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要: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契合性。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五位一體的建設都具有緊密的契合性。挖掘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15)04-0055-05
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經濟地位的下降,打破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現了否定中華文化的聲音,中華文明的優(yōu)點被忽略,中華文明的缺陷被肆意放大。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延續(xù)不斷的文明國家。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不斷,必然有其優(yōu)勢所在。挖掘傳統(tǒng)文化對現實社會的啟示,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民族歸屬感、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1938年后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改革開放后中國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對于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意義?!榜R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必然包括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因為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國實際的一部分”。中國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傳統(tǒng)的中華文明中包含唯物主義的基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就,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能夠很好地融合,二者具有契合性。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指出:“現代中國人如此熱情地接受(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有很多西方人覺得不可思議?!袊膶W者們自己卻可能會這樣說:‘真是妙極了!這不就像我們自己的永恒哲學和現代科學的結合嗎?它終于回到我們身邊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五千年來生生不息,就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更好地實現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融合?!爸袊幕斜居杏凭玫奈ㄎ镎?、無神論、辯證法的傳統(tǒng),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tǒng),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p>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
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社會存在剝削,人們生活貧困等原因,人類社會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未來社會的向往。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歷史時期,他們見證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罪惡,見證了資本家為了獲得利潤任意延長工人勞動時間、使用童工,殘酷剝削壓榨工人的罪惡。“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背鲇趯ι鐣艿睦Щ螅R克思恩格斯系統(tǒng)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沒有剝削、壓迫,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行按勞分配乃至按需分配的美好的社會?!按婺谴嬖谥A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 ”
兩千多年的《禮記·禮運》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贝笸鐣南乱患壥切】怠敖翊蟮兰入[,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地以為國,禮義以為紀?!侵^小康?!薄洞呵锕騻鳌诽岢隽巳勒f,即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認為人類社會是沿著這樣三個階段順利進化的過程,最終達到理想的社會,大同社會。
1840年以來,中國一步步淪落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西方列強同中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為了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曾經做過無數次的探索。從戊戌變法的君主立憲,到辛亥革命后的總統(tǒng)共和制、責任內閣制、委員會制,事實證明西方資本主義的種種方案都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fā)芽,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建立了社會主義的中國,徹底改變了危亡的命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概括為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就提到的“實事求是”四個字。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被中國人所接受,并生根、發(fā)芽,結出碩果,很重要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契合性。
二、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契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提出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包括公有制、共同富裕、市場經濟等內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內在聯系。
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公有思想。社會主義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耙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HT6](P111)[HT5]由于中國歷史上,不斷地發(fā)生朝代更替,而造成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在于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社會收入差距過大。所以,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許多關于公有的論述。在《禮記·禮運》中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碧岢隽颂煜率谴蠹业奶煜碌乃枷搿T凇读w·文韜·文師》一文中提出了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而是大家的天下的思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p>
二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富裕思想。資本主義由于資本的邏輯,勞資之間的利益是對立的,資本所得到的,正是勞動所失去的。資本主義會導致兩極分化,財富在資本一極積累,而貧困在勞動一極積累。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這樣才能解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避免經濟危機的爆發(fā)。“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盵HT6](P123) [HT5]在中國古代也有共同富裕的思想?!墩撜Z》中,孔子就主張“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p>
三是傳統(tǒng)文化與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需要市場的硬件基礎,另一方面要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軟環(huán)境。而很重要的軟環(huán)境就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道德基礎。
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觀念對于完善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市場經濟只所以效率更高,是因為通過法律和道德來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行為,人們在契約的約束框架下,自覺地進行市場的交易,降低交易的成本。但是由于立法者不可能考慮所有的可能,法律存在著一定的漏洞,要想使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fā)揮作用,誠信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視誠信問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把誠信作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最重要的五個方面之一。《論語》中提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指出一個人不能不講信用,誠信是做人的規(guī)律或者說根本要求。
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義利觀對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也具有重要意義。市場經濟體制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市場中尊重的法則是價值規(guī)律,如果沒有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會導致人們?yōu)榱俗非罄麧櫍苊庠诟偁幹刑蕴?,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如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為了追逐利潤而不惜危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等現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義利觀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墩撜Z》中指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四是傳統(tǒng)文化與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也不缺乏改革與開放的傳統(tǒng),《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歷史上著名的改革有商秧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戊戌變法等等,體現了中國變法圖強的傳統(tǒng)。儒家經典《大學》也提出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罚骸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敝赋鲋苁且粋€舊的國家,但是他的使用是不斷地革新。中國歷史上也喜歡對外交流學習,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國與亞洲、非洲、歐洲物質與文化交流的橋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外交流,吸收其它文明長處的愿望。
三、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契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核心內容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的許多政治思想理念對于完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也富有啟發(fā)。
一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許多以人為本的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管子》一書“霸言”篇中,就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節(jié)約開支、愛護百姓的治國理念五原則。孟子在《盡心章句下》中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二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思想。按照傳統(tǒng)觀點,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人治社會,但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許多法治思想,對現實富有啟發(fā)。尤其是依法與以德相結合的思想,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具有現實意義。荀子提出了“法者,治之端也”,強調法律是治國的重要手段。韓非子提出了近似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奔匆缘轮螄涂梢允谷诵臍w順,贏得老百姓的擁護。
三是和平共處的國際政治理念。中國人崇尚中庸,崇尚和諧的理念,認為不同制度的國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國家可以和諧共處,而不是一方強制另一國家實行相同的制度,或者侵略剝削別的國家。
一方面,不同的國家可以和諧共處。傳統(tǒng)文化崇尚和的理念,《禮記·中庸》提出了:“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睆娬{“和為貴”“和而不同”。傳統(tǒng)文化重視“仁”,所謂仁,仁指相互關愛,仁由偏旁“亻”和二構成,即二人,進一步引申為兩個人的相處之道,而兩個人相處之道是換位思考,是關愛。按照“仁”的理念,國與國的相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和”的理念,每個國家都有自由選擇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發(fā)展模式的自由。
另一方面,不同的國家之間可以互利共贏。按照西方的觀點認為國與國之間是競爭的,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此消彼長。修昔底德陷阱被認為是國際關系的定理。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zhàn)原有大國的地位,最終導致戰(zhàn)爭的爆發(fā),通過戰(zhàn)爭來形成新的大國地位。然而雖然中國在歷史上曾經遙遙領先于世界,但是當時的中國并沒有侵略其它國家,更沒有掠奪其它國家。而是與周邊國家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周邊國家定期象征性進貢的朝貢體系?!睹献印けM心上》提出了“達則兼善天下”。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對于發(fā)展互利共贏的國際外交關系,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契合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五千年來,中華文明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包括豐富的文學作品、文藝作品、藝術作品等等,充分挖掘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精華成果,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間也是相互契合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個字的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
一是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近年來,中國提出了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的建設。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它提出了只有加強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既有規(guī)矩,又有榮辱觀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二是以君子之風,加強個人品德建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君子之風,君子是古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理念目標。
君子之風有助于個人修養(yǎng)的提高。君子思想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啟發(fā),《論語》中多次提及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周易》中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認為君子應該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應該有寬厚的道德來包容萬物。君子之風有助于提升個人的責任感。中國的文人以天下為已任,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強調“內圣外王”?!睹献印けM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抖Y記·大學》提出了知識分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p>
三是弘揚傳統(tǒng)孝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孝道,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孝道思想對于家庭美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論語·學而》提出了孝道建設的意義:“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同時在論語在又多次論述了孔子對教的認識。如對長輩要尊敬,《論語·為政》第七章記載“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四是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產業(yè)。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小說、藝術作品、民間傳說、戲曲等文藝形式,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賦予現代的形式,有助于開拓文化產業(yè)的視野和范圍,有助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通過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促進文化走出去,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高中國的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
五、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勞資矛盾、環(huán)境污染等引起的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建設和諧社會,中國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其實,中國古代就有許多社會治理與社會和諧的思想。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關于這三方面和諧的思想。
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思想。人與人之間隨時可能導致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和諧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許多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其中,最重要的是“仁”,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和”,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墩撜Z·顏淵》里提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焙褪遣煌氖挛锬軌蚬餐嬖?。論語中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是社會的細胞,人與人之間和諧,才能實現社會和諧。
二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思想。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了社會。隨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就有越來越多的公共事物需要處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雖然是自然經濟社會,但是許多處理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思想,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诽岢隽耍骸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钡睦硐肷鐣顟B(tài)。有關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的描述,更是體現了古人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六、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的契合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由于大量使用資源和能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越來越多,環(huán)境污染與破壞越來越嚴重,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健康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因此中國把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理念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許多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吨杏埂分赋隽恕爸轮泻汀钡闹匾骸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天地才能各正其位,萬物才能依其本性生長。
一是畏天命──尊重自然的思想。人同自然界的其它動植物一樣,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來自于自然,人依靠自然界的氧氣呼吸,依靠自然界的水維持生命,人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生存。而當人去世后化成化學物質重新回歸自然?!墩撜Z》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tǒng)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比耸亲匀唤绲囊徊糠?,相對于自然人是渺小的。人要尊重自然,對自然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了畏天命的思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p>
二是知天命,順天命,不逾矩──順應自然的思想。自然界有其運轉規(guī)律,《荀子天論》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只能掌握自然界的規(guī)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界,并運用自然界的規(guī)律,而不能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如果企圖去征服、改造自然,得到的結果只能是自然界的報復。 《論語》中提出了知天命,不逾矩的思想:“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三是要保護自然的思想。人靠自然生存,要保護自然,否則就是破壞人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許多保護自然的思想。如《論語·述而》中提出了“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读夯萃酢芬晃闹忻献犹岢觯骸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意思是只要不違背農時,那么糧食就吃不完;只要密孔的魚網不入池塘,那么魚鱉水產就吃不完;只要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以上記載均體現了對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和保護意識。
七、結論
總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著歷史的文化底蘊和天然的群眾基礎。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成功的原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成功的原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對于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增強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HT5H]參考文獻:[HT9.5SS][1.2mm]
[1][ZK(#]陳先達.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06).
[2]李約瑟.四海之內[M].勞隴,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67.
[3]張岱年.中國文化與文化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0.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JP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