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揚 李貝
[摘 要]近年我國教育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越來越重視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培養(yǎng)。應該利用文獻研究法,在對國際化素質的內涵進行探討的基礎上,結合對幾種國際化人才評價方法的分析與比較,規(guī)避其評價指標難以量化考核、主觀因素影響大的問題,初步構建在高校中適用的,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的學生國際化素質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應用指標體系,為高校國際化建設及學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的效果提供量化的評估標準,并能為以后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改進的參考。
[關鍵詞]國際化素質 評價體系 指標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052-03
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國與國之間充滿競爭,卻又離不開合作,如環(huán)境、和平、多元文化、人口與資源問題等都需要世界各國的合作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各國都意識到,國際化人才是推動一國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同時也是一國參與全球和地區(qū)事務,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等重要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文件中,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正不遺余力地實施人才戰(zhàn)略,打造高素質國際化人才隊伍的決心。
一、國際化素質的內涵
在研究指標之前,有必要對國際化素質的定義進行一下梳理。國際化素質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目前學界中對其有很多不同的闡釋。
國內有的學者認為國際化素質應包括國際態(tài)度、國際意識、國際活動能力和國際知識四個方面[1];有學者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有全球視野及全球性思維模式,掌握國際最新、最先進的知識、技術與信息動態(tài),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國際競爭能力,熟悉國際規(guī)則,具有較高的國際化運作能力及管理水平,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一般具有在海外學習、培訓進修及在跨國公司多年工作的經歷。[2]我國第一個國際化人才的專項研究“上海構筑國際化人才資源高地”的報告將國際化人才的素質定義為:“具有較高學歷(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國際通行規(guī)則、熟悉現代管理理念,同時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3]2003年的亞洲大學校長論壇提出:“國際化人才應該是能夠掌握一門以上外語,能夠利用某種工具或途徑進行跨國交流與服務,并且在某一專業(yè)、層次、領域具有一定專門知識或能力,基本通曉國際行業(yè)規(guī)則的人才”。[4]
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對國際化素質的理解具有很大共性,國際化人才至少應具備四大鮮明的特征,即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專業(yè)知識。但由于時代的不同,學者結合不同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逐漸豐富了國際化素質的內涵,例如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寫作能力、領導力和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信息處理分析的能力。學者們對國際化素質的定義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高校學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國際化素質能力評價研究現狀
從目前學界中關于學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絕大部分學者比較關注實施國際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而對實施的質量和效果評估研究較少。實際上,對后者的研究難度要比前者大?!八刭|”一詞可用于表達一個人的內在,例如文化、才智、思想作風、道德品質、能力等無形的特點?!八刭|”也是外在的,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具體行為得到表現。素質的外化表現形式,是我們能夠用以評價學生的國際化素質的途徑。
學界中已有少數針對人才國際化素質能力測評的一些研究。有學者運用素質冰山模型,從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質和動機六方面構建了國際化人才素質指標框架。有學者用專業(yè)素質、國際資源管理素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等三大方面12個指標來對國際化人才的素質能力進行測評。[5]但這些指標體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難以量化評價的缺陷,實際運用中可能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多。
本文的研究就在于研究可量化的指標體系來評價學生所具備的國際化素質,從而為評價國際化教育的實施效果提供參考。
(二)學生國際化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從高校層面而言,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不僅是為國家的發(fā)展輸送人才,也是高校自身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根據教育國際化的形勢,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不斷地調整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方式。
當前,高校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主要是通過加強與國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利用國外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管理方法。高校對學生的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的實踐形式很多,主要包括中外合作辦學、交換學生、引進外國師資和課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合作科研、舉辦國際交流活動、開設國際專題課程等。本文所研究的學生國際化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正是在高校中現有的工作機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樣才能保證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1.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擇具體指標來建立學生國際化素質評價體系主要遵循四個原則:其一,所選取的指標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二,指標數據必須是可獲取的;其三,指標數據具有對比度;其四,評價指標適用于高校。
本文主要采取文獻研究法,研究前期在對國內外關于國際化人才和國際化素質有關論著進行整理、研究、分析、對比的基礎上,遵循適用性和可量化的原則,建立一個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的量化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共分三級,其中包括知識素養(yǎng)、交流技能和意識態(tài)度3個一級指標,學習能力、知識結構、語言能力等7個二級指標和13個三級指標。
學生國際化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表
■
2.指標解釋
學生國際化素質的高低可以從知識素養(yǎng)、交流技能和意識態(tài)度三個方面進行測評。
(1)知識素養(yǎng)
知識素養(yǎng)主要是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是否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豐富的知識積累。國際化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環(huán)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來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是通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成績以及所取得的學歷高低來判斷的。一般認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在課業(yè)成績方面有良好的表現。隨著受教育水平和學習難度的逐步提高,學生所獲得的學歷越來越高,學習能力越來越強。
正如前文所述,我們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其中一個目標是致力于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提升國家在世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個具有國際化素養(yǎng)的人,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通過利用廣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中積極的、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知識儲備的評價是通過考查其學科背景、擁有的技術認證證書數量和選修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數量來判斷的。事實證明,具有綜合知識結構的人才在知識、能力以及思維等方面都得到過較為全面的鍛煉,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在社會的很多領域都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
(2)交流技能
交流技能主要是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下與國際人士開展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包括語言溝通能力以及領導和協(xié)作能力。
跨文化交流需要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這也是所有能力中最基礎的一項能力。我們要求一個國際化人才,能夠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并具有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在非母語的國際交流環(huán)境中獲得信息并保證溝通的有效性。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評價可以通過考查其掌握的外語語種數量和相應的等級水平得知。學生所掌握的外語種類越多,水平越高,就越能為以后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奠定厚實的基礎。
我們把領導力作為衡量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水平的一個指標,是要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未來在專業(yè)領域、工作崗位上的影響力,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全面發(fā)展的高質量的社會人才。國際化人才應當能夠適應全球化和服務社會,是有理想和遠見、有責任感、有知識、有能力和有影響力的優(yōu)秀人才。[6]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多國參與、合作是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團隊工作和管理協(xié)調的能力。本文認為,學生在校擔任各類學生組織干部或經常參與團隊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指揮、協(xié)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的意識,為將來在國際事務中與他人開展合作奠定基礎。
(3)意識態(tài)度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克拉克·科爾教授指出:“擁有眾多良好全球意識大眾的國家將在國際上占有優(yōu)勢”。[7]本文認為,具有良好全球意識的大眾就是那些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他們的國際化意識和態(tài)度,一方面表現在他們了解世界和本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及趨勢,具備敏銳的世界眼光、深邃的洞察能力以及參與國際交流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則表現在他們具有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素養(yǎng)工作中都采取了“引進來”和“送出去”的策略,為增進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供了很多機會。其一,引進國際教育資源并在教學活動中滲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觀念。例如外國教師參與課堂教學、開設講座,增設世界政治、經濟、歷史等專題選修課程,引進國外大學的課程等,學生可以在親身經歷中加深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逐步增長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增強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其二,選派學生赴外訪學交流。學生在國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可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獨立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水平,通過感受不同的文化能有效地拓展個人視野,提高國際交流的經驗。因此,本文在評價學生的國際化意識和態(tài)度方面,主要選擇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次數、赴海(境)外交流的經歷、選修國際專題課程的數量以及參與科技、學術競賽的表現等指標來衡量。
三、小結
與以往其他研究定性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不同,本文探討構建的是一個針對高校學生,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可操作性較強的量化指標體系,其優(yōu)勢及最大特點是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和客觀性。然而,目前本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只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我們將通過問卷調查、專家打分等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完善,修訂指標及確定權重,應用于工作實際,并在應用中逐步完善。
在中國,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仍在繼續(xù),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培養(yǎng)也在快速地發(fā)展。我們認為,學生國際化培養(yǎng)發(fā)展至今已形成機制和規(guī)模,但發(fā)展水平與國際領先差距不小。對學生國際化素質的評價機制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對過往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和改進。
[ 參 考 文 獻 ]
[1] 夏惠賢.論國際教育和國際人的素質[J].外國教育資料,1998(4):65-71.
[2] 徐國祥,馬俊玲,于穎.人才國際化指標體系及其比較研究,2006(3):85-90.
[3] 王璐.高校國際化人才素質指標體系構建[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4] 李成明,張磊,王曉陽.對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6):18-20,36.
[5] 郭小婷.國際化人才素質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職業(yè)時空,2011(11):43-44.
[6] 奚潔人.中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戰(zhàn)略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2(5):23-28.
[7] Clark Kerr.Education for Global Perspectives[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March 1979;vol.442,1:109-116.
[8] 龍夢晴.素質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探析[J].大學教育,2012(12):2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