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張莎莎
摘 ?要:張培基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他譯注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是我國翻譯界的一部力作。該研究賞析了本套輯中的常用翻譯技巧,作者感受到張培基樸實而又傳神的翻譯風格,并感謝他將“五四”后的散文精髓極大推廣,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徐媛媛,女,1982年5月出生,漢族,陜西咸陽人,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就職于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張莎莎,女,1980年10出生,漢族,陜西咸陽人,本科學歷,講師,就職于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1
1. 張培基與《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
張培基,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任教,系福建福州人,生于1921年,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大師。張教授在譯壇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碩果累累,其譯著、專著名揚四海,知名度很高,館藏率極高,為中國譯學的發(fā)展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譯作往往選題精當、譯風嚴謹且自然流暢。他所譯注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精選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精粹數(shù)篇,均為“五四”以后名家之代表作,如巴金的《夢》、朱自清的《背影》等,英漢對照,附詳細注釋等,為國內(nèi)外散文翻譯愛好者與研究者帶來福音。
2.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之翻譯技巧
在張教授所譯注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中,他樸實而精準地使用了各種翻譯技巧,不妨賞析以下:
2.1歸化與異化
歸化與異化作為一組對立統(tǒng)一的翻譯技巧,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歸化指在翻譯時用目的語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語,幫助讀者理解,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比如: “班門弄斧” (teach fish to swim)等。請看書中的例句:
① 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Father would ask a hotel waiter that he knew to accompany me there instead.
② 如登仙界,如歸故鄉(xiāng)。I felt as if I were ascending to heaven or on the way back to my hometown.
舊時將在旅館、茶館等地供應茶水服務打雜的人稱之為“茶房”,而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詞,故在例①中張教授用了“a hotel waiter”靈活處理,使西方讀者能夠容易接受。例②中,仙界指古代神話中仙人之勝景,風景絕倫,而英語中和該詞義最為接近或?qū)Φ鹊脑~當屬“heaven”。
異化是在翻譯中保留異國情調(diào),盡可能向作者靠攏,使用原語作者的表達方式來傳達信息。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請看書中譯例:
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Chinese idiom qiushi.
例③ 中的“秋士”屬中國特色詞,“秋士”指遲暮不遇之士,素有“秋士之悲”的說法,描述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時英雄末路的悲涼。
2.2增詞譯
增詞譯即在非常有必要的情況下對譯文進行適當增加,目的是忠實再現(xiàn)原文風格。如以下黑體部分,增加后將原文的內(nèi)涵翻譯出來:
④他會領略到“永久的青年”。He will enjoy perennial youth in spirit.
⑤我多半是父親的孩子,而少半是母親的女兒。I was, in terms of physical health, more than 50 percent like my father and less than 50 percent like my mother.
2.3加注法
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詞語在目的語中往往出現(xiàn)詞義空缺,需要填補一些如來源、背景等關聯(lián)性信息,幫助讀者理解。如:
⑥我沒到過陶然亭。I have neglected to visit even Tao Ran Ting, a local scenic attraction.
例⑥中,陶然亭是聞名遐邇的清代名亭,取自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后來在此基礎上所興建的陶然亭公園,是游覽勝地之一,然外國朋友未必知其然,故加注是非常必要的。
3. 結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恰恰道出了張培基教授的敬業(yè)精神與宏圖大志,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同時也為自己的譯壇開拓了更寬廣的路子,腳踏實地,博采眾長,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譯風嚴謹,堅持不懈,甚至在古稀、耄耋之年,仍然深入鉆研,自得其樂。他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中堅持一般性翻譯原則,以語篇為翻譯單位,精準使用各種技巧,努力做到忠實、通順,為眾多散文翻譯愛好者提供了“美味佳肴”,也為研究“五四”以后的文化思潮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參考文獻:
[1]范仲英. 實用翻譯教程[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劉銀燕. 張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譯[J]. 上??萍挤g1(2001):46-49.
[3]楊自儉. 翻譯新論[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張培基.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