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琴
(中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
民族文化融合與邊疆民族團結
余小琴
(中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我國以往主要注重邊疆各民族間經濟和政治層面的融合。實踐證明,各民族經濟和技術層面的融合并不能從根本上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當前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因素歸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間文化差異大,消除各民族間的心理壁壘和文化隔閡才是邊疆民族團結的關鍵,必須推進邊疆各民族文化融合為“一體”文化。推進各民族文化層面的融合是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我國現(xiàn)階段應該采取措施推進邊疆民族文化融合,將其納入民族工作的重點之中。
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團結;邊疆;文化認同
邊疆民族團結是我國管理邊疆的核心和關鍵,加強邊疆民族團結是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搞好民族團結要“善于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全社會一起做交流、培養(yǎng)、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同時,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是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因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1],而要達到增強文化認同的目的,最根本的途徑是推進文化層面的民族融合。由此可見,現(xiàn)階段有必要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對于加強邊疆民族團結具有重大的意義。
民族文化融合是指狹義的民族融合中的文化層面,它在歷史上就存在,現(xiàn)階段有必要和可能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民族融合是指由“各族經濟文化相互影響產生的結合”[2]。民族融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融合是從中華民族與世界其它各民族的關系來考察,它“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差別的消失,融合成一個整體,這只能在共產主義才能實現(xiàn),在階級社會的歷史中不可能存在民族融合”[3];狹義的民族融合是從我國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來考察,是指我國國內“兩個以上的民族因雜居相處、相互通婚等原因,社會和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差距性縮小,共同性增多,最終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個民族”[3]3,狹義的民族融合在階級社會就存在,“不僅在階級社會有民族融合,甚至在原始社會公社制時代就有部落間的融合”[4]。在研究我國民族團結問題時,學術界所說的民族融合理所應當是指狹義的民族融合,即我國內部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團結,因為“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政治概念是民族融合的核心”[3]4,就是說實現(xiàn)民族團結是我國學術界研究民族融合問題的核心、目標和價值所在。由此可見,民族文化融合在我國歷史上就一直存在,現(xiàn)階段必須推進民族文化融合,進而加強邊疆民族團結。
民族融合分為三個層面,經濟層面、政治或法律層面和文化層面。實踐證明,經濟和技術層面的融合并不能從根本上加強民族團結,而消除各民族間的心理壁壘和文化隔閡才是關鍵,因而文化層面的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基礎和根本。本文主要從文化層面來考察我國如何推進民族融合,即考察如何推進各民族文化最終融合為“一體”文化,也就是融合為“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本質上是人類生存方式的一種文化映射”[5],加強邊疆民族團結最根本的是要增強邊疆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而增強邊疆民族的文化認同的最根本的途徑是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即推進邊疆各民族文化從“多元”走向“一體”,因此,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是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
加強邊疆民族團結最根本的是要增強文化認同,增強邊疆文化認同就是增強邊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一體”文化的認同。這個中華民族“一體”文化就是“以主體民族文化為基本,以各少數民族文化為依托,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的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5]17。為了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現(xiàn)階段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我國的主體民族文化,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體,通過去粗取精和推陳出新的方法,吸收邊疆各民族文化中與國家核心價值相融合的優(yōu)秀文化內容,同時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建設具有現(xiàn)代化導向的、開明的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并樹立其在邊疆地區(q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從而形成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邊疆文化認同。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只有通過推進民族文化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整體,才能最終在各民族的思想觀念中形成統(tǒng)一的、“不同文化主體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及一套不同文化能夠和諧共處的守則”[6],即“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從而增強邊疆文化認同。換言之,要在我國形成各民族共同認可的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增強邊疆文化認同,就必須以推進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手段或途徑。
要加強邊疆地區(qū)民族團結,就要鏟除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因素。當前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因素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各民族間文化差異大,必須促進各民族形成統(tǒng)一的、共同認可的文化,這必然要求我國通過推進民族文化融合來加強邊疆民族團結。同時,我國具有民族文化融合的理論和現(xiàn)實基礎,為推進邊疆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一)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因素歸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間文化差異大
近年來,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因素仍然較為嚴重,需要引起重視。這些因素主要表現(xiàn)為民族分裂、民族沖突和民族糾紛。究其原因,可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內因是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根本原因。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邊疆地區(qū)經濟文化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加上我國長期采取的是二元分治的民族政策,加劇了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與異民族間的差異。邊疆各少數民族在思維方式、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各有特色,與異民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異。一方面,由于現(xiàn)階段邊疆民族地區(qū)的人口流動幅度越來越大,不同民族的個人或群體由于文化觀念的差異產生沖突和糾紛的事件越來越多,甚至誘發(fā)民族分裂等重大事件。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實行少數民族優(yōu)惠政策和較嚴的“民族身份”制度,少數民族身份與優(yōu)惠政策、民族利益直接掛鉤,各民族之間觀念差異明顯,狹隘民族主義意識不斷加強,這也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民族分裂和沖突。
其次,外因對邊疆民族團結的阻礙不容忽視。在國際化背景下,西方國家和敵對勢力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在邊疆蓄意破壞民族關系,利用宗教問題和宗教活動制造恐怖事件,企圖將邊疆地區(qū)從我國分裂出去,對我國邊疆民族團結造成了巨大的阻礙。這些分裂勢力通常打著“人權”、“民主”、“民族自決”等口號,助長了狹隘民族主義,以宗教文化作為滲透的工具,蓄意進行恐怖主義襲擊和民族分裂活動。這種方式實質上是西方國家與我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斗爭。從根本上講,它們正是利用我國邊疆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大、各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夠強、缺乏共有精神家園的特點,從意識形態(tài)入手破壞我國民族團結。
由此可見,阻礙邊疆民族團結的主要因素,即民族分裂和民族沖突等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是邊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大,各民族的共同體意識較差,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就要求推進形成各民族共同認可的中華民族文化,增強邊疆文化認同。因此,我國必然要通過推進民族文化融合來加強邊疆民族團結。
(二)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基礎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通過推進民族文化融合來加強民族團結有其理論和現(xiàn)實基礎,說明了邊疆地區(qū)具有通過推進民族文化融合來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的可能性。
首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有其理論基礎。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可成為其理論基礎。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也就是邊疆各民族文化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邊疆各民族在不斷交流與融合,逐步形成共同認可的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須堅持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7]的理念,在欣賞自己文化的同時,必須與他民族文化主體交流與合作,吸收他文化的優(yōu)點,從而與異文化群體和諧與共;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認為,民族有其形成、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承認各民族間文化的差別。另一方面,應該縮小這種實際差別,“不應該人為地強化和固化這些特性和差異,而是應該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盵8],應該促進民族文化融合,促進形成共同認可的、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文化,增強文化認同,進而加強邊疆民族團結。
其次,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有其現(xiàn)實基礎。新中國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在相對落后的邊疆地區(qū)實行較嚴的“民族身份”制度和民族優(yōu)惠政策,大力扶持其經濟發(fā)展。在市場經濟推動下,邊疆地區(qū)人口流動大幅度增加,各民族間經濟交流越來越多,邊疆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不同民族間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同時,近年來我黨在邊疆地區(qū)的政權穩(wěn)定,政治環(huán)境相對和諧,沒有出現(xiàn)大的民族分裂和民族沖突現(xiàn)象。邊疆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不斷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政權得以強化。由此可見,邊疆各民族之間在經濟和政治層面的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為推進民族文化融合,進而加強邊疆民族團結提供了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
邊疆各民族間文化差距縮小,并最終融為“一體”文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邊疆民族必須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有重點、分層次、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從而加強邊疆民族團結。
(一)穩(wěn)妥推進民族文化融合的基本原則
現(xiàn)階段在我國邊疆地區(qū)穩(wěn)妥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必須以黨和政府為主導,首先在邊疆民族團結示范區(qū)試行,并將民族文化融合納入民族工作的重點。
1.必須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穩(wěn)妥推進。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是關系多方利益和邊疆鞏固的大事,其力度一定要在邊疆社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必須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進行。黨和政府必須統(tǒng)籌各方面的利益,積極穩(wěn)妥地部署工作,為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提供正確的指導。國家層面要在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對我國部分民族政策和制度進行改善和調整。同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邊疆各級政府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穩(wěn)妥推進民族文化融合。
2.應首先在邊疆民族團結示范區(qū)推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循序漸進。要推進民族文化融合就必然要對我國民族政策和制度進行改善和調整,以促進邊疆各民族文化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這個過程涉及的利益面廣,需要有縝密的頂層設計進行指導。我國在新階段推進民族文化融合的相關民族政策和制度還有待探索。邊疆民族團結示范區(qū)在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為探索相關的民族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首先在邊疆民族團結示范區(qū)試行,可總結經驗和規(guī)律,保證順利推進民族文化融合。
3.現(xiàn)階段應將推進民族文化融合納入民族工作的重點之中。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是加強邊疆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現(xiàn)階段應將推進文化層面的民族融合納入民族工作的重點之中。邊疆各民族間在經濟和政治層面的融合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為推進文化層面的融合打下了基礎。我國長期將經濟層面的融合作為重點,但經濟層面的融合并不能從根本上加強作為文化映射的民族團結。因此,現(xiàn)階段必須將文化層面和經濟層面的融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當這兩個層面的融合成熟以后,政治層面就自然而然地完全融合。
(二)推進邊疆地區(qū)民族文化融合的具體措施
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推進邊疆民族文化融合,政府必須改善和調整相關政策和制度,各級相關部門和組織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障順利推進民族文化融合。
1.政府鼓勵不同民族之間通婚。異民族間通婚是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無論是古代和親,還是現(xiàn)代不同民族間自由通婚,在促進民族文化融合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邊疆不同民族間自由通婚的情況較少,其促進民族文化融合的效果不很明顯。究其原因,一是邊疆各地區(qū)相對閉塞,各民族間交往較少,文化差異較大,缺乏自由通婚的文化基礎和平臺。二是政府沒有制定鼓勵不同民族間通婚的優(yōu)惠政策,缺乏動因。因此,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邊疆各民族間通婚。
2.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實踐活動,加強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邊疆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引導不同民族間進行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建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的載體和平臺。邊疆可以舉辦以民族文化融合為主題的民間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比賽,挖掘民間文學,并與異民族共享;民族學??梢耘e辦以“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為主題的文學、文藝比賽和文藝表演活動;邊疆政府應組織“民族文化融合月”活動,利用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體育活動促進交流;邊疆可以將其傳統(tǒng)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業(yè)優(yōu)勢,吸引異民族。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爭取人心,加強民族團結。
3.依法限制宗教活動,防止利用宗教文化活動阻礙民族文化融合。邊疆宗教文化活動本質上與民族團結并不沖突。但是,外部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問題,支持部分民族分裂分子在邊疆制造事端,甚至進行恐怖主義襲擊,對我國民族文化融合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必須依法限制宗教文化活動,在宗教場所進行民族文化融合教育,例如,邊疆地區(qū)可以在宗教寺廟內建立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機制,保證宗教文化在源頭上的純潔性。只要邊疆內部宗教文化保持高度的純潔性,外部敵對勢力就不會有機會阻礙民族文化融合。
4.注重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邊疆樹立正確的祖國觀和民族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握邊疆發(fā)展方向,是推進邊疆民族文化融合的堅強保證。這就要求政府注重對邊疆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國家層面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指導地位,要以國家核心價值和邊疆地方特色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為主體內容,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建設現(xiàn)代中華民族文化。挖掘邊疆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同時應限制和改造其中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用馬克思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充實其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
5.適當在某些方面縮小各民族間的政策和制度差別,增強各民族的國家共同體意識。隨著國內外的變化,我國民族政策和制度的一些負面效應逐漸顯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區(qū)別對待”邊疆民族的方式使其狹隘民族意識得到強化,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族間的心理壁壘和隔閡,不利于民族文化融合。因此,應適當調整當前的民族政策和制度,逐步縮小各民族間的差別。政府應重點扶持邊疆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等,強化相關優(yōu)惠政策,而應縮小某些非重點方面的政策差別,例如,調整高考加分、就業(yè)升職的政策等。但是,邊疆相對發(fā)展落后,不宜過分強調縮小差別。否則,可能會因社會機會不合理而弱化邊疆民族的國家認同感。
[1] 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N].人民日報,2014-09-30.
[2] 孫進己.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幾個問題[G]//中國民族關系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18.
[3] 陸鵬.民族融合:當前促進還是將來實現(xiàn)——民族理論前沿研究系列論文之四[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129(4):1-10.
[4] 呂振羽.關于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問題[J].歷史研究,1959(4):37-44.
[5] 邵曉霞.文化視角下的民族團結教育實現(xiàn)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2(2):15-18.
[6] 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88.
[7] 費孝通.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回顧和體會[J].中國社會科學,2000(1):37-51.
[8] 肖憲.從民族團結走向民族融合——對云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幾點思考[J].思想戰(zhàn)線,2012,38(4):42-47.
責任編輯:譚大友
2015-01-03
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重點項目資助“馬克思現(xiàn)代性哲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CSZ14003)。
余小琴,女,湖北建始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C95
A
1004-941(2015)03-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