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紅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青年男排乃我國男排的后備力量,其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男排運動的發(fā)展前景[1]。2012年2月,八一、上海、北京、福建、河南等17支青年男排隊伍,參加了全國“青少年組”男排集訓。這些青年男排基本攬括了我國男排的后備隊伍,也就是這些隊伍構成了我國男排的后備力量。本文主要對參加集訓的248名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進行測試與分析,為我國青年男排訓練提供參考。
參加2012年全國“青少年組”男排集訓的江蘇、八一、河南、北京、浙江、上海等17支青年男排,共248名運動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2.2 數理統(tǒng)計法
對每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及其助跑摸高、30 m跑、“半”米字移動三項專項身體素質進行測試,并將數據進行統(tǒng)計整理,錄入計算機并應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檢驗。
參加2012年全運會“青少年組”男排集訓的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18歲。其中,最大為19歲,最小為16歲。接受專業(yè)訓練年限最長的為3年9個月,而最短的僅為3個月(見表1)。根據人體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本研究中的運動員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其中身體各部分的肌肉和器官尚未完全成熟,體重、身高、肌肉重量、神經敏感性、器官機能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2]。據相關資料顯示,排球運動員成才需要8~10年的訓練時間,本次調查對象平均訓練年限僅為1年10個月,還有較大發(fā)展空間,教練員要充分利用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敏感期,采取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與手段,來提高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與技戰(zhàn)術水平。
表1 我國青年男排年齡、訓練年限一覽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青年男排平均身高191.86 cm。超過200 cm的運動員有34位,205 cm以上的有8位,其中,來自上海隊的副攻身高達到209.5 cm,是青年男排中身高最高的運動員。八一隊平均身高最高,達到196 cm。我國男排的平均身高是198.17 cm,兩組數據相比,在身高和體重上存在著較顯著性差異(P<0.05)。但結合青少年身體發(fā)展的狀態(tài)來看,我國青年男排的發(fā)展空間還很大。
我國青年男排平均體重達到78.46±3.94 kg,手足間距和指尖距最大值分別為:252.96 cm、220 cm,基本順應了我國男排身體形態(tài)發(fā)展的要求。
表2 青年男子排球運動員與國家男子排球運動員身高、體重指數比較
本次集訓中,為衡量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把助跑摸高、半“米”字移動、30 m跑這3項作為主要測試指標(表3)。
助跑摸高可以充分反映一名運動員彈跳力的強弱,其強弱也直接決定了該運動員的攔網高度和扣球高度[1]。彈跳力的強弱對比賽結果有很大的影響,也是排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測試的主要內容[3]。2012年我國青年男排助跑摸高平均成績?yōu)?33.52±4.89 cm,八一隊的平均助跑摸高成績最高,達到340.69 cm。來自上海隊和廣東隊的2名隊員助跑摸高成績?yōu)?57 cm,并列第一。而據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青年男排的平均助跑摸高成績?yōu)?42.00±10.7 cm,相比呈明顯下降。
半“米”字移動是衡量排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本次測試中,我國青年男排運動員的平均成績?yōu)?6.05 s,其中排名前五名的隊是:福建隊、廣東隊、北京隊、浙江隊、河北隊,成績分別為15.41 s、15.66 s、15.74 s、15.75 s、15.78 s。最快的是來自江蘇隊的隊員,成績?yōu)?4秒22。其他各隊均無明顯差異。
快速移動在比賽中對運動員的身體靈活性有非常高的要求,30 m跑測試可以充分體現出運動員快速移動的能力。本次測試中,青年男排的平均成績?yōu)?.04 s,其中廣東隊、北京隊、浙江隊、河南隊平均成績最快,分別為 3.93 s、3.95 s、3.95 s、3.96 s。其中,速度最快的是來自福建隊的自由人,成績?yōu)?.49 s。
表3 我國青年男子排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成績表
不同位置的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有不同的特征。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優(yōu)秀男排運動員中,主攻平均身高在195~198 cm,副攻在200~208 cm,二傳在193~196 cm,接應二傳在 198 ~205 cm[4],而我國青年男排這幾個位置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90.83 cm、198.85 cm、189.32 cm、191.63 cm。由于青年男排運動員的身體還處于發(fā)育期,所以進步空間還很大(表4)。
表4 我國青年男排專位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征分析
1)我國青年男排身體正處于發(fā)育的敏感期,且接受專業(yè)訓練的年限較短,各方面發(fā)展還不夠成熟與穩(wěn)定,身體形態(tài)和專項身體素質也還有很大發(fā)展空間。教練員要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段,采取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努力提高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與技戰(zhàn)術水平。
2)我國青年男排的身體形態(tài)與國家男排的身體形態(tài)還存在較顯著性差異,但青年男排還處于身體發(fā)育階段,進步空間還很大。
3)與2009年參加集訓的青年男排相比,2012年我國青年男排的身體素質整體處于下降趨勢。各隊教練員應及時加強對青年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的訓練,將其貫穿在整個訓練與比賽中。
[1]曾亮.我國男排后備隊伍專項身體素質的分析與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9,28(1):25-26.
[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60.
[3]陳少堅.國家男排后備力量現狀與發(fā)展對策探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6,32(3):59-61.
[4]蓋洋.對中國青年男子排球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和專項身體素質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