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梅
摘要:小學生學好語文首先要有入目、入耳、入心、入腦的閱讀。只有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學生才能習得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入目;入耳;入心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4)08-0028-02
人們常問: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學生和文本進行深層對話,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探尋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那么,怎樣才能實現(xiàn)深層次閱讀,使語文課堂更有實效性呢?最關鍵的是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潛下心來“讀”,讀出個中味道,讀出自己的問題和思考。
一、入目
學習語文講究字字入目。學生只有把所學的課文讀通、讀順了才能談理解??墒牵诤枚嗾Z文課上,讀往往是來去匆匆。初讀課文本應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在許多公開課上,老師因擔心教學時間不夠,往往精簡了初讀課文環(huán)節(jié),這樣語文教學的效果能不受影響嗎?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彼?,在教學每篇課文伊始都應讓學生把課文讀三遍:第一遍讀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字音準確,沒有破句;第二遍讀要求能敘述課文的梗概;第三遍讀要提出自己的疑惑。通過三遍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的朗讀,夯實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的基礎,才能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建起“瓊樓玉宇”。
二、入耳
一般“自讀課文”是一堂語文課的序曲,接下來是學生輪流讀課文、大家評議的檢查性閱讀。可有些時候,為了省出時間讓老師多講點兒,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常常被“踢出局”。殊不知,這樣的教學錯失了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與發(fā)現(xiàn)問題的大好時機。因此,我的每節(jié)語文課,寧可少講一點,也決不放棄這個絕佳的機會。每教一篇新課文時,都會有這樣的場面:一個學生在讀課文的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用筆點著課本上的文字,嘴里輕聲地跟著念。讀的同學一不留神讀錯了,聽的同學會不約而同地在課本上面勾畫出來。同學們的動作是那樣的一致,仿佛有人在無聲地指揮似的。課文讀完了,大家還要把剛才聽出來的問題進行交流。對于大家爭論不休,拿捏不準的詞語、句子還要再讀一讀,直到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明白大意、讀出感覺為止。
三、入心
宋代學者朱熹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所以,只有讓學生口與耳會,眼與心謀,讀懂文字表面的含義,讀出文字背后的意蘊,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作者交流、碰撞。這個過程可稱為理解性朗讀或品讀,但我更愿意稱之為咀嚼性閱讀。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抓詞品句,反復地咀嚼語言文字的味道,直嚼得齒頰留香,欣然自得。比如,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時,我在引導學生分析老人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的動作、神情的過程中,設計了“四部曲”,即每分析完一部分,就回讀一遍“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边@個總結上文、引起下文的句子。在一次次推波助瀾的對話中、朗讀中,學生感悟到在老人的眼里,海鷗就是他最親最愛的孩子,就是他最牽腸掛肚的兒女,就是他最值得驕傲、最值得炫耀的寶貝兒。此時帶著這樣的理解反復吟誦這句話,學生的情感已飽滿得像錦官城早晨的春花了。這種飽含深情的讀,全神貫注的讀,多元感悟的讀,個性飛揚的讀,融會貫通的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只有真正咂摸出每一個字的味道,每一句話的意思和作用,學生才能對整篇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嘗試運用這些好方法。這種潛移默化的習得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語文教學的最大魅力。
有些時候,學生光從文本上是很難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相機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將這些放置到作者的思想坐標上、接軌到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進行對話,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視域融合”,為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推波助瀾。比如《懷念母親》的第二自然段,從文章表面上學生很難體悟出作者當時的情感。于是,我把季羨林先生的散文《一條老狗》中作者離開母親的緣由及他遠離母親的心情在教學時補充進來。學生一下就理解了作者為什么比常人更思念母親的原因。從而,讀出了作者當時悔恨、遺憾、痛苦的心情,仿佛是被大毒蛇撕咬了一樣。這樣課內、外結合的閱讀,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拉近了作者與學生間的情感距離。
四、入腦
清代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嬲哌M文本的時候,學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更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在教學《凡卡》一文時,學生在討論“假如爺爺收到凡卡的信,會來接他嗎?有的認為凡卡是爺爺唯一的親人,一定會來接他的;有的認為爺爺不會來,但講不出原因。這時讓學生再讀課文,就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爺爺生活的貧苦。再結合課文中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又有學生讀出了爺爺送凡卡來鞋匠家做學徒實屬無奈之舉,因此,即使爺爺收到了信也沒有能力把凡卡接回去。在不斷地爭議中、深入地探究中,學生更清晰地看到了爺爺對凡卡深沉的愛——他把凡卡送到城里是想讓凡卡有條活路。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凡卡命運的悲慘和當時社會的黑暗。這樣的閱讀飽含著學生智慧的火花、個性的思考,是學生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
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中說:“語感必然以學生為主體,因為語感不是‘東西,也不是知識觀念、教條,因而不能給予,不能灌輸,不能命令,不能強加,不能‘粘貼。好比冷暖的感覺,你不能命令誰感覺到冷暖,而必須承認從而尊重人作為感覺主體的地位?!彼?,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文能力的習得,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依賴多讀、熟讀、精讀,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把別人的言語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因此,學好語文必須以“讀”為主,讀出節(jié)奏、讀出旨趣、讀出韻味、讀出自我、讀出神采飛揚。
參考文獻:
[1]周一貫.綜合實踐:跳出語文學語文[J]小學青年教師,2003,(8).
[2]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王開貴】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