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
【摘要】活動之中,教師所發(fā)揮的作用至關重要,是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幼兒能否有所發(fā)展的關鍵。教師的引導可以實現(xiàn)教育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心靈的碰撞。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首先需要確立一個正確的兒童觀與教育觀,以引領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方向。
【關鍵詞】引導 提問 等待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2-0045-01
一、問題提出
《認識新朋友》是D幼兒園所組織的一次幼小銜接活動,旨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提升幼兒處理同伴關系的能力,讓幼兒在小學中認識更多的新朋友,從而對于幼兒順利地度過這一危機和挑戰(zhàn)提供幫助。這節(jié)課,教師采取混班形式進行,立意很好,有利于讓幼兒學習認識陌生人。然而,整個活動形式過于單調,教師在其中的提問方式以及應答方式過于倉促粗獷,比如,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要自我介紹,給別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每一個幼兒介紹之后,教師并沒有給出及時地有效的回應,大多時候只是在重復,而并沒有提升。此外,在分小組進行活動的時候,教師根本沒有給幼兒充分的時間,讓幼兒自由地自愿地進行分組,有的甚至被硬拉到一起。甚至,在課程最后,幼兒總結出記憶圖片的策略之后,教師只是將這種方式告訴了其他組的幼兒,而沒有確定其他組是否真正地懂得了合作的意義?;顒哟直┑耐瓿?,表演結束,匆匆下臺。因此,引發(fā)了我的一些思考,教師應先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二、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皮亞杰認為:如果兒童想了解某事物,他們必須自己建構與此有關的知識。實際上,皮亞杰把兒童看做一個建構者——一個能夠操控新的事物和事件,并以此達到對其本質的某些理解的個體。
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一個學習者能獨立達到的水平與在一個技能更為嫻熟的參與者的指導和鼓勵下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建構地學習要求教師要有等待的觀念。有人云:教育就是三分教和七分等。在等待中幼兒慢慢地成長。這種等待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精神,一種策略,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進行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師幼互動理論
互動論是社會學中的很有影響的一派。互動,是相互或是交互作用。教學之中的互動就是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首先,這種互動是建立在主體性上的,也就是說互動的雙方是平等的,互相理解的。其次,這種互動也是互惠的。就是說,雙方相互溝通與分享,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在幼兒園活動之中,教師要有這份意識,首先,要在交流中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需要,在這一基礎上才能無論是在言語上還是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材料的投放中進行引導;其次,在交流的過程中把握時機,及時與適時地進行引導。
三、 教學活動需要引導策略和等待
活動中引導的策略有很多,比如說有語言引導,媒介引導,環(huán)境材料引導等,而影響引導的要素也有很多,在這諸多引導策略之中,言引導中的提問和應答引導和教師的耐心等待最能體現(xiàn)某種價值觀,所以,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與等待。
(一)具有藝術感的提問
提問是一種藝術,優(yōu)秀的提問是一堂課中的關鍵,它會使心靈觸碰心靈,產生絢爛的火花。完整的提問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回答,進行回應三部分組成。
提問會影響師生關系,有研究指出,溫柔且富有熱情的提問有利于建立積極地是有關系,會讓幼兒產生被接受感,有利于幼兒情感的發(fā)展,而冷淡無生氣的提問會造成消極的師幼互動關系,會讓幼兒感覺到緊張和不愉快。除了提問的態(tài)度以外,提問的方式和內容也應該豐富多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對問題進行分類的統(tǒng)一標準,學者們根據(jù)自己認識進行問題的區(qū)分,很難說哪一種分類是最全面、詳盡、科學的。什么是好的提問呢?對于這一問題,有關資料較少,但是,從現(xiàn)有的資料中可以總結出應該具有多樣性,可以起到啟發(fā)學生的目的,不是框死學生。所以在這一次的幼小銜接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方式未免太過單一了些,只是重復的再問“怎樣才能使別人記住你呢”和“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而且在作出回應時,也只是在簡單地重復幼兒的答案,并沒有真正地注意到提問的意義所在。
因此,在活動之前設計好有價值的問題對幼兒進行引導,在活動中抓住契機提問,關注到幼兒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促進幼兒的個別發(fā)展是很重要的。
(二)等待的重要性
俗話說:“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待?!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教師的角色定位也發(fā)生了變化,教師不僅是把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先生,而是要讓兒童自己學會發(fā)現(xiàn)。因此在對幼兒進行教育之前,等待一個重要的時機就顯得尤其的重要,會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教育是溫和的,需要耐心,走在前面的教師要時常有意地到學生后面去,看看學生的腳印,是否跟得上,是否走的對,在后面默默地推他一下,要比在前面強行地用繩子拉著他有用的多。
現(xiàn)象學理論為等待這一行動奠定了理論基礎。要想描繪事件,首先,要先等待一個事件的出現(xiàn),然后才能對其進行描述和分析,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對活動及活動中的幼兒進行有效地指導。比如說,在這一次的幼小銜接活動中,整個活動都給人一種匆忙凌亂的感覺,仿佛有東西在追趕著教師,也許可能是因為緊張吧。但是在讓幼兒介紹自己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并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幼兒吸收,特別是在分組時,教師更是將個別幼兒強分到一起的,沒有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在合適的時間上作出指導。既然是要讓幼兒具備這一技能,又不給機會,這就有些不合理了。
所以,在活動過程當中,尤其是在集體活動之中,教師應該學會等待,不能一味的以時間為界限,要把握活動整體節(jié)奏,對于要著重強調的內可以多花些時間,當然這對于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等待,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精神。
四、建議
有句話是:教育改革,觀念先行。約翰·艾格爾斯頓認為:“每個教師總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帶到課堂中去,他用這種觀念來闡述所發(fā)生的每一種活動。沒有一整套發(fā)展起來的價值觀念便稱不上是位教師?!睒淞⒆鹬貎和趦和挠^念,有利于課程活動實施方向的正確把握。
參考文獻:
[1][2]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鄒泓 等譯.發(fā)展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2]馮莉. 幼兒園等待事件透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