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波,左 進
(淮陰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
從中介語視角分析工程碩士英語會話的句法范式
張海波,左進
(淮陰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摘要:通過話語分析的方法分析46名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語料,旨在研究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中介語使用中有哪些常用句法范式。介紹中介語研究的現(xiàn)狀及問題、中介語及句法范式的概念,并詳細闡述語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在結果與討論中總結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中的常用句法范式,即 “I think”句型和意合句式,并提出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中介語;句法范式;工程碩士;英語會話
0引言
有關中介語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是年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首次提出了中介語假說[1](interlanguage)的概念,其后于1972年在其著名論文Interlanguage中詳細闡述了中介語理論,試圖探索第二語言習得者在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系統(tǒng)和習得的規(guī)律,奠定了中介語研究的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初,中介語理論被引入中國,此后的幾十年國內(nèi)學者在中介語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截至2016年1月,在中國學術文獻總庫(CNKI)中以“中介語”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共得到1121篇文獻,其中外國語言文字學科的文獻共計927篇。筆者發(fā)現(xiàn),以往有關中介語的研究中大多強調(diào)中介語對語言習得的負面影響,尤以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最為突出。在上述檢索結果中以“中介語石化”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發(fā)現(xiàn),外國語言文字學科的文獻共計380篇,占比達到四成。有學者明確指出若學生的某些中介語錯誤經(jīng)常重復出現(xiàn)而得不到指導,那么他的英語知識系統(tǒng)或表達系統(tǒng)將受到損害。[2]也有學者提出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減少或推后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3]國內(nèi)有關中介語對語言習得積極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只有寥寥數(shù)篇。筆者較為贊同豐國欣教授的觀點:“傳統(tǒng)上把中介語研究的目的定位在對中介語的排除上是不可取的;中介語是借助母語來形成心理詞匯的意念表征,具有輔助目的語使用的作用,無法也無須絕對根除。”[4]事實上,在世界語(World Englishes)、英語作為通用語(English as an Lingua Franca),以及英語本土化研究不斷發(fā)展的今天,筆者進一步認為一些具有可理解性(inteligibility)的中介語現(xiàn)象不僅是可以接受的(acceptable),甚至可以看作是英語變體的一種,是可以講授的(teachable)。在此背景下,筆者擬通過話語分析的方法(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對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語料進行分析,探討工程碩士研究生中介語使用過程中有哪些句法范式。
所謂中介語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建構起來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它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并逐漸向目的語靠近。Selinker(1972)的中介語理論重點強調(diào)了第二語言學習中三個方面的問題:什么樣的認知過程負責中介語的建構;中介語知識系統(tǒng)的性質(zhì)如何;為什么多數(shù)第二語言學習者不能完全獲得目的語的語言能力。[5]本文中所述句法范式是指口語中使用頻率較高,且能夠成功完成交際任務的句法項目。
1研究設計
來自中國中東部地區(qū)一所理工類大學的46名工程碩士研究生參與了本研究。參與者中本人及其父母的母語均為漢語,且出生地多數(shù)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較為發(fā)達地區(qū),均未曾在英語國家生活過, 且多數(shù)同學學習英語的年數(shù)相似,多數(shù)同學英語水平相當。由此可以推斷,研究對象的中介語形成因素變量相似。
語料收集過程中首先將46名參與者兩人一組分為23組,然后讓每組同學根據(jù)指定話題進行英語對話并用錄音設備錄音,開始錄音前有五分鐘準備時間,每個話題錄音時長為三到五分鐘。本研究共收集到音頻文件43個,總時長約為200分鐘,轉錄文本字數(shù)約為16700字。為增加研究可信度,錄音完成后由兩名研究人員共同將錄音材料轉錄為文檔,轉錄過程中有較大偏差的部分將重新轉錄直到一致為準。為使參與者能夠展開會話從而收集到真實有效的語料,本研究所采用的話題均為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談論的話題,如:周末計劃、個人生活、語言學習、旅行等。并且,每個話題都有相應的參考問題或項目,可以為會話者提供會話參考。話題形式舉例如下:
Topic 1: Packing a weekend bag
Assume that you and your partner are going to spend the weekend together. Decide where to go and make a list of twelve essential items for this trip by discussing why each of them is needed.
camera, jacket, jeans, T-shirt, water, toothbrush, towel,toiletries, hairbrush, matches, dictionary, novel, notebook, newspaper, magazine, cap, pen, trainers, sweater, mp3 player, pyjamas, mobile phone, underwear, sunglasses, fine dress or tuxedo, designer shoes, snacks, jumper, watch, perfume, army knife, flashlight, swimsuit, laptop computer, coins, credit card, pencil, medicine
From Pair Work Book 1, p.73, edited by Peter Watcyn-Jones and Deirdre Howard-Williams ?enguin Books 2002
本文采用話語分析方法(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對語料進行分析。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研究語言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實際使用中語言的觀察,探索語言的組織特征和使用特征,并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語言的使用者的認知特征方面來解釋語言中的制約因素。[6]
2結果與討論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表明,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句法范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I think”句式的使用;另一個是意合句式的使用。
2.1“I think”句式的使用
通過對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會話者“I think”句式的使用頻率極高,達到169次。英語中一般在表達個人見解時會使用 “I think”一詞,然而分析發(fā)現(xiàn),工程碩士研究生在使用“I think”時不光為了抒發(fā)個人意見,而且還有其他用途。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語料進行闡釋。
CS17: I think that around us are our Chinese, so…… and you?
CS18: I think is words and grammar, because ……
CS17:I think learn English is difficult for us, but ……and you?
CS18: I think we want to learn a language…
CS24:Yes, you are right, I think we also can take the camera ……
CS23:Yes, I think what’s most important is camera, because I think, in my opinion, I think the cameral have a lot of valuable……and I think the notebook is also very important, because…And I think the Mobile-phone is also important, because ……
CS24:Ok, I think it is enough, wish us have a happy weekend.
通過上述舉例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I think”的使用頻率極高,有時并不是說話者真正要抒發(fā)自己的意見,而是把 “I think”作為一個“緩沖詞”為下面的會話贏得思考時間。同時,“I think”的頻繁使用也反映出了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漢語交流中,人們不僅喜歡詢問對方的意見而且也經(jīng)常會反饋自己的意見,所以經(jīng)常能夠聽到漢語說“我覺得”、 “我認為”、“我也這么想”、“對,對”等用語。 “I think”的使用不僅是母語的遷移效應,而且也是一個典型的中介語現(xiàn)象。
2.2意合句式的使用
一般認為英語以形為先,注重形式結構;漢語以意為先,講究語義邏輯通達。正如王力先生所述:西洋語法是硬的,沒有彈性的;中國語法是軟的,富于彈性的。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語法有許多呆板的要求……;惟其是軟的,所以中國語法只以達意為主[7]。受漢語這一特點的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進行會話時一般傾向于使用簡單句,不同語義群之間往往只以一些簡單的連詞相連,比如 “and”。亦或是不用任何連詞的情況也很常見,本研究語料中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例如:
CS4: I want to eat many food I love, I want to eat,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CS8: I just see, saw some beautiful things and the seafood, eat some seafood.
CS34: it’s raining, but we are so happy, and we left in the early morning, and it’s raining, and we just, two of us just on one bike, and she ride, and I sat on the back of ……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發(fā)現(xiàn),編號為CS4的學生將幾個“想要做……”的句型進行了簡單堆砌,并沒有使用任何連接詞。CS34雖然使用了連詞 “and”但仍然是一些簡單句的使用,并沒有使用更加復雜的復合從句。
2.3討論
顯然,通過上述結果呈現(xiàn)可以看到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中出現(xiàn)的主要句法范式是“I think”以及意合句式的泛用,這同樣體現(xiàn)了工程碩士研究生當前英語中介語的句法使用特點。按照傳統(tǒng)中介語理論研究的目的,上述兩種句法范式都是受到了母語負遷移效應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因此我們應致力于減少或去除學生對這些中介語的使用,轉而教授學生所謂“正確的”或“標準的”句法形式。然而,筆者分析發(fā)現(xiàn),上述兩種句法范式并未引起會話者之間的交流障礙,反而可以視為一種交際策略,對會話雙方的英語交際起到了促進作用。說話者無須受“標準”句法形式的過多約束,可以更快地進行意義傳達,受話者也無須進行語碼轉換便可較為輕松地理解說話者的意圖。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英語變體多樣化已成為事實。正如著名學者Jennifer Jenkins所說:“近年來,對于從事對外英語(TESOL)的工作者以及應用語言學者而言,質(zhì)疑英語的‘-es’形式已經(jīng)變得極不尋常了”[8]。據(jù)《民族語》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世界母語為英語的人約有三億三千五百萬人,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約為四億三千萬人,另據(jù)“英國議會”(British Council)的數(shù)據(jù)顯示,將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人約有七億五千萬人,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英語本族語者人數(shù)。顯然,在英語本土化研究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再以傳統(tǒng)的語言觀指導英語教學已經(jīng)不合時宜了。筆者認為,上述工程碩士研究生中介語使用中的句法范式不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可以視作中國英語變體的特點。
3結語
本文通過對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語料的分析,從中介語視角總結了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會話中常用的兩種句法范式,即 “I think”句式以及意合句式的使用。不同于傳統(tǒng)中介語研究傾向于減少或消除中介語現(xiàn)象的觀點,筆者認為上述兩種句法范式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并且能夠促進會話雙方的英語交際,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也體現(xiàn)了中國英語變體的特點。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英語教育目標真正從傳統(tǒng)的以所謂“標準英語”為目標轉變到以交際為中心的目標上來。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范式過分注重語言形式(forms)的準確性,往往忽略了語言功能(functions)。在許多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國家和地區(qū)的現(xiàn)場教學中,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教學法(GTM)直至今日仍大行其道,這導致許多英語學習者經(jīng)歷多年的英語學習后仍無法真正運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這就要求我們摒棄舊有觀念,轉而強調(diào)以交際為中心的語言教學,培養(yǎng)不僅能夠用英語與“英語原著民”而且也能夠與其他“非英語原著民”進行有效交際的英語使用者。
參考文獻:
[1][5]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972, 10(3):209-231.
[2] 范燁.關于中介語對話的研究報告[J].外語界, 2002, 88 (3): 19.
[3] 楊麗,潘英.中介語石化概念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1(S2):69-70.
[4] 豐國欣.論中介語的積極作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 2004, 24 (3): 106.
[6] Brown, G.,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7]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 1954.
[8] Jenkins, J.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and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J]. TESOL Quarterly, 2006,40(1):157-181.
(責任編輯:鄭孝芬)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 Patterns between ME Students in the Peer-peer Interaction: From a Interlanguage Perspective
ZHANG Hai-bo,ZUO Ji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onversation transcription from 46 ME students with a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what kind of syntactic patterns often used in ME students’interlanguage.In the introduction,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language research, the definitions of interlanguge and syntactic patterns are discussed. The body part begins with the illustration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the part of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authors generalize two kinds of syntactic patterns used in ME students’ interlanguage, namely, “I think”structure and Parataxis sentences. In the conclusion,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interlanguage; syntactic patterns; ME students; peer-peer interactions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7961(2016)02-0045-04
作者簡介:張海波(1986-),男,江蘇連云港人,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JG2214-123);淮陰工學院教育教改課題重點項目(JYB201306)
收稿日期:201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