(xiàn),所指的是特定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所具有的相應特性??梢姡逃龑嵺`過程中并非使用了網絡載體就能將其優(yōu)勢有效轉化為教育效果。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滿足黨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可控原則和正面性原則前提下,還應具備下列條件才可被視為有效。
(一)作為教育載體的網絡平臺必須是便于儲存、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
根據(jù)教育實踐的不同要求,網絡平臺應能充分滿足信息承載和傳遞需求,如可以承載多種形式信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可以實現(xiàn)雙向或多向信息傳遞(問卷、投票、征集意見等),可以個性化設置(建群、私聊、定制信息等)??傊?,有效的網絡載體應具備在互動過程中有助于主客體間表情達意的各種功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接受信息后的反饋研究不多,也與網絡載體運用不當有關。比如有的簡單局限于各種“線下活動”的通知;有的一味灌輸觀念而沒有情感溝通;有的發(fā)布信息卻不設立反饋渠道。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很多網絡平臺設有強大的輔助功能,支持各種反饋信息的統(tǒng)計分析。運用好這些工具可以更便捷地收集、處理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反饋信息,達到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目的。
(二)網絡平臺能在較長時間內持續(xù)不斷發(fā)揮作用
人類獲得認識必須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持續(xù)較長時間。相應地,網絡作為教育載體也應在期間持續(xù)發(fā)揮作用才能保證教育效果。另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應在教育目標下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互動。因此,選擇擁有較好發(fā)展前景的網絡平臺既是教育規(guī)律自身的要求,也與“通過網絡構建師生互動平臺”的目標相適應。
四、利用有效網絡載體沖破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困境
(一)利用“熟人”效應,化解“權威性被挑戰(zhàn)”困境
目前,網絡的信息發(fā)布者中既有專門從業(yè)人員也有普通民眾,信息來源量豐富,信息量巨大。但部分網絡平臺專業(yè)審核人員缺乏編輯責任和道德意識淡漠,導致出現(xiàn)不良信息流傳、輿論導向不明現(xiàn)象。這從新聞網絡媒體用戶留言中“小編”飽受詬病就可見一斑。在大量熱炒的“網絡事件”中,新觀點層出不窮,“內幕”不斷揭露,權威部門失語甚至亂語,不斷沖擊學生的價值觀念。尤其,部分社會名人、網絡“大V”言之鑿鑿的熱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話語權威性被弱化。
面對此種現(xiàn)象,除了加強“管控”、倡導“實名制”等政策層面的措施,作為一線教育者更應該從自身優(yōu)勢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有效的網絡載體。構建網絡載體不意味高校必須自建網絡平臺。微博、微信、QQ等現(xiàn)有的公共通訊平臺中的功能可以被開發(fā)用來實現(xiàn)教育目的。例如“微信平臺”與“微博平臺”最大的不同在于,微信是利用熟人間交際構建網絡。而人們普遍認同熟人間傳遞信息更為負責,更為可信。與“小編”“大V”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學生身邊可以接觸到的人,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熟人”效應,以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導學生。
(二)利用網絡“微距離”,克服“教育環(huán)節(jié)碎片化”困境
隨著微課、慕課在大學校園的推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主動接受新媒體網絡帶來的學習方式變化。目前運用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包括:高校建設的紅色網站、博客、BBS;微博、QQ、微信等即時網絡交流平臺;SNS、YY、人人、課程表等新媒體社交網站三大類。值得關注的是,在社會平均網絡閱讀時間達到40min/d的情況下,信息接受者必將被迫篩選網絡信息。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對教育者傳遞的信息各取所需,不再依賴某一個教師,學生認為什么有用就取用什么信息。這種自選式的知識傳承關系,帶來愈演愈烈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碎片化傾向。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應從教育“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出發(fā),“完整構建”有效網絡載體。當“開微店、搶小米”成為代替?zhèn)鹘y(tǒng)打工方式、“刷信用”賺零花錢成為學生優(yōu)先選擇時,教育者應結合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習、生活、找工作等話題和他們的實際問題,及時地給予引導和教育。在“全天候在線交往”的“微距離”環(huán)境下,教育者應適時地與學生們分享大學生涯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不同的學習工作任務,幫助學生克服“淺閱讀”“淺思考”“指尖決策”給成長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利用“多向互動”,走出“教育有效性評價”困境
教育評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關系到加強和改進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質量,關系到高等教育育人質量提升的高度和范圍,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立足教育效果有效性提升的教育評價研究,對于幫助各級黨委、政府、高等學校和相關社會組織厘清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普遍存在著“過空過虛”的狀況,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手段滯后、評價功能狹窄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群,其中有發(fā)起人、意見領袖、組織者,每個發(fā)布信息的人既傳播觀念也接收他人觀念,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這種多向互動的交流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評價提供了可能。有效的網絡載體可以結合多方意見,便于從多向信息中提煉出典型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信息內容,在解決實際困難時提高效率。
總之,選擇并運用好有效的網絡載體是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滕曉雯.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探討[D].長沙:中南大學,2014.
[2]杜亮.3G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3]張婭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有效性初探[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01):86-88.
[4]宋振超.信息化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5]鄭曉娜,辛斌.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調查報告——沈陽 5 所學校為例[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2,29(06):73-76,92.
[6]侯宜辰.運用微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4 .
[7]李志超.微博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方法[J].學理論,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