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丹
【摘要】本文將從四個方面論述陜西榆林小曲,從地方走向全國,走出國門,并在音樂學院生根發(fā)芽有了新發(fā)展的情況:分別是:1.榆林小曲的形成概況簡述;2.榆林小曲重要代表人物丁喜才加盟上海音樂學院;3上海音樂學院歌唱家與榆林小曲結緣;4榆林小曲在上海音樂學院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榆林小曲;丁喜才;鞠秀芳;上海音樂學院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在陜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交接處,也是黃土高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qū)。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交界處,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臨內蒙鄂爾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用約64萬公頃的耕地面積養(yǎng)育了將近400萬榆林人民,是陜西省雜糧的主產區(qū),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巾目的科威特”。榆林同時又是旅游城市,有著眾多著名的景點,如:榆林紅石峽、毛烏素沙漠、榆林懸空寺石窟等。榆林小曲就是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又名揚海外、走進高等音樂學府的。本文將著重從四個方面來對榆林小曲及其同上海音樂學院的關系進行介紹,分別是:(l)榆林小曲的形成概況簡述;(2)榆林小曲重要代表人物丁喜才加盟上海音樂學院;(3)上海音樂學院歌唱家與榆林小曲結緣;(4)榆林小曲在上海音樂學院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榆林小曲的形成概況簡述
關于榆林小曲的形成沒有絕對一致的說法,據(jù)《榆林府志》記載:浙江嘉興人譚吉璁于清康熙幾年,從江南調至榆林堡任同知,隨行的有家眷、使女、歌伎及樂器,閑時讓歌伎演唱俗曲小調。所以來講,榆林小曲是江南小曲和陜北當?shù)匾魳沸问饺诤辖粎R的一種藝術形式。讓“陜北”野性、熱烈、淳樸的音樂風格多了一層溫柔的面紗,榆林小曲這種藝術形式,也表達了陜北人性格巾柔軟的一面。
關于榆林小曲的形成,有大量的文獻巾有較為詳盡的記載,在此就不做詳述。
二、榆林小曲重要代表人物丁喜才先生加盟上海音樂學院
有很多筆者把榆林小曲和江浙民歌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榆林小曲《張生戲瑩瑩》的曲調與江浙民歌《茉莉花》很是相近,只是將曲調與陜北民歌相融合后稍作了改動。至今演唱起來仍有著濃厚的江南風格,這就是江南小曲在塞外名城——榆林的生長過程,主要代表曲目有《五哥放羊》、《掛紅燈》、《打金錢》等。
榆林小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丁喜才先生是陜西府谷縣麻地溝人,出生于藝術世家,祖上是二人臺即榆林小曲的有名藝人。從小耳濡目染,丁先生很小就演出“二人臺”小戲《頂燈》等,他精湛的技藝深受民眾喜愛,成為晉、陜、蒙地區(qū)一位著名的藝人。1953年4月丁先生被陜西省選為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首屆民問音樂舞蹈匯演,獲得巨大成功。同年9月被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院長聘為民問音樂教員,從此在上海音樂學院扎根,并為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上海音樂學院歌唱家與榆林小曲結緣
目前仍在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任教的鞠秀芳教授,當她還是大學二年級學生的時候結識了丁喜才先生,同時也與榆林小曲結下了不解之緣。榆林小盹能在巾圉發(fā)揚光大并走出國門之后在音樂學院里生根發(fā)芽與丁喜才先生和鞠秀芳教授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1956年,鞠秀芳教授帶著上海音樂學院推薦的節(jié)目榆林小曲《走西口》和《姐妹打秋千》,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全國音樂周”匯演,用獨唱和對唱的形式使榆林小曲登上了首都音樂會的舞臺,并獲得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次年,鞠秀芳教授用榆林小曲《五哥放羊》、《走西口》和陜北民歌《蘭花花》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在民歌比賽巾榮獲金質獎章。榆林小曲這兩次重要的展示,為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傳播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一時之問《五哥放羊》、《掛紅燈》等作品飛進全國千家萬戶。
兩次獲得高級別的殊榮之后,鞠秀芳教授開始整理、改編、大量演唱榆林小曲和各地民歌,并作為自己聲樂研究巾的一個重要內容。2007年在大量整理、改編、演唱的作品中挑選了21首榆林小曲,20首江南民歌以及起名為“飛花薈萃”的各地民歌綜合,共計80首曲目,匯編成一本《鞠秀芳民歌紀事》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現(xiàn)在上海音樂學院做國內訪問學者,是鞠秀芳教授的學生,經常聽她談起和丁喜才先生一起整理榆林小曲的故事。鞠秀芳教授在《鞠秀芳民歌紀事》的榆林小曲部分的解說詞里這樣寫道:“榆林小曲猶如盛開在黃土高原上的一株紅艷艷的山丹丹花,一首首小曲唱出人們心中的喜怒哀樂,一出出小戲演繹著人問的悲歡離合。榆林小曲這部分收錄的歌曲大多為丁喜才先生傳授,很可惜沒有留下太多的音響資料。與丁先生學唱榆林小曲時,我還是一名學生,每當唱起《五哥放羊》、《掛紅燈》時,丁先生的身影便映入眼簾……”。
四、榆林小曲在上海音樂學院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上海音樂學院的閱覽室里擺放著這本《鞠秀芳民歌紀事》,多有師生翻閱,成了榆林小曲的部分縮影,翻開這本書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所在。從《五哥放羊》、《掛紅燈》到《姐妹打秋千》、《五月散花》,再如《打連成》、《春光遙》、《九連環(huán)》等等,匯集了榆林小曲的經典。重要的是,每一首作品后面都有鞠秀芳教授親筆寫的詳細的歌曲介紹,包括整理改編情況、演唱提示、風格把握也加入了自己演唱時的親身體會等。鞠教授把自己幾十年來對各地民歌整理、改編、演唱的經驗毫無保留的用文字的形式留給所有熱愛民歌學習的師生們。這些內容為廣大師生對民族聲樂的演唱、巾國傳統(tǒng)音樂巾民問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字和譜例資料。
目前也在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任教的劉芳英老師曾是鞠秀芳教授的學生,她曾在2001年錄制“月光戀”CD唱片,將《五哥放羊》作為重要曲目進行了錄制和出版發(fā)行。在劉老師錄制的時候,鞠秀芳教授還做了進一步的指導,建議劉芳英老師把最后一句“我與五哥把婚完”的唱腔改用內蒙古二人臺藝人秦有年先生的唱腔(見譜例一)。這一舉動,足見鞠秀芳教授對藝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現(xiàn)在經常上課還教育我們“唱歌要像繡花一樣精致,
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民問音樂的部分,對民歌的研究是有著很大篇幅的,民歌是產生與日常生活場合,有民問普通百姓口耳相傳,具有實用性和娛樂性的歌曲。傳播方式有局限在同一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中,也有跨地域的開放式傳播。榆林小曲就是丁喜才先生采用了跨區(qū)域傳播的方式傳至上海音樂學院,并吸收當?shù)氐娘L土人情,有當?shù)氐母璩疫M一步改編、整理、演唱,有了一種新的面貌。
除此之外,榆林小曲在上海音樂學院還有更為豐富的收集和保存,1956年至1962年8月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的作曲家于會泳先生在任教期問也對榆林小曲進行了匯總。也就是1957年將丁喜才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唱的一百多首榆林小曲,大部分是有鞠秀芳教授記譜的,匯編成為一本《陜北榆林小曲》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也成了榆林小曲在上海音樂學院生根發(fā)芽,傳承發(fā)展的縮影,為后來的師生留下了寶貴的文本資料。至今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校同里、琴房里仍能經常聽到師生們傳唱榆林小曲,希望這朵民族音樂的花朵能永久鮮艷的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