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瓊
摘 要:初中生所處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時期使得他們對故事有著相當?shù)钠茫鴼v史故事一直以來就是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歷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傳達正確的歷史觀念和警示后人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然而,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在歷史故事的選取和講述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值得商榷。因此,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歷史故事是值得歷史教師用心探討的問題。
關(guān)鍵詞: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教學 運用
說及“故事”,在詞典中的解釋為“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即虛擬敘述或者述說,即所謂的“虛應故事”。但究其本義,“故事”原意為“過去的事情”,與歷史(英文the past)正好同義,這從今日漢語中仍大量使用的“故舊”、“故人”、“故鄉(xiāng)”乃至“故紙堆”的構(gòu)詞法中即可窺其消息,史學與文學間虛與實的界限其實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涇渭分明。英文(或法、德等西文)中“history”一詞均含故事的意義,日常語言中西人往往樂于將之拆字為his story,歷史與故事的契合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認為,故事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也存在故事性。大多數(shù)初中生喜歡聽故事勝于聽大道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也是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被大量使用的原因。初中歷史課程在某種程度上無非是事實的陳述,在表現(xiàn)形式上流于背景、時間、地點、事件的堆積,難免會給學生枯燥無味的印象。本來既定事實就難以講出新意來,若是照本宣科,就更加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此時,歷史故事的優(yōu)越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而且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從他聽到的故事中得到啟發(fā),這樣遠遠好于死記硬背教材上的歷史教訓。積極主動的啟發(fā)往往比被動的吸收印象更深刻,歷史故事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歷史課堂引入歷史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歷史故事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對于很多初中生來說,“歷史”似乎與生俱來就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學生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會憑空生出許多幻想。加之近年來穿越劇大行其道,各類不嚴謹?shù)墓叛b劇和時代劇充斥熒屏,偏偏電視劇又是青少年樂于和易于接受的傳播形式,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些布景、臺詞、故事情節(jié),因此他們對歷史的認識是非常片面甚至是錯誤的。
課堂上一個小小的歷史故事,可以從細處更真實地反映時代的背景和風貌。雖然影視作品影像俱全,在直觀性和感染力方面優(yōu)越性很大,但在真實性和立意方面卻無法與教師精心選擇的歷史故事相提并論。歷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會有價值導向,在傳達正確的價值觀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效果。我們常說以史為鑒,歷史故事給人的啟發(fā)非常直觀。歷史事件本身沒有態(tài)度,但是歷史故事能夠把事件渲染成喜劇或悲劇,更加感性,更有人情味兒,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
例如,初中生乃至大多數(shù)學生都對罷工、罷課、游行這些歷史事件感到熱血沸騰,但并不能真正體會內(nèi)憂外困中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而通過一個罷工工人的故事則可以輕而易舉地讓學生得以管中窺豹,設身處地地從一個工人的視角看待這段歷史,而不是把自己抽離出來,站在一個不合適的高度去幻想和評說。
2.歷史故事有助于初中生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和識記
人們對歷史故事的喜愛從《三國演義》備受追捧和經(jīng)久不衰中便可見一斑,大眾傳播節(jié)目《百家講壇》的熱播、《明朝那些事兒》在中學生中的風靡,都彰顯著歷史故事獨特的魅力。然而一提起那些歷史事件的時間、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和影響,學生往往會抓耳撓腮思忖半天,回答既不連貫也不詳盡,除了受開卷考試形式的影響在背誦方面大打折扣之外,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不能正確認識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guān)系,沒有形成歷史發(fā)展的時間軸,對歷史發(fā)展脈絡的認識不夠清晰。以至于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回想起某一個知識點,首先想到的不是背景和原因這些邏輯性或者說理性的東西,而是感性地想到學習這個知識點時的情形,這個知識點在教材的哪個地方,配有什么插圖和小字等這些外在印象。
針對初中生邏輯思維方面不成熟這個特點,給初中生講述歷史故事可以給他們十分直觀的感性認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初中生大多還處在十分任性的青春期,強制他們?nèi)褙炞⒉淮笕菀鬃龅?,通過歷史故事保持他們在某一方面的注意力就是學習能力的保證。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就像歷史進程的向前推進,學生可以從中得出規(guī)律,對歷史的學習和感悟就慢慢明朗起來,從而真正地去認識歷史,判斷歷史。
二、歷史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
1.要抓住講故事的時機
在一節(jié)課的不同時段講述歷史故事有不同的效果。首先明確故事只是點綴,絕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要內(nèi)容,以故事為主在一個大故事中穿插歷史的知識點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一節(jié)課的開頭講一個故事來引入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可以較好地緩解新的教學內(nèi)容帶來的沖擊,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與上一節(jié)課的銜接和轉(zhuǎn)折不至于很生硬。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年代距當下久遠,學生對古代社會的認識十分有限,通過古詩來導入是再好不過的選擇,畫面感強,立意深遠且富有情趣。
在課堂中間穿插一個歷史故事則比較適用于對歷史人物的講解。歷史中有個性的人物非常之多,但在單純的對歷史事件的陳述中對人物的描述往往會過于潦草,一筆帶過。用一兩個小故事對這個人物加以刻畫,寥寥數(shù)語就會讓人物鮮活起來,也會使這段歷史人情味兒十足。
到了課堂結(jié)束時引用歷史故事,可以使一節(jié)課的最后幾分鐘變得更加精彩,用一個故事來總結(jié)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效果也會比生硬的分條總結(jié)好得多。更加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心理暗示,往往到了快要下課的時候,無論哪門課程,學生都會有種不耐煩的情緒,若是最后一節(jié)課,更是一片騷動,聽課的精神去了大半,這個時候若是硬要說些教條似的一二三點,學生很難記住,更別提有所回味和受到啟發(fā)。但是以一個故事來度過一節(jié)課的最后幾分鐘,能很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故事的百轉(zhuǎn)千回輔以課堂內(nèi)容,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相關(guān)歷史情境中并回味無窮。
2.要處理好故事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
故事必定會有虛構(gòu)的成分,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把握程度、拿捏分寸。在課堂上講的故事,真實性必須保證,齊太史前仆后繼的故事是史官高風亮節(jié)的典型,也為我們教授和學習歷史的態(tài)度樹立了榜樣。
例如,明代的倭寇是日本人對中國的殘暴侵略這種說法就有失考證,倭寇之患前期的確是由日本的浪人、海盜和末路武士引起的,但在中后期,真正的倭寇卻大多是中國人自己,這些人被明朝政府稱為假倭。正史記載抗倭名將俞大猷感嘆說假倭居然占到了自己所殺倭寇的八成到九成,實在是中國人搶殺中國人,板上釘釘?shù)娜嗣駜?nèi)部矛盾。還有一些倭寇,實則是荷蘭和葡萄牙的海盜。
除了內(nèi)容的真實性之外,語言的組織也要恰如其分,不可將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語句放到故事中影響學生的判斷,更不能為求新鮮故意拿些網(wǎng)絡用語“戲說歷史”,嘩眾取寵。在故事節(jié)奏上也要注意詳略得當,緊扣教材內(nèi)容。
三、結(jié)語
將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課堂是很好的輔助教學方法,也是被大眾認可和被廣泛付諸實踐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既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又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使學生有了更強的參與性,同時也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