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薇薇
【摘要】《禮記·樂記》中說,凡音起,由人心生也。心是音樂藝術產生的源頭。音樂家通過心靈觀照整個人類世界,一草一木,花烏蟲魚等等都有了情感和音符,都成為音樂豐富的內容潛意識下,我們佇立在音樂里,也總會視聽并舉,聽它或悅耳動聽,曲風悠揚,或傷感傷懷,低沉幽怨;閉上眼睛,撫摸每一個音符,仿佛正在如畫的音樂中散步,享受音樂中的畫面美??匆舴_枝散葉,看節(jié)奏花繁葉茂。
【關鍵詞】音樂教學;音樂美;視聽并舉
由于音樂具有這種由音傳情、描畫的復雜性,所以,一般學生很難做到賞析拾味。因此,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把握潛藏在音樂中的美,讓學生視聽并舉,拾得其中情味。
一、詞曲具象,場景畫面展音樂象美
音符穿過耳膜,在腦海中走著針腳,為聽者繡上一幅面面圖景。這對于感情細膩,對音樂有極高悟性的人來說很容易做到,但是對于領悟能力及欣賞能力不強的初巾生來說卻困難無比。那么怎樣讓音樂的畫面感體現(xiàn)出來,使抽象音樂具象化、立體化,奪學生眼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蘊藉的那種可被觸碰的美呢?這首先需要教師具備體悟音樂中畫面感的能力,并能用寥寥數(shù)語將其中的畫面表達出來。學生通過教師具有感染力的描述,自然會感知到音樂中清晰的畫面美。此外,教師也要借助有關教具,將音樂中所蘊藏的畫面效果傳遞給學生,奪學生眼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當中的畫面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每個初中生都會唱的一首歌,它又名《義勇軍進行曲》,原為《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創(chuàng)作于1935年,田漢填詞,聶耳譜曲。這首歌與《風云兒女》這部影片相輔相成,奪天工之妙,將為民族解放要求一致抗日的決心壯志坦露無余。在尋求民族解放號角連天的戰(zhàn)場上,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甘冒槍林彈雨,在死亡的邊緣匍匐前進。聽著這首激昂的歌曲,我們內心澎湃,會想到革命斗爭感人肺腑,令人涕零的場景。但畢竟時過境遷,沒有這種體驗的初中生可能在欣賞音樂之時,不會感受到音樂的畫面美。歌曲中所呈現(xiàn)出的血雨腥風的畫面在他們那里是空白無物,這一方面使得這首象征著中華民族崛起的歌的意義無法彰顯,另一方面,也使欣賞者的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升反降。為此,教師要重視面面對音樂美的呈現(xiàn),不儀讓學生聽唱,在欣賞的過程巾,還應呈現(xiàn)音樂的畫面感,讓學生通過可感可觸的具象走進抽象的音樂世界。在這里,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原聲電影《風云兒女》,這部電影將該首歌的精髓道出,奪學生的眼球,震撼學生的內心。另外,教師還可讓學生通過聽來描繪自己想象巾的場面。通過冥想和描述,學生會對該音樂做進一步的畫面、情景感知。學生也會在無意中,叩響感受音樂美的大門。
二、除雜靜聽,聲音形態(tài)現(xiàn)音樂律美
籠統(tǒng)的說,音樂藝術是一種聲音的藝術,人靠聽覺來證明其有組織、有規(guī)則的存在。它也是一種語言形式,但與約定俗成的語言不同,它具有某種抽象性,在旋律、節(jié)奏、和聲、曲式等要素的決定中,音樂所營造的感情氛圍是含糊不清的,需要我們除雜靜聽,然后再經過大腦辨認,反饋給內心,這才能了解抽象的音樂中或悲傷或喜悅的感情基調。例如,當我們聽到聲音速度和頻率較快,旋律活波跳躍的音樂,我們就會通過這種聲音形態(tài)的傳遞感知到它的情感內涵,我們就會感覺劍它是在表達喜悅的感情。這是巾聽再過渡到感受的結果。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讓學生盲目的聽,盲目的說,而是要引導他們除雜靜聽,把握音樂聲音的形態(tài),感受旋律巾的情感內涵,了解音樂的感情基調。
《西洋樂話》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及古典音樂的特點。基于此,本課又選取了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和海頓的《驚愕交響曲》等著名曲調作為說明。本點就以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為例,該曲原為《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但小提琴家威廉米對此進行改編,改編成鋼琴伴奏小提琴獨奏曲。之所以稱之為G弦上的詠嘆調,是因為全部旋律都是在小提琴最粗的G弦上演奏。在欣賞這首曲調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屏氣凝神的靜聽,通過全身心的感受,咂味旋律的特點,感受這-時調的感情基凋,“由于小提琴這一樂器的自身特點,G弦上的單一演奏更使得整首音樂的旋律低沉、莊重、舒緩。幽怨,又帶有祈禱的感覺,壓抑,又使人振奮。”學生通過靜聽及對旋律的感受體悟,會對音樂的基凋又所理解,這為其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三、賞析拾味,創(chuàng)作背景見音樂情美
偉大的作品都是訴諸了創(chuàng)作家情感,情感使藝術家滋生創(chuàng)作欲望。對于音樂來說也是如此,它是藝術家情感寄托的一種藝術形式。情感作為音樂藝術的靈魂,也得以經久不衰。所以,在賞析音樂作品時,我們無法繞過藝術家創(chuàng)作情感背景,直達作品的精髓。我們需要通過情感這道關卡,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才能真止叩響音樂之門。所以,這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巾,將創(chuàng)作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重視起來,引導學生洞見創(chuàng)作音樂的情感初衷,賞析拾味,感受到音樂的情美。
《黃河船夫曲》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主要是以黃河船夫號子音調混聲合唱。從節(jié)奏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船夫和海浪這兩種象征意象之間的關系氣勢。但是單純的從歌曲人手,并不能全面的理解其中暗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創(chuàng)作情感背景人手,找尋該曲的情感依據(jù)。詞是光未然所作,其時代背景是武漢淪陷,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親眼目睹船夫搏擊海浪的場景。根據(jù)詞中所噴發(fā)的感情和時代氣息,洗星海又抱病譜曲。《黃河船夫曲》橫空出世。教師通過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學生自然會由里及表,深刻的理解該曲的情感,體悟音樂中的情美。
音樂不僅僅是聲音上的藝術,它還具有畫面美、情感美的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層把握,將音樂美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視聽并舉,賞析拾味,獲得更多音樂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