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朝建
有效的閱讀教學其實是師生和文本的對話過程,教師要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而實現對文本全面、準確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文本的關鍵之處為學生設置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促進學生的閱讀和思考。
在文眼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文眼是能夠揭示文章主旨的詞句,通常還能夠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比如,教學蘇教版《背影》一文,文章的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就是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在此設置如下問題:①“文章開頭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②“文中是怎樣描寫父親背影的?”③“為什么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就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探究父親的背影,進一步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體現文本思路的關鍵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結構。“文章思有路”,教師若能找準能夠體現文本思路的關節(jié)點,并精心設計出問題,就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結構,為進一步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做好鋪墊。比如,教學《最后一課》,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本之后,找出體現小弗朗士心理情感發(fā)生變化的相關句子,接著從中篩選出體現小弗朗士心理情感發(fā)生變化的關鍵詞:“怕”“詫異”“難過”“懊悔”,然后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能否根據全文的故事情節(jié),運用以上詞語,把小弗朗士的心理情感變化歸納出來?”學生經過思考和歸納,就能把握小弗朗士由厭學到認真學習、由討厭法語的分詞到熱愛自己的民族語言的情感變化過程。全文的結構思路在學生的頭腦中也就清晰了。
在文本的不確定點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參與文本的構建。文本的不確定點,主要是指文本中作者可以留下的有關人物或事件的空白點,或者是懸念,這些文本的意義具有不確定性。詩歌的這種特性最明顯,散文閱讀教學中也常常會碰到此種情況。這就為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進行個性化閱讀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空白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積極參與到文本的構建中去。比如魯迅《故鄉(xiāng)》的文末提到:“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痹谶@里,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宏兒和水生的未來會怎么樣,作者沒有明說。你覺得他們將來會過得怎么樣?”學生不但會興趣大增,而且能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去豐滿文本中的“空白點”,積極參與到文本的重構當中。不管是提出“宏兒和水生會重復我和閏土的生活經歷”的可能性,還是提出“宏兒和水生會過上美好的生活”的可能性,都是獲得了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和領悟,都能實現個性化閱讀的目的。
首先,要掌握好問題的難度。當代語文名家張富提出了“語文跳摘教學法”,認為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像樹上的果實,需要學生跳一跳,才能摘下來。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設置的問題,應該是學生經過閱讀思考等主觀努力之后才能回答,而且也能回答的。簡言之,就是問題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難易要適中,才能對學生產生啟發(fā)的作用。特級教師寧鴻彬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用一個詞評價皇帝。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用一個詞將“ 的皇帝”補充完整。這是一個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難易程度掌握得相當適度的問題,一提出來就得到了全體學生的積極響應,而且,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基本都能正確地作出解答。如果問:“這篇寓言有什么深刻寓意?”學生可能在深入思考之后也難以作出滿意的回答;或者問:“皇帝的新裝指的是什么?”學生無需動腦就能輕易答出來。太難的問題,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太簡單的問題則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這兩者都屬于無效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
其次,要設置好問題的梯度。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理解文本,因此,就要設置知識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探究性問題和創(chuàng)新性問題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循循善誘,使學生受到啟發(fā),經過閱讀和思考,真正理解課文。比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提問可以從“《孔乙己》的作者是誰?我們學過他的作品還有哪些?你對他還有哪些了解?”這種知識性的問題開始,但最終還要向學生提出具有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特級教師于漪的課堂提問是這樣設置的:“魯迅先生在他寫的小說人物中最喜歡孔乙己,為什么呢?他是怎樣以成功之筆來塑造這個藝術形象的呢?當我們讀悲劇時,眼淚一般總是會情不自禁的奪眶而出。可是我們讀《孔乙己》,眼淚卻流不出來,這又是為什么呢?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么,《孔乙己》小說所寫的悲劇究竟是哪一種悲劇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好地促進了學生“急盼”“渴求”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促使學生努力探索,獲得思維的發(fā)展。
再次,要控制好提問的密度。我們反對“滿堂灌”,同樣,“滿堂問”也不可取。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提問要少而精,要能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出適量的有效問題,供學生思考。如果提問太頻繁,勢必造成學生無暇閱讀和思考,只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如果問題太多,跳躍性又大,一堂課下來,學生可能一個問題都解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