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如
摘要:“更好的教育”是服務學生自然成長、啟迪學生自己成長、引領學生自由成長、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追求“更好的教育”,必須轉變教育發(fā)展方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師專業(yè)成長范式和校長管理服務方式,構建促進心靈轉向、滋潤生命生長、點燃生命火焰、提供外在自由的課堂。追求“更好的教育”,需要縣級政府改變思維方式、改變行為導向、改變實踐路徑,讓基礎教育發(fā)展更為理性、創(chuàng)新更富實效、治理更加有力。面對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在強化我省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強化我省基礎教育依法辦學、提高我省基礎教育治理能力上要有新作為。
關鍵詞:“更好的教育”;基礎教育;教育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D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9A-0003-06
記者:胡部長,感謝您接受《江蘇教育研究》的采訪。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更好的教育”,既為教育改革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您是怎么理解“更好的教育”的?
胡金波: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提高,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逐步由“有學上”轉變?yōu)椤吧虾脤W”,提供“更好的教育”,成為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共同責任。
關于什么是“更好的教育”,自古以來,中外圣哲給出不同的答案,但其中都內隱著“幫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為實現(xiàn)他自己潛能的主人”這一深層價值。所以,從現(xiàn)實的微觀語境出發(fā),我感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就是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
第一,“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美國思想家梭羅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tài)”,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我認為,首先,這方池塘要蕩漾著“自由”之波。環(huán)境寬松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才有獨立人格?!案玫慕逃本褪峭ㄟ^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健康和快樂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自然成長”,進而使其“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fā)展”的教育。其次,這方池塘要涌動著“創(chuàng)新”之泉。錢學森認為,創(chuàng)新“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雙翼。想象力是形象思維的核心,而想象力又與審美教育密不可分,所以,“更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視美育的教育,引導學生與自然和諧共處,珍愛永恒的自然美;通過感知求索,創(chuàng)造動人的藝術美;不斷追昔撫今,體察幸福的生活美,進而提升以形象思維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思維水平,為創(chuàng)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頭活水”。再次,這方池塘要游弋著“快樂”之魚。潘光旦認為教育就是“讓學生像小魚那樣在池塘中快樂游弋”。“更好的教育”一定會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享受學習的樂趣、教育的幸福。
第二,“更好的教育”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的教育。蘇格拉底強調,“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太陽,教育應是能把學生內心太陽釋放出來的努力”,這種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向學生提問”,這種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那如何通過點燃火焰來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呢?一是點燃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火焰。在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責任感的基本內涵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案玫慕逃本褪且朴诎押诵膬r值觀內化為師生的價值觀,引導師生肩負起對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會、國家和人類、當代和后代等的責任,在“大愛無言,大德無痕,大責無疆,大智無價”的氛圍中,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自己”。二是點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火焰。點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火焰,關鍵在于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更好的教育”要推動由注重傳承的教育向注重創(chuàng)新的教育、由注重選拔的教育向注重選擇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實踐的教育、由注重灌輸?shù)慕逃蜃⒅貑l(fā)的教育轉變,讓學生真正地具有時代發(fā)展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精神。三是點燃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火焰。讓實踐滿足學生對真理的渴望,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智慧,把別人的經驗或教訓變?yōu)樽约旱呢敻?讓實踐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樂而忘返,進而引發(fā)探求興趣,產生出實踐無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樂;讓實踐使學生體驗到運用的樂趣,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
第三,“更好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馬克思曾說:“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fā)射出的光芒就越燦爛?!薄案玫慕逃庇趾螄L不是如此呢?我認為,首先,“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公平”的燧石。以“有教無類”促進“起點公平”,突出“為了一切學生”,提供面向全體的公平教育;以“因材施教”促進“過程公平”,突出“一切為了學生”,提供適合多樣的優(yōu)質教育;以“人盡其才”促進“結果公平”,突出“為了學生一切”,提供相互銜接的全面教育。其次,“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質量”的燧石。馮友蘭說過:“由于一個學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個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在他的臉上就印了一個商標、一個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個學校畢業(yè)的。”學校的辦學質量最終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在學生身上印一個讓社會放得了心的“商標”,掛一枚讓學生挺得起胸的“徽章”。第三,“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可持續(xù)”的燧石??沙掷m(xù)發(fā)展的教育是優(yōu)先發(fā)展的教育,要堅持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優(yōu)先安排教育發(fā)展,財政資金優(yōu)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yōu)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fā)需要;是信息化支撐的教育,要努力為每一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huán)境和服務;是科學管理的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自覺遵循規(guī)律,合理配置資源,調動積極因素,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第四,“更好的教育”就是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曾說,“更好的教育”“應是一扇大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孩子們帶來自信、快樂,引導學生自覺地成長”。那如何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呢?首先,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仰于名師。對于學校來說,比蓋“大樓”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名師”甚至是“大師”,讓名師在與學生“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中,對學生進行引領與催化,實現(xiàn)學生自覺成長。其次,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依于校長。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長不僅是做一校的行政之長,更是做一校的精神之長,用自己健全的人格、深厚的學養(yǎng)、前瞻的理念、過人的膽識引領師生自覺成長,推動學校穩(wěn)健發(fā)展。最后,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基于文化。斯普朗格曾說,“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標志、教育本質的反映、教育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教育發(fā)展的核心。用文化的密碼開啟“更好的教育”的大門,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滋養(yǎng)師生更加自覺、更加自主、更加自由地成長。
記者:學校、學生、教師、校長是教育的重要主體,“更好的教育”最終要體現(xiàn)在這四者身上,您心目中的好學校、好學生、好教師、好校長是什么樣的?
胡金波:“更好的教育”不是一句口號,它具體地體現(xiàn)為辦好每一所學校、教育好每一名學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師和發(fā)展好每一名校長。追求“更好的教育”,必須轉變教育發(fā)展方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師專業(yè)成長范式和校長管理服務方式,追尋“不一樣的精彩”。
一是轉變教育發(fā)展方式,打造“好學校”。我認為,好學校定然吹拂著自由之風、涌動著創(chuàng)新之情、洋溢著快樂之感。什么叫“吹拂著自由之風”?在希臘文中,學校的詞意就是閑暇,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fā)展其心智能力。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健康和快樂還給學生”的深層價值所在。什么叫“涌動著創(chuàng)新之情”?一所涌動著創(chuàng)新之情的好學校,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要善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什么叫“洋溢著快樂之感”?好學校一定要通過打造充滿著愛、洋溢著情、體現(xiàn)著樂的課堂,營造出“名師出高徒、興趣出高分、激勵出高興”的良好氛圍。
二是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育“好學生”。塑造好學生的關鍵是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首先,以德育為先,塑造走向高尚的好學生。高尚源于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學生在成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的同時,還應成為“對社會有更大貢獻的自己”。其次,以能力為重,塑造走向聰明的好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好學生諸多能力中最為核心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走向聰明的學生正是這些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再次,以“挖潛”為要,塑造走向富有的好學生。人的自我潛能由知、情、意三個方面組成,走向富有的學生,是知、情、意充分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的完整的人。
三是轉變專業(yè)成長范式,成就“好教師”。習近平總書記說“好教師”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成就這樣的好教師,前提是“責任”。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xiàn)在,一個肩膀挑著祖國的未來”。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心,是很難挑起這個重擔的。成就這樣的好教師,關鍵是“智慧”。好教師的智慧,在于把握教育規(guī)律,根于深諳教學之道,源于“一專多能”,基于有效教研。成就這樣的好教師,核心是“愛心”。霍懋征直截了當?shù)刂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精心呵護這些生命,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愛的陽光雨露,在溫暖、滋潤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
四是轉變管理服務方式,爭當“好校長”。首先,“好校長”是善于思想引領的校長,時刻不忘讓每一位學生“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展、快樂發(fā)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務;時刻不忘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質量卓越、社會公認”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責任;時刻不忘“思教育家之慮、踐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其次,“好校長”是精于科學管理的校長。精于科學管理的校長,往往對人多看長處,對事多看短處,能把復雜問題簡單表述出來,讓人一聽就深明其意;把簡單問題深刻論述出來,讓人一聽就不敢松懈。精于科學管理的校長的境界是“管”為了“不管”,“理”為了“不理”,一切盡在習慣中。精于科學管理的校長有所為又有所不為,不畏懼又有所畏懼。校長不怕堅守教育理想,懼怕違反規(guī)定。精于科學管理的校長深知辦學的風險不是來自有多少不同的意見,而是來自沒有不同的建設性意見。第三,“好校長”是能于文化建設的校長。“三流學校人管人,二流學校制度管人,一流學校文化管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歸根到底是文化育人。與其說優(yōu)秀的學生是課堂“教”出來的,不如說是文化氛圍“熏”出來的。好校長視學校文化為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精神與靈魂。最后,“好校長”是勤于學習實踐的校長。好校長的全面綜合素質來自于勤奮學習和努力實踐。杜威、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實踐表明,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教育實驗是教育家成長的重要基石。也許我們成不了杜威、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但我們可以追隨、繼承、學習、發(fā)展他們?!啊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
記者: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路徑。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進深水區(qū)的背景下,“課改需要改課”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我想,“更好的教育”一定需要“更好的課堂”來實現(xiàn)吧?
胡金波:是的,“更好的課堂”是“更好的教育”的應有之意。什么是“好課堂”?我認為,“好課堂”是有意義、有效率、有活力、有韻律、有追求的“真實課堂”,它有著鮮明的標識:
首先,“好課堂”是促進“心靈轉向”的課堂。古希臘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圖認為,教育的“人化”和“人化”的教育應踐行促進“心靈轉向”的使命,讓心靈轉向“仁愛”、轉向“善良”、轉向“智慧”。“仁愛”是課堂的底色。這是因為“愛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愛是美的證人”、“愛在與愛的交往中而成為自己”。課堂只有繪好仁愛的底色,方可精神飽滿、精益求精、精彩紛呈。善良是對生命、生活、生態(tài)的敬畏。善良既是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也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教育的責任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智慧是理性的提升。知識是智慧的基礎,體現(xiàn)在“知識即美德”、“知識就是力量”;見識是智慧的升華,體現(xiàn)在能夠將“外在的偶然化成內在的必然”;膽識是智慧的行動,體現(xiàn)在“思想力量”與“實踐力量”的統(tǒng)一;共識是智慧的完美,體現(xiàn)在“智者明法,慧者通道”。
其次,“好課堂”是滋潤“生長”的課堂。在課堂這塊圣地上、這個殿堂中,“生長”呈現(xiàn)出四種狀態(tài):一是春風化雨般的自然成長?!敖逃堑却乃囆g”。自然成長要求教育者善于聆聽學生內在時鐘自然的、偉大的嘀嗒之聲,讓學生順應天性,靜靜地、專注地、有節(jié)奏地、慢慢地生長,呈現(xiàn)出“自然歷史的過程”的精彩。二是春色撩人般的自己成長?!罢嬲慕逃褪亲晕医逃!鄙L是自己的事情,既不可復制,也不可替代。教育的崇高在于通過自我教育促進自己成長。三是春誦夏弦般的自由成長。自由成長的前提就是讓學生“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課堂的使命是發(fā)現(xiàn)學生、解放學生、激勵學生和發(fā)展學生,引領學生進入西塞羅所期待的“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xiàn)實”的狀態(tài)。四是春筍怒發(fā)般的自覺成長。自覺成長的課堂是將“教育的本質在于它那虔誠的宗教性”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學生的心上,收獲宗教性教育“諄諄教導受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和崇敬感”的果實,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對國家民族人類有更大貢獻的自己。
再次,“好課堂”是“點燃火焰”的課堂?!疤K格拉底式的課堂”強調師生平等、“精神助產”、“整個精神得到生長”,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學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不斷地向學生提問;課堂的使命就是把學生心中的太陽所蘊含的能量釋放出來。因此,“好課堂”是以“中庸”的價值取向“點燃火焰”,真正體現(xiàn)“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以“可能”的不懈追求“點燃火焰”,真正體現(xiàn)“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是以“合適”的現(xiàn)實關懷“點燃火焰”,真正體現(xiàn)“適合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四,“好課堂”是提供“外在自由”的課堂。愛因斯坦認為:“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chuàng)造者身上都鮮明地保留著兩種特質,一種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種是內在的自由?!倍@“兩種特質”要靠“外在的自由來保證”。何為“外在的自由”?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之解讀為“寬松的環(huán)境”和“良好的師生關系”?!皩捤傻沫h(huán)境”就是去功利化,讓課堂“震撼心靈、開啟智慧、健全人格”;就是去標簽化,讓課堂就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就是去標準化,讓課堂激發(fā)學生“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自信。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
記者: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辦“更好的教育”,主要責任在于政府。辦更好的基礎教育,政府應該有怎樣的擔當和作為?
胡金波:根據(jù)我國的教育管理體制,縣級人民政府是實施基礎教育的責任主體。因此,辦更好的基礎教育,需要縣級人民政府改變思維方式、行為導向、實踐路徑。
首先,改變思維方式,讓基礎教育發(fā)展更為理性。思維方式決定著行為方式,行為方式決定著實踐效果。一是要改變就事論事的短視思維,以登高望遠的戰(zhàn)略思維,把握走勢。“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一時?!敝\全局就是把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放到譜寫中國夢江蘇美好篇章中來觀照,把基礎教育的改革放到譜寫江蘇夢江蘇教育的美好篇章中來審視;謀長遠就是順應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推動教育個性化、泛在化、網絡化、生命化發(fā)展的新趨勢,有效推動基礎教育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由強調統(tǒng)籌向完善體系、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的轉變。二是要改變非好即壞的片面思維,以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吃透實情。面對基礎教育出現(xiàn)的新變化、呈現(xiàn)的新問題、凸現(xiàn)的新挑戰(zhàn),只有一分為二看、多個角度想、綜合舉措干,才能避免盲人摸象、錯失良機、事倍功半。三是要改變頤指氣使的權力思維,以敬畏敬重的法治思維,依法治教。法治思維旨在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法治思維要求以法治的底線思維守本真,以法治的權利思維?;?,以法治的規(guī)則思維明邊界。四是改變循規(guī)蹈矩的慣性思維,以破舊立新的創(chuàng)新思維,破解難題。改變循規(guī)蹈矩的慣性思維,要敢闖敢試,加快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要敢破敢立,深化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要敢作敢為,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制改革。
其次,改變行為導向,讓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更富成效。一是圍繞打造好教育,改變發(fā)展行為導向。堅持“先中之先”,體現(xiàn)“公益普惠”,打造快樂健康的學前教育;突出“重中之重”,體現(xiàn)“八個一樣”,打造基本均衡的義務教育;破解“難中之難”,體現(xiàn)“特色個性”,打造開放多樣的高中教育;落實“特中之特”,體現(xiàn)“關心關愛”,打造人性閃爍的特殊教育。二是圍繞建設好學校,改變辦學行為導向。好學校不忘責任,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支持學生批判性思考,扶持學生實踐性探索。好學校善營氛圍,創(chuàng)設團隊認同感、安全感、創(chuàng)造感,強化合作意識、責任意識、激勵意識。好學校注重賞識,制訂明確而可行的標準,相信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標,堅信學生達標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同。好學校棲居生態(tài),使校園既為精神的家園,讓師生有歸宿感;也為生活的樂園,讓師生有安全感;還為耕作的田園,讓師生有成就感。三是圍繞培育好學生,改變育人行為導向。堅持把握根本,立德樹人,引導學生跨過自然境界、越過功利境界、進入道德境界、向往天地境界;堅持個性發(fā)展,能力為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堅持健康快樂,體美俱進,以自然之美滋潤學生自然成長,以生活之美啟迪學生自己成長,以藝術之美促進學生自由成長,以崇高之美引領學生自覺成長。四是圍繞成就好教師,改變職業(yè)行為導向。成就好教師,要求其在明白“何為教師”上用心力,增強榮譽感;要求其在明晰“教師何為”上下工夫,增強使命感;要求其在明確“教師為何”上做文章,增強緊迫感。五是圍繞造就好校長,改變政績行為導向。培養(yǎng)具有政治家的定力、教育家的情懷、實干家的精神的好校長。
第三,改變實踐路徑,讓基礎教育治理更加有力。一是明心見性,認清使命所在。自覺把握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所產生的溢出效應,順勢而進;自覺把握我省基礎教育領先全國所產生的先行效應,蓄勢而發(fā);自覺把握我省基礎教育熱點和難點問題的局部突破所產生的示范效應,乘勢而上;自覺把握我省基礎教育科學發(fā)展頂層設計所產生的綜合效應,因勢而行。二是明目達聰,明白責任所為。嚴格執(zhí)行“五嚴”規(guī)定,規(guī)范辦學行為,嚴禁下達升學指標。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盡快化解普通高中學?;▊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全面推進“三通兩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加強教研,找準發(fā)力點,形成發(fā)力場,擴大發(fā)力面,構建今天離開了、明天還想來、終生難忘的課堂。三是明德惟馨,弄懂本領所系。勤于“博學”,勇于“審問”,善于“慎思”,敏于“明辨”,樂于“篤行”,自覺遵循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依法依規(guī)辦學,提高管理效率。
記者:“更好”與“更新”緊密相連,只有以前瞻性的眼光,準確把握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才能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讓教育變得更好。當前,基礎教育發(fā)展面臨著怎樣的新趨勢?
胡金波:教育可以領先時代,但不可超越時代。領先時代的前提是既要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要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當前應聚焦新常態(tài)經濟背景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
新常態(tài)經濟表現(xiàn)為速度的變化,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表現(xiàn)為結構的優(yōu)化,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登;表現(xiàn)為動力的轉化,由資源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新常態(tài)經濟對基礎教育直接地、間接地產生著影響。新常態(tài)經濟強調的一些核心理念,如個性化、多樣性、差異化、生態(tài)化、高質量等,與基礎教育新常態(tài)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是基礎教育的永恒主題,優(yōu)先發(fā)展、改革創(chuàng)新是基礎教育的前提條件。因此,新常態(tài)的基礎教育既是“教育貢獻社會”的教育,也是“社會貢獻教育”的教育;既是體現(xiàn)全面發(fā)展要求的教育,也是拓寬充分發(fā)展路徑的教育;既是守住“有教無類”底線的教育,也是突出“因材施教”導向的教育;既是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也是滲透社會責任、幸福人生的教育;既是具有思想自由、制度文明、和諧寬松的教育,也是滿懷人文情懷、享有尊嚴、快樂難忘的教育。
記者:面對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應對,推動基礎教育實現(xiàn)“更新”、“更好”的發(fā)展?
胡金波:新常態(tài)之所以“新”,是因為它不同于以往,必須要以新的追求激發(fā)新的動力,以新的動力實現(xiàn)新的作為。新的作為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在強化我省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上要有新作為。江蘇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應體現(xiàn)在人人有學上,提高鞏固率;人人上好學,提高優(yōu)質率;人人都上學,提高保障率。對政府來說,就是要辦好每一所學校;對教育局長來說,就是成就好每一名校長;對校長來說,就是發(fā)展好每一名教師;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好每一名學生;對基礎教育本身來說,就是服務好每一個家庭。服務好每一個家庭的關鍵在于能否建成快樂健康的學前教育、優(yōu)質均衡的義務教育、開放多樣的高中教育、人心閃爍的特殊教育,使之成為新常態(tài),并與江蘇“兩個率先”的光榮使命結合起來、與建設“新江蘇”的最新定位結合起來。
二是在強化我省基礎教育依法辦學上要有新作為。首先,以法治的底線思維守本真。底線就是“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A教育的底線就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辦學,按人才成長規(guī)律施教,按科學管理規(guī)律治校。以人為本的核心是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其次,以法治的權利思維?;尽B?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并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準則和經驗”的教育。因此,基礎教育必須突出以有教無類促進起點的公平,提供普惠的教育;以因材施教促進過程的公平,提供合適的教育;以各盡所能促進結果的公平,提供全面的教育。再次,以法治的規(guī)則思維明邊界?;A教育不是無所不能,中小學校不是無所不包,中小學老師不是無所不會,中小學校長不是無限責任,不能像抓經濟那樣抓基礎教育,不能像辦工廠那樣辦中小學校,不能像管干部那樣管中小學校長。學生的人格尊嚴是不能超越的,學生的健康和快樂是不能超越的,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是不能超越的。只有按照法律賦予的職責推進基礎教育,才能辦好學校、育好學生,讓黨和政府放心、人民群眾滿意。
三是在強化提高我省基礎教育治理能力上要有新作為。老子說把“管理”分為四個境界。他說,最高境界是“不知有之”,就是讓被管理者不知道管理者在管他。次高境界是“親而譽之”,被管理者與管理者比較親近,說管理者好,心理共融。再次境界是“畏而懼之”,被管理者與管理者有心理距離,害怕管理者,見了管理者,遠遠地躲著。最差境界是“辱而侮之”,被管理者侮辱、謾罵管理者。新常態(tài)的基礎教育要提高治理能力,進入“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實現(xiàn)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管理。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