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陳華++張偉等
摘 要 目的:評價三妙散外用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90例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用三妙散外用治療,對照組用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膠(綠藥膏)外用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療效和復發(fā)率。結果:治療組治愈30例,顯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治愈2例,顯效28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6.7%,兩組有效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三妙散外用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療效顯著。
關鍵詞 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 三妙散 外用 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3.6/R364.1+6/R2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0-0024-03
中醫(yī)學將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合并感染的患者辨證為濕熱下注證。根據(jù)中醫(yī)外治名篇“理瀹駢文”的論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在缺少有效外用藥物的基層醫(yī)療單位,筆者試用清利濕熱的三妙散研末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取得了良好療效?,F(xiàn)將臨床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本中心及分中心門診的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患者90例,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治療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30~70歲,平均61.7歲,病程14 d~37年,中位病程12個月,創(chuàng)面大小0.4 cm×4 cm~20 cm×30 cm,采用三妙散外用。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30~70歲,平均61.3歲,病程3 d~15年,中位病程1個月;創(chuàng)面大小1 cm×1 cm~20 cm×25 cm,用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膠(綠藥膏) 15 g外用。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和主要觀察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停用其他療法,均簽定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都做了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
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上海市衛(wèi)生局頒發(fā)的“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第二版[1]有關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臁瘡)的診斷標準:①患者多有長期站立工作或負重史;②患肢多有下肢靜脈曲張,潰瘍好發(fā)于小腿下1/3處,內側多于外側;③局部初起常先癢后痛,色紅,糜爛,迅速轉為潰瘍。潰瘍大小不等,多表淺,瘡面肉色灰白、淡紅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黃色膿苔,瘡面凹陷,邊緣形如缸口,膿水清稀,呈灰黑或帶綠色,帶腥味;④潰瘍周圍可伴有濕瘡、靜脈曲張、色素沉著;⑤瘡口難愈,愈后易潰,反復發(fā)作。剔除標準:①合并出血不止;②伴有嚴重大隱靜脈曲張;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④潰瘍經(jīng)久不愈,瘡口菜花樣凹凸不平,肉芽灰暗,臭穢不堪;⑤病情持續(xù)加重、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⑥合并精神疾病。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三妙散外用,用黃柏、蒼術、川牛膝各等分,研成極細末,過120目篩,常規(guī)高溫高壓消毒。換藥時,將潰瘍面周圍皮膚以75%乙醇消毒,生理鹽水輕拭,去除潰瘍面分泌物,再將三妙散均勻撒在潰瘍上,覆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30 d為1個療程。對照組用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膠(綠藥膏,上海新亞藥業(yè)閔行有限公司)15 g外用,換藥方法和療程同上。兩組患者均囑穿彈力襪,并均在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采用門診及書信隨訪6個月。
療效判定
參照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第2版)中的療效判斷標準:治愈為瘡面完全愈合,有效為瘡面縮小30%~70%,無效為縮小低于30%。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病程和創(chuàng)面大小為偏態(tài)分布,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P25~P75)表示,兩組療效比較用成組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樣本間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各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治療組痊愈30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痊愈加有效)為93.3%(42/45),對照組則分別為2例、28例、15例和66.7%(30/4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的創(chuàng)面為 4.0~18.0 cm2 (平均9.0 cm2),對照組為4.0~37.5 cm2(平均9.0 cm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15和30 d后的創(chuàng)面分別為1.0~10.5 cm2 (平均2.3 cm2)和0.0~0.8 cm2,對照組分別為 2.3~29.0 cm2 (平均6.3 cm2)和1.0~21.5 cm2 (平均4.0 cm2),兩組與治療前相比面積均有縮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6個月后復發(fā)4例,對照組10例,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
討論
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是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潰瘍常年不愈或愈后復發(fā),成為頑固疾病[2],疾病嚴重和難治,中醫(yī)稱臁瘡、老爛腿。下肢靜脈曲張早期無癥狀,患者多在行走、久立后產(chǎn)生下肢酸痛,后期因靜脈瘀血而出現(xiàn)皮膚營養(yǎng)不良,色素沉著,在足靴區(qū)形成經(jīng)久不愈的頑固性潰瘍,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也造成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3]。中醫(yī)理論認為,本病長期靜脈郁血,郁久蘊熱,熱灼絡脈,挾以濕邪入侵或濕性下注,血(瘀)熱與濕毒互結,浸潤為患,致皮損筋腐肉爛形成潰瘍[4]。趙誠等[5]報道以因邪致瘀、祛邪為先為原則,中醫(yī)辨病、辯證結合治療小腿靜脈潰瘍,提出了小腿潰瘍?yōu)樾八?,分為血管損傷和靜脈血栓形成的絡熱之邪;靜脈回流障礙為濕滯之邪;皮下組織的病變?yōu)轱L濕之邪;外傷或輕度感染為濕毒之邪。
中醫(yī)學認為潰瘍的病機在于本虛標實,其治療當標本兼顧,清熱祛風燥濕,疏通脈絡,活血祛瘀,祛腐生肌,祛邪以治標,扶正以治本。中藥外用治療下肢靜脈性潰瘍的經(jīng)驗也多是從虛、瘀、濕、熱著手[6]。
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治療首先要解決靜脈曲張,但由于病久、潰久,繼發(fā)感染,瘡面膿腐滲液較多,不適宜手術治療,然而內服藥效果有限,療程長,所以筆者將治療的重點放在外治法上,局部用藥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故局部用藥成為主要的治療方法[7-10]。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理論,三妙散乃是針對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病因病機,治下焦?jié)駸崦健R虼?,采用三妙散外治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其中黃柏性寒以清熱,味苦以燥濕,善祛下焦之濕熱,功效有燥濕斂肌、瀉火解毒,外科多用于濕疹、濕瘡及瘡癰腫毒;蒼術辛香而苦,為燥濕健脾要藥,既祛已成之濕,又杜濕生之源,合黃柏用于濕熱瘡疹;川牛膝性平味辛苦,活血祛瘀而性善下行,功效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阻滯的筋脈不通,三藥合用有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的作用。上述藥材對滲出性潰瘍有較好的燥濕收斂作用,可改善局部微血管通透性,消炎消腫,同時還有祛腐生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具有見效快、費用低、使用方便的特點。本病在外治同時應積極行病因治療,抬高患肢,改善肢體循環(huán),鞏固療效,預防復發(fā)。
參考文獻
上海市衛(wèi)生局. 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M]. 2版. 上海: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 1998: 180-181.
陳運, 周勇, 繆雪華, 等. 下肢慢性潰瘍中醫(yī)外治進展[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2, 14(4): 40-43.
吳建軍, 王烈. 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治療進展[J]. 中國臨床醫(yī)生, 2013, 41(2): 17-19.
閆少慶. 奚九一教授治療下肢靜脈郁血性潰瘍經(jīng)驗[J].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06, 20(6): 593.
趙誠, 曹燁民. 奚九一治療下肢靜脈性潰瘍98例臨床觀察[J].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2, 4(4): 85-86.
樓映, 蕢綱, 唐漢鈞. 唐漢鈞運用中藥治療下肢慢性潰瘍經(jīng)驗簡介[J].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07, 34(2): 138-139.
李敏. 潰瘍油外治慢性下肢潰瘍70例臨床觀察[D]. 北京: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0.
鄒連琦, 時俊華, 劉桂東. 活血生新膏促進難愈性皮膚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觀察[J].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1, 32(5): 34-35.
陳彩霞, 王鳳軒. 紫草生肌膏治療慢性皮膚潰瘍40例[J]. 中醫(yī)外治雜志, 2010, 20(6): 47.
苑相愛, 劉洪濤. 自制祛腐生肌散在慢性皮膚潰瘍治療中的應用[J]. 山東醫(yī)藥, 2010, 50(30): 82-83.
(收稿日期: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