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yǎng):從理論到實踐
——《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述介

2016-04-12 00:54劉曉峰安徽外國語學(xué)院國際商務(wù)學(xué)院安徽合肥3101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北京100089
雙語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翻譯能力述評

凌 紅 劉曉峰(1.安徽外國語學(xué)院國際商務(wù)學(xué)院,安徽合肥3101;.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北京100089)

?

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yǎng):從理論到實踐
——《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述介

凌紅1劉曉峰2
(1.安徽外國語學(xué)院國際商務(wù)學(xué)院,安徽合肥231201;2.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北京100089)

摘要:二十世紀末以來,翻譯能力研究越來越受到譯學(xué)界的重視,然而譯出翻譯能力研究始終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幾乎是個空白。馬會娟的《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由史到論再到實踐,論證了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提出并實踐了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yǎng)模式,明確了有效發(fā)展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能力的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為該領(lǐng)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翻譯能力;漢譯英翻譯能力;譯出翻譯;述評

一、引言

與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相關(guān)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前的研究主要有:(1)從翻譯教學(xué)視角進行的探究,主要包括Toury[1]、Wilss[2]、Delisle[3]、Roberts[4]、Johnson & Whitelock[5]、劉宓慶[6]、Pym[7]、H?nig[8]、黃子?xùn)|[9]、Campbell[10][11];(2)從理論和實證視角進行的研究翻譯能力性質(zhì)、構(gòu)成和習得涉及等,主要包括Bell[12]、Toury[13]、陶詠[14]、Cao[15]、Hatim & Mason[16]??上?998年莫娜·貝克(Mona Baker)主編的《翻譯研究百科全書》還沒有翻譯能力這一條目。[17]翻譯能力真正成為翻譯界研究熱點時期是在世紀之交。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翻譯能力終于發(fā)展成了國際譯學(xué)前沿性的論題,研究內(nèi)容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有繼續(xù)從理論和實證視角探討翻譯能力定義、特點、構(gòu)成要素以及習得過程的。主要有Neubert[18]、PACTE[19][20][21][22]、楊曉榮[23]、姜秋霞和權(quán)曉輝[24]、Gon?alves[25]、文軍[26]、Alves & Gon?alves[27]、葛建平和范祥濤[28]、王樹槐和王若維[29]、王湘玲[30]、Bergen[31]、G?pferich & J??skel?inen[32]、楊志紅和王克非[33]、馮全功[34]、Bahumaid[35]劉和平[36]、G?pferich[37];(2)有從翻譯教學(xué)的視角探究翻譯能力構(gòu)成、開發(fā)和培養(yǎng)途徑以及如何進行評價的。主要包括:Sch?ffner & Adab[38]、許建平[39]、文軍[26][40]、苗菊[41][42]、鐘守滿和雷雪蓮[43]、李瑞林[44]、Biel[45]、王宏[46]、Fernández & Zabalbeascoa[47];(3)對翻譯的模式進行耙疏、總結(jié)和評估,并嘗試運用到譯者培訓(xùn)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Orozco & Alabir[48]、Pym[49]、Colina[50]、海芳[51]、文軍[52]、穆雷[53]、Lesznyak[54]、朱玉彬[55]、Angelelli[56]、馬會娟[57][58]、陳怡[59]、文軍和李紅霞[60]和仝亞輝[61]。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左右的翻譯能力研究成果卓著,盡管其定義、性質(zhì)、內(nèi)涵尚未達成共識,但翻譯能力在譯者培養(yǎng)中核心地位的確立,其模式的建構(gòu)及其在翻譯教學(xué)上的應(yīng)用等,都將為翻譯能力研究向更具深度和廣度推進,為其研究方法的突破提供了基礎(chǔ)。當然,以上研究大多有一個歷史局限,那就是談的大多都是譯入母語的能力,譯出能力除少數(shù)人(如Campbell[11]、PACTE系列研究[19][20][21][22]和楊曉榮[23])之外基本沒有涉及,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基本上是個空白。英譯漢實踐和理論研究相對長期繁榮,漢譯英一貫冷清的局面一直存在。另外,在中外尤其是西方翻譯研究與實踐領(lǐng)域,翻譯行為被想當然地看作由外語翻譯到母語的單項活動,譯入到母語經(jīng)常被視為唯一可行的翻譯行為,只有譯入母語的翻譯才確保是好的翻譯。根據(jù)波考恩(Pokorn)的舉證,德萊頓、雨果、施萊爾馬赫、本雅明、霍恩比、約翰森、巴恩斯通、西蒙、斯坦納、韋努蒂等人在翻譯方向上都持有這種觀點;[62]根據(jù)肖爾達格(Schjoldager)的舉證,譯出行為被馬什(Mash)和艾恩斯(Irons)等人認為是沒有職業(yè)道德的行為,更不用說去研究譯出的能力了。[63]馬會娟教授會通中西相關(guān)譯論、歷史上的翻譯實踐和自己的漢譯英教學(xué)實踐,結(jié)合中國漢譯英翻譯的時代需求,抓住并強化了翻譯行為和翻譯能力的譯出方向性范疇,勵志立言,于是《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以下稱《能力研究》)問世了。[64]

二、主要內(nèi)容述介

借用葉子南先生的序言:《能力研究》是漢譯英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扛鼎之作。的確,該書構(gòu)建了漢譯英翻譯能力的構(gòu)成模式,認為漢譯英譯者的翻譯能力包括雙語交際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翻譯策略能力、語言外能力(包括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詢工具的能力五個組構(gòu)成分。各章節(jié)主要內(nèi)容述介如下:

《能力研究》第一章“緒論”介紹了研究背景、問題、意義和方法。對當前國內(nèi)外翻譯能力研究進行了耙疏。對在翻譯能力的重要性、構(gòu)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理論研究與教學(xué)實踐關(guān)系等方面的成就進行肯定的同時,指出該領(lǐng)域的研究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足:定義及構(gòu)成尚未達成共識;模式探討多為理論性粗淺架構(gòu),實證研究不足;翻譯能力為中心的翻譯教學(xué)缺乏深入研究;譯出翻譯能力研究薄弱。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本書研究的問題:譯出行為是否可行;中國譯者漢譯英能力包括哪些構(gòu)成成分;各單項成分具體內(nèi)容;同一級別和不同級別的中國學(xué)習者之間的漢譯英能力表現(xiàn)差異、特點;漢譯英能力發(fā)展的階段及特點;以及在翻譯教學(xué)中培養(yǎng)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能力的方法。接著,文章論述了國內(nèi)外尤其是國外譯出翻譯活動在可靠性和合理性方面受到的質(zhì)疑,再以史實雄辯地證明了譯出翻譯存在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緊迫性,著重強調(diào)了漢譯英在中國現(xiàn)實語境下的實踐意義。本章最后交代了研究方法與本書的結(jié)構(gòu)。

第二章題為“翻譯:從外語到母語還是從母語到外語”?;卮鸱g能力的培養(yǎng)與翻譯方向的關(guān)系。第一節(jié)開門見山,提出了是“譯出還是譯入”的翻譯方向性問題。指出盡管中西方傳統(tǒng)譯論都主張從外語翻譯到母語,但史實說明:從母語譯出的活動“即使不是主流,也是司空見慣的”。西方上至《圣經(jīng)·舊約》的實踐,下至西班牙“托萊多翻譯院”以及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整個歐洲,譯出母語的活動都一直存在。十八世紀拉丁語的地位還迫使歐洲許多國家都普遍把本族語的作品譯入拉丁語。在中國,無論漢代以來的佛經(jīng)翻譯,還是明清傳教士的宗教翻譯和科技翻譯,相當大的部分是保持著從譯者的母語翻譯到外語這一方向的。新中國成立后楊憲益夫婦的中國文學(xué)翻譯實踐,以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熊貓叢書”亦然。當代,譯出翻譯在三種國家有很大需求:非通用語種國家,如挪威、芬蘭、丹麥、斯洛文尼亞;大語種但非主流國家,如中國;移民程度高的國家,如澳大利亞。第二節(jié)分析了譯入翻譯與譯出翻譯的相同與相異點及其形成原因,著重探討了譯出翻譯的困難在于譯入語的“表達”、譯入語不同題材、體裁所需要的寫作規(guī)范和對文化空白的把握。本節(jié)還討論了譯出翻譯的最佳模式“合作翻譯”,指出此模式在中國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第四節(jié)和第五節(jié)討論了譯出翻譯的標準,并指出譯出翻譯與譯入翻譯標準之不同。譯出翻譯可以涉及翻譯的任何領(lǐng)域,特定領(lǐng)域?qū)?yīng)特定的翻譯標準。就非文學(xué)翻譯來說,其標準強調(diào)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和譯文的可接受性,而對于文學(xué)翻譯來說,其強調(diào)的應(yīng)是審美層次的標準。

第三章標題為“中西方有關(guān)翻譯能力的研究”。本章首先梳理了中外譯界翻譯能力定義之成果,再把翻譯能力定義揚棄為“譯者能夠勝任翻譯任務(wù)所必須的潛在的知識和技能體系”。接著,文章回顧了翻譯研究的相關(guān)歷史:在中國古代,佛經(jīng)翻譯研究出現(xiàn)了宋代贊寧的“善譯者”之論;隋代譯經(jīng)家彥琮,在其《辨證論》中提出了“八備說”。文章指出“八備”對于合格譯者的培養(yǎng)具有很高的理論指導(dǎo)價值和實踐意義;而明清的科技、宗教合譯時期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什么有價值的論述;在近代,梁啟超在《論譯書》中提出“養(yǎng)能譯之才”;林紓發(fā)“頗自恨不知西文”之慨嘆;在現(xiàn)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矛盾對譯者的條件和修養(yǎng)作了重要論述,提出了文學(xué)譯者的三個條件和兩個能力;郁達夫提出譯者的“內(nèi)在條件”:學(xué)、思、得;林語堂強調(diào)了譯者的“譯事訓(xùn)練”和“譯者的三樣責任心”;在當代,傅雷提出了文學(xué)譯者的三個條件。在西方,有關(guān)譯者翻譯能力的論述偏少?!妒ソ?jīng)》翻譯領(lǐng)域有斐洛、猶達歐斯的“神學(xué)家作為譯者”的觀點;奧古斯丁提出了《圣經(jīng)》翻譯的三個條件,強調(diào)譯者與作者的“感情共鳴”“??蹦芰φf”等;法國多雷提出了優(yōu)秀譯者的條件;英國溫特華斯·狄龍的“譯者天賦論”;另外提出相關(guān)論述的還有德萊頓、泰特勒以及當代譯論家奈達?;诖?,文章總結(jié):傳統(tǒng)譯論只涉及譯者的主客觀條件,對翻譯能力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而且有關(guān)譯者能力的論述基本上都是從譯者本人的翻譯經(jīng)驗出發(fā)得出的,探討的翻譯對象大多局限于文學(xué)翻譯和宗教翻譯。因此,這些經(jīng)驗性論述與非文學(xué)翻譯研究不一定相同;有關(guān)翻譯能力的探討大多局限于強調(diào)譯者之語言能力,視翻譯活動僅為一種語言活動;多數(shù)有關(guān)譯者能力的論述都是主觀的、規(guī)定性的,很少有描述性的客觀研究;對于如何習得這些能力鮮有論及;論述涉及的翻譯方向幾乎皆為譯入,很少或幾乎沒有譯出的論述。

本章節(jié)還重點梳理了中外譯論建構(gòu)的翻譯能力模式,肯定了國內(nèi)外譯界頗有代表性的由多項能力成分組成的翻譯能力模式,尤其是PACTE專項研究小組①提出的翻譯研究領(lǐng)域“迄今為止最為復(fù)雜的能力模式”。該模式的最終版本包括“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其中策略能力在此模式中處于核心地位,它負責解決問題并保證翻譯過程富有效率,計劃整個翻譯項目,評價翻譯過程和階段性成果,激活其他能力以彌補不足,發(fā)現(xiàn)翻譯問題并予以解決。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模式是康貝爾(Campbell)建立的譯出能力模式,其中包含“目的語語篇能力”概念。相對于國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肇始時間,國內(nèi)相關(guān)方面的研究落后了十年且研究深度相對不夠。文章主要介紹了劉宓慶、蔣秋霞、楊曉榮、文軍、苗菊、王樹槐、馮全功等建立的模式。認為目前學(xué)界的共識是:翻譯能力是由數(shù)個單項能力組成的,但是由于研究目的和角度不同,各單項成分亦不盡相同。文章還總結(jié)了中外學(xué)界建立的翻譯能力模式存在的五個方面問題:術(shù)語使用混亂;模式適用范圍界定不清;心理、生理因素作為翻譯能力構(gòu)成缺乏信度;模式建構(gòu)缺乏翻譯方向性考慮;模式建構(gòu)多理論思辨,實證支撐不足。基于此,《能力研究》提出:根據(jù)翻譯教學(xué)實際情形,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個適合漢英教學(xué)、能夠切實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中國學(xué)習者漢譯英能力的翻譯模式。

第四章的標題是“漢譯英翻譯能力的構(gòu)成模式”。作為全書的核心,本章構(gòu)建了一個適合中國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翻譯能力模式。該模式雖以PACTE研究小組基于實證研究基礎(chǔ)上建立的模式為參照,但強調(diào)“雙語交際能力”是漢譯英翻譯能力的核心,取代了PACTE模式的“策略能力”核心。另外在組構(gòu)部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取舍和增補。使得PACTE的部件: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變?yōu)椋弘p語交際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策略能力、語言外能力(包括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詢工具的能力五個構(gòu)件。

首先,《能力研究》認為語言交際能力是漢譯英能力的核心。糾正了一些西方學(xué)者(包括PACTE小組)對語言交際能力認識的不足,強調(diào)了譯出翻譯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在于譯入語的表達能力有限。一個譯者如果不具備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學(xué)習漢譯英只能是本末倒置。所以,語言基本功的訓(xùn)練應(yīng)是培養(yǎng)漢譯英能力的核心。沒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作基礎(chǔ),其他任何翻譯知識和翻譯技巧的學(xué)習都是紙上談兵,對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起不到實質(zhì)性的提高作用。根據(jù)漢譯英教學(xué)實踐,文章把翻譯的語言能力分解為:詞語搭配能力;寫好句子的能力;篇章能力。提出了在翻譯教學(xué)中應(yīng)繼續(xù)提高學(xué)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的觀點,并設(shè)計了解決方案。

語言能力是核心,但語言能力不等于翻譯能力,譯者還必須具備翻譯專業(yè)知識。《能力研究》從德國功能學(xué)派的理論出發(fā),論證了翻譯專業(yè)知識之于實踐的重要意義。另外,策略能力是譯者應(yīng)具備的專業(yè)技能。在區(qū)分翻譯策略與翻譯技巧之后,文章還從英漢語言詞匯、句子、篇章及文化層面進行對比分析,闡明了漢譯英中策略能力的內(nèi)涵,從而提煉了漢譯英翻譯意識形成的四個階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和我不知道我知道。通過有意識的翻譯實踐,翻譯策略才能最終內(nèi)化成潛意識能力。

語言外能力是漢譯英能力的外圍能力。其內(nèi)容為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文化能力。文章著重例證了文化能力的內(nèi)涵及其重要性。最后一項是使用查詢工具的能力,文章指明了譯者使用查詢工具的五種誤區(qū)。至此,漢譯英翻譯能力模式成型。

第五章在前述基礎(chǔ)上,結(jié)合對中國學(xué)習者漢譯英能力的實證調(diào)查,探討了翻譯能力發(fā)展的階段以及不同階段之特點。廓清了翻譯經(jīng)驗與翻譯能力之間的關(guān)系。以北外外交專業(yè)四年級學(xué)生為對象,研究了同一級別的學(xué)習者漢譯英能力的差異;以翻譯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為對象研究了處于不同階段的中國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能力的發(fā)展特點。作者實證研究方案設(shè)計科學(xué),步驟合理,結(jié)果效度高,評論抓住實質(zhì)。以實證為基礎(chǔ),下文接著提出了以發(fā)展學(xué)習者翻譯能力為目標的漢譯英能力分級教學(xué)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認為漢譯英教學(xué)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實現(xiàn)四個能力目的:轉(zhuǎn)換能力,對比語言能力,對比話語能力和語言外能力;針對翻譯難點培養(yǎng)學(xué)習者的翻譯策略能力;翻譯作業(yè)選材需包含語言外知識的訓(xùn)練;專題翻譯練習訓(xùn)練學(xué)習者使用查詢工具的能力。這些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的基礎(chǔ)是作者多年教學(xué)實踐并輔之以鮮活的實例,理、據(jù)齊全。

第六章結(jié)束語。再次強調(diào)本書的研究內(nèi)容、過程、方法和結(jié)論,完整了結(jié)構(gòu)。

三、《能力研究》的主要特點和局限

《能力研究》的學(xué)術(shù)特點可以概括為“四新五性”。“四新”為主題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新。“五性”是理論性、實踐性、獨創(chuàng)性、可行性、會通性。選擇漢譯英能力問題展開研究,順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主題新且前瞻性強;譯出翻譯不僅必須而且可行,是逆中外傳統(tǒng)翻譯觀而動的全新的觀點,立此言者需極強的學(xué)術(shù)勇氣和時代、民族責任感;實證研究雖普遍,但以實際課堂教學(xué)材料建立并論證中國學(xué)習者漢譯英翻譯能力模式的做法尚不多見;該書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緊密,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提出的能力建構(gòu)模式來源于實踐且對現(xiàn)有成果,如PACTE和霍夫曼(Hoffman)的成果有合理的繼承與揚棄,因而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作者旁征博引,會通中外,基本窮盡了古今相關(guān)理論,得出的結(jié)論頗有說服力。

本書的寫作特點有二。其一是結(jié)構(gòu)緊湊,脈絡(luò)清晰,文風淳樸。每每論述一個新的論題時都以問題開篇,讓讀者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路徑暢達,路向明確。比如第一章緒論部分的第二節(jié)末尾,作者就用5個大問題明確了本書的研究內(nèi)容。第一個問題是“從母語到外語的譯出翻譯是否可行?”作者用第二章論證了從母語翻譯到外語(英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個問題是“中國譯者的漢譯英能力包括了哪些構(gòu)成成分?這些單項成分具體包括哪些內(nèi)容?”作者用第二、三兩章構(gòu)建了適合中國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能力模式,并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了漢英翻譯實踐,詳細論述了各單項能力的具體地位和作用。接下來第三個問題是“同一級別和不同級別的中國學(xué)習者之間的漢譯英能力表現(xiàn)有何差異?又各有怎樣的特點?”第四個問題是“漢譯英能力發(fā)展有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怎樣的特點?”第五個問題是“如何在翻譯教學(xué)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能力?”作者在第五章首先作了橫向調(diào)查回答了第三個問題;接著又作了縱向調(diào)查回答了第四個問題;最后在回答第三、第四個問題所作的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探討了發(fā)展學(xué)習者漢譯英翻譯能力的教學(xué)方法??梢哉f這樣的行文結(jié)構(gòu)一方面為讀者指明了閱讀路徑,減少了認知負荷,從而使讀者能盡快把握到本書的精髓,另一方面,這些問題也幫助作者輕松地把握著主題的推進,最終建構(gòu)清晰流暢的文脈和意脈。接下來每一章的結(jié)構(gòu)編排也都是如此。

本書的另一寫作特點是概念界定清楚,論述邊界清晰。比如,在給翻譯能力下定義時,作者通過對已有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做出分析之后指出,“有的定義過于狹窄,把翻譯能力僅看作是一種‘語言技能’或‘知識’;有的定義則過于寬泛,將翻譯能力看作一種‘交際能力’‘專家行為’或‘主觀條件’;有的定義中還出現(xiàn)了循環(huán),如‘全部知識、能力和策略的綜合’”。最后在PACTE的實證研究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現(xiàn)代漢語》對“能力”的定義“能勝任某項工作或事物的主觀條件”,作者把翻譯能力定義為“譯者能夠勝任翻譯任務(wù)所必須的潛在的知識和技能體系?!边@樣得出的定義內(nèi)涵清楚,邊界清晰且概括性強,易被讀者認同。

正如作者所言,《能力研究》對基于能力發(fā)展的翻譯本科專業(yè)和翻譯碩士專業(yè)的課程設(shè)置、教學(xué)方法和翻譯測試等問題都未能展開進一步討論;另外,如果能包括職業(yè)翻譯人員,則《能力研究》的結(jié)果會更具有普遍意義。當然,一本專著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兩點局限恰巧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方向。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本書特別強調(diào)“語言交際能力”是漢英翻譯能力的核心,抓住了漢譯英翻譯能力的實質(zhì)并進行了實證研究,填補了國內(nèi)和國際學(xué)術(shù)界譯出翻譯能力研究的空白,也使得本專著榮獲2014年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其開創(chuàng)之功必定會為漢譯英的理論與實踐、漢譯英的教學(xué)理論與教學(xué)實踐、為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為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國的形象建設(shè)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基礎(chǔ)性的貢獻。

注釋:

①PACTE:是西班牙自治大學(xué)“翻譯能力研究小組”的簡稱。PACTE group. Results of the Validation of the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Translation Project and Dynamic Translation Index. In Sharon O’Brien (ed.). 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11:30-56.

參考文獻:

[1]Toury,G. The Notion of“Native Speaker”and Translation Teaching[A]. In Wolfram Wilss and Gisela Thome (ed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Relevance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C]. Tübingen: Narr,1974.

[2]Wilss,Wolfram. 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a Didactic Frame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A]. In Richard W. Brislin(eds.). 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C]. New York: Gardner,1976.

[3]Delisle,Jean. L’analyse du Discours Comme Méthode de Traduction[M]. Ottawa: Editions de l’université d’Ottowa,1980.

[4]Roberts,Roda P. Compétence du Nouveau Dipl?mé en Traduction[A]. In Traduction et Qualité de Language Actes du Collogue,Sociéte des Traducteurs du Québec/Conseil de la Langue Francaise[C]. Québec: Editeur Officiel du Québec,1984.

[5][12]Bell,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Longman,1991:36.

[6]劉宓慶.論翻譯的技能意識[J].中國翻譯,1987,(5):7-11.

[7]Pym,A. A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al Competence,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A]. In Mladen Jovanovic(ed.)Translation : A Creative Profession:12thWorld Congress of FIT. Proceedings[C]. Belgrade: Prevodilac,1991: 541-546.

[8]H?nig,H.G.‘Holmes’‘Mapping Theory’and the landscape of mental translation processes[A]. In K. van Leuven- Zwart and T.Naajkens(eds.).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Proceedings from the first James S. Holmes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Studies[C]. Amsterdam: Rodopi,1991: 77-89.

[9]黃子?xùn)|.翻譯能力與翻譯教學(xué)[J].上??萍挤g,1997,(3):26-31.

[10]Campbell,Stuart J. Towards a Model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 Meta,1991,(2-3):329-343.

[11]Campbell,Stuart J.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8.

[13]Toury,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4]陶詠.淺談譯者的“翻譯能力”[J].上海科技翻譯,1995,(4):28-29.

[15]Cao,Deborah. On Transl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e [J]. Babel,1996,(4):231-238.

[16]Hatim,Basil & Mason Ian.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7.

[17]Baker,Mona(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8]Neubert,Albert. 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 In Christina Sch?ffner and Beverly 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3-18.

[19]PACTE group.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a Research Project[A]. In A. Beeby,D. Ensinger,M. Presas(eds.)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99-106.

[20]PACTE group.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 In Fabio Alves(eds.).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43-66.

[21]PACTE group.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2005,(2): 609-619.

[22]PACTE group. Results of the Validation of the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cceptability and Decision-making[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2): 207-230.

[23]楊曉榮.漢譯英能力解析[J].中國翻譯,2002,(6):16-19.

[24]姜秋霞,權(quán)曉輝.翻譯能力與翻譯行為關(guān)系的理論假設(shè)[J].中國翻譯,2002,(6):11-15.

[25]Gon?alves,J.L. O desenvolvimento da competência do tradutor: investigando o processo atavés de um estudo exploratòrio- experimental[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or competence: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through an exploratory-experimental study](unpubl.PHD Thesis)Belo Horizonte: FALE/UFMG,2003.

[26]文軍.論翻譯能力及其培養(yǎng)[J].上??萍挤g,2004,(3):1-5.

[27]Alves,F(xiàn)abio& José L.Gon?alves. Modelling translator’s competence: Relevance and expertise under scrutiny[A]. In Yves Gambier,Miriam Shlesinger and Radegundis Stolze(eds.). Doubts and Directio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selected contributions from the EST Congress,Lisbon 2004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41-55.

[28]葛建平,范祥濤.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輔助下的翻譯能力[J].上海翻譯,2008,(1):62-65.

[29]王樹槐,王若維.翻譯能力的構(gòu)成因素和發(fā)展層次研究[J].外語研究,2008,(5):80-88.

[30]王湘玲,湯偉,王志敏.西方翻譯能力研究:回眸與前瞻[J].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8(2):103-106.

[31]Bergen,David.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Confli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2):231-250.

[32]G?pferich .S & J??skel?inen. Process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here are We,and Where do We Need to Go?[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2):169-191.

[33]楊志紅,王克非.翻譯能力及其研究[J].外語教學(xué),2010,(6):91-95.

[34]馮全功.從認知視角試論翻譯能力的構(gòu)成[J].外語教學(xué),2010,(6):110-113.

[35]Bahumaid,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Competence in English-Arabic Translator Training Programs[J]. Meta,2010,(3):569-588.

[36]劉和平.翻譯能力發(fā)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xué)法研究[J].中國翻譯,2011,(1):37-45.

[37]G?pferich,S.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laining development and stagnation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J]. Target,2013,(1):61-76.

[38]Sch?ffner,Christina & Adab,Beverly.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39]許建平.從CET4翻譯考試看學(xué)生翻譯能力的欠缺[J].中國翻譯,2000,(6):44-46.

[40]文軍.論以發(fā)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課程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4,(8):49-52.

[41]苗菊.翻譯教學(xué)與翻譯能力發(fā)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2]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gòu)建翻譯教學(xué)模式的基礎(chǔ)[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7,(4):47-50.

[43]鐘守滿,雷雪蓮.以市場為導(dǎo)向,側(cè)重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9,(2):35-38.

[44]李瑞林.從翻譯能力到譯者素養(yǎng):翻譯教學(xué)的目標轉(zhuǎn)向[J].中國翻譯,2011,(1):46-51.

[45]Biel. Professional Realism in the Legal Translation Classroom: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Translator Competence[J]. Meta,2011,(1):162-178.

[46]王宏.漢譯英能力構(gòu)成因素和發(fā)展層次研究[J].外語研究,2012,(2):72-76.

[47]Fernández,F(xiàn). & Zabalbeascoa,P. Developing Trainee Translator’s Strategic Subcompetence Through Metacognitive Questionnaires[J]. Meta,2012,(3):740-762.

[48]Orozco,Mariana & Alabir,H Amparo. Measu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cquisition[J].Meta,2002,(3):375-402.

[49]Pym,A.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J]. Meta,2003,(4):481-497.

[50]Colina,Sonia.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M]. Toronto: McGraw hill,2003.

[51]海芳.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筆譯測試——理論與實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4.

[52]文軍.翻譯課程模式研究——以發(fā)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53]穆雷.翻譯能力與翻譯測試——英漢/漢英翻譯測試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譯,2006,(2):43-47.

[54]Lesznyak,Marta. Conceptualiz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7,(2):167-194.

[55]朱玉彬.以教學(xué)為取向的翻譯能力探討[J].外語研究,2008,(3):71-76.

[56]Angelelli,Claudia V. Using a Rubric to Assess Translation Ability: Defining the Construct[A]. In Claudia V. Angelelli & Holly E. Jacobson(eds.).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C].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57]馬會娟,管興忠.發(fā)展學(xué)習者的漢譯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筆譯教學(xué)為例[J].中國翻譯,2010,(5):39-44.

[58]馬會娟.當代西方翻譯能力研究模式述評[A].北外英文學(xué)刊[C].北京:外國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

[59]陳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xué)生漢譯英能力與文本測試評分研究——以TEM-8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0.

[60]文軍,李紅霞.以翻譯能力為中心的翻譯專業(yè)本科課程設(shè)置研究[J].外語界,2010,(2):2-7.

[61]仝亞輝.PACTE翻譯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0,(5):88-93.

[62]Pokorn,Nike K.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30-34.

[63]Schjoldager,Anne: Are L2 Learners More Prone to Err When They Translate?[A]. In Kirsten Malmkj?r(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133-134.

[64]馬會娟.漢英翻譯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張興

Improv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 Review of AStudyofTranslationCompetencefromChineseintoEnglish

LING Hong1LIU Xiao-feng2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Anhui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1201;2. 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Abstract:In the book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ining,puts forward and puts into practice her training mode,and expounds the principles,content,and method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Her work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es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out of one's mother tongue and fills in a gap which has hitherto exist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Translation competence;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Translation out of one's mother tongue;Review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67(2016)02-073-08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簡介:凌紅,安徽外國語學(xué)院國際商務(wù)學(xué)院講師;劉曉峰,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2013級博士生。

猜你喜歡
翻譯能力述評
關(guān)注教學(xué)過程,發(fā)展學(xué)生翻譯能力
高中英語學(xué)習中翻譯能力的養(yǎng)成
近十年來中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研究述評
現(xiàn)代朱子哲學(xué)研究述評
國內(nèi)三十年語碼轉(zhuǎn)換研究述評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國內(nèi)科技投入研究現(xiàn)狀簡評
淺析非英語專業(yè)大學(xué)生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yǎng)
普兰店市| 福建省| 重庆市| 安化县| 平山县| 德庆县| 阜城县| 建阳市| 万山特区| 虞城县| 永善县| 博野县| 宾川县| 衢州市| 陆河县| 蒙自县| 酒泉市| 博野县| 桃园市| 宁强县| 广西| 长白| 南岸区| 进贤县| 通化市| 沧州市| 巧家县| 绥化市| 延安市| 青田县| 澄城县| 济南市| 惠水县| 冀州市| 上高县| 长武县| 祁连县| 西和县| 昆明市| 江津市|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