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封建倫理文化統(tǒng)治下,男權文化始終制約著女性的個性發(fā)展和生命價值,女性群體很難超越男性的桎梏成為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群體,從而演繹了一幕幕的女性群體悲劇。
關鍵詞: 《白鹿原》 女性 反抗 群體悲劇
偉大的作品無一例外都追求悲劇精神。“之所以如此推崇悲劇精神,是因為藝術的生命實質在于美,但是作為審美者的人類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其審美愿望的永恒性,包括美本身的脆弱性,已經注定結成了永遠無法拆解的矛盾?!北瘎【褡屆赖乃囆g擁有撼人心魂的恒久生命魔符;悲劇精神,造就了美的藝術戟刺靈臺的崇高凈化力。陳忠實《白鹿原》中女性群體悲劇命運就是文學藝術悲劇精神的體現(xiàn)。這群女性在小說中已經不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而存在,而是被當作無生命的物質,從肉體到精神走向全面的物化。本文試圖以解剖《白鹿原》中三類女性群體的悲劇命運作為切入點,對作品的女性悲劇作一探討。
一、命運的沉默者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描繪了男女的命運:“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載弄之瓦?!贝蟾乓馑际悄凶由鷣硪o他穿上作為禮服的裙子,讓他在床上玩弄玉制禮器;女子生來就給她圍上抱被,讓她在地上的席子上玩陶器紡輪,也就是讓她一來到這個世界就知道女性要從事紡織等女紅活兒。在這種最初的性別角色培養(yǎng)下,女孩在歧視中長大成人,接著被戴上了“三從”、“四德”的宗法制枷鎖。這種枷鎖使女人從小就缺少獨立的人格,一生只知道要服從三個輩分上的男人——父親、丈夫和兒子。出嫁前女人唯父是聽,做到“為女孝”;出嫁后女人是丈夫的奴仆,是生育的工具,做到“為妻賢”;丈夫死后女人也不能當家作主,一切要聽從兒子的安排,做到“為母良”。在傳統(tǒng)宗法制社會中,女人歷史性地失落了。男性社會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對女性隨意塑造、整合,在這種塑造和整合中,女人事實上已經物化了:沒有獨立的人格存在,女人只能充當買賣的商品、泄欲的機器、生育的工具、宗法制度的幫兇和女人命運的沉默認同者。
小說《白鹿原》開篇第一句話是“白嘉軒后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小說中白嘉軒無疑是作為主人公存在的,寄寓著作者陳忠實創(chuàng)作理想的人物,綜觀其一生,白嘉軒壯舉不少,但引以為豪壯的竟然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小說中白嘉軒的前四個女人基本上是一筆帶過,直到白嘉軒的第五房女人——衛(wèi)家三姑娘才筆墨提及登場。衛(wèi)家三姑娘健康漂亮,手上有一層薄繭兒,那是她在家風里來、雨里去、日頭曬、田間忙地操持農活以維持家庭生計的明證。可是她的命運并沒有因出嫁而發(fā)生絲毫改變,父親衛(wèi)老三明明知道遠遠近近的村子里都流傳著關于白嘉軒的生理秘聞,卻為了高額聘禮,不顧女兒的生死,將女兒以一匹騾駒的價格賣給白嘉軒做第五房女人,結果半年未過,三姑娘就死了。第六個女人胡氏盡管光彩艷麗,但也是白家以“二十石麥子二十捆棉花”的市價走“慣常程序”抬進白家,原因是“姓胡的小康之家,賭場上擲骰子一夜之間輸光了家當”,胡氏為挽救胡家,迫于無奈。真正算是以小說人物形象出場的是白嘉軒的第七個女人吳仙草,但也是其父親作為“禮物”送給白嘉軒的。其父親吳長貴本來只是一個出售藥材的普通山民,由于被白家父子相中,并讓他來料理藥材收購店,從而成為盤龍鎮(zhèn)四大富戶中的一員。吳長貴明知白嘉軒已經死了六房女人,盡管別人說白嘉軒那東西上長著個有毒汁的倒鉤,能把女人的心肺肝花全部搗得稀爛,但是為了感謝東家的恩德,在明知道兇多吉少而事先又沒有征求仙草意見的情況下,把女兒連同罌粟種子一起送給了正在尋找第七房女人的白嘉軒。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白鹿原》中的女人,在出嫁前她們唯父是聽,做到“為女孝”;成年后只能由父母包辦出賣給夫家時或能換回一筆可觀的賣身錢。
除此之外,在白鹿原上還有一群以母親或妻子身份出現(xiàn)的女人白趙氏(白嘉軒母親)、鹿賀氏(鹿子霖妻子)、白吳氏(白嘉軒妻子)、朱白氏(朱先生妻子)等,隨著歲月流逝,她們因為至少有一個兒子成為了母親,獲得了在一個家庭中長期生存的地位,完成了女性生活的全部歷程。她們恪守著傳統(tǒng)婦道,但也泯滅了自我獨立意識,徹底成為了被“物化”的女人。這群人常以“過來人”自居,以先輩壓抑摧殘她們的方式和方法來對待后輩的女兒或媳婦,自覺地維護著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甚至可以說是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幫兇。她們默默地遵從三綱五常,是命運的沉默者。《白鹿原》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年事最高的母親形象白趙氏的名言 “女人不過是糊窗子的紙,破爛了揭掉再糊一層新的”。所以當白嘉軒死了第五個女人時,她又說:“死了五個我準備給你再娶五個,家產花光了值得,比沒兒沒女斷了香火給旁人占去心甘?!庇谑牵宗w氏以超過白秉德異常的“干練和果決”送出二十石麥子、二十捆棉花的超級聘禮,為白嘉軒娶回來第六房女人。同樣,這位老太夫人倚老賣老地對大孫子孝文和新婚妻子的性行為進行警告,并用惡毒猥褻的言語對孝文媳婦進行羞辱。而為了延續(xù)白家的香火,她竟采用偷梁換柱之術,特意安排長工鹿三之子兔娃與孝武之妻媾和,這樣是為了避免無后之災和挽救自家的面子。身為女人卻鄙視女人、迫害女人,她和封建宗法制度完全融為一體了。
二、命運的受害者
在《白鹿原》中,還有一類是毫不情愿地被傳統(tǒng)文化和宗法制沖刷的女人,她們踉踉蹌蹌地行走在原上,而后全部被吞噬掉了,如被公公殺死的小娥,死于淫瘋的鹿冷氏,因大拇指鄭芒而殘命的小翠、黑牡丹等等。這一類女人都在傳統(tǒng)文化構成歷史的過程中始終無法逃脫被吞噬的命運。尤其是田小娥的悲劇形象最讓人反思,她無論在作者筆下,還是在讀者心目中,都是一個絕美凄美的形象,其個性之豐滿、性情之灑脫、命運之悲慘、精神之悲壯令人難以忘卻,又令人傷感。
田小娥是原上最漂亮、嫵媚的女人。但她一出場就是一個奴隸,而且是多重身份的奴隸。作為一個屢試不第的落魄秀才的女兒被迫嫁給了郭舉人做二房。她一方面要負責家里的日常飲食勞作,另一方面卻要定期在大夫人的監(jiān)視下供郭舉人發(fā)泄性欲;更為人震驚的竟是郭舉人“娶下那個二房女人不是為了睡覺要娃”,而是為了使他延年益壽,正如李長工淫誨的話語 “專意兒是給他(郭舉人)泡棗的”。正是這種卑賤的地位加上“泡棗兒”的變態(tài)行為,這種仆人不是仆人、小妾不是小妾的屈辱給她帶來了深深的傷害。田小娥深感肉體與人格的雙重侮辱,她對此事深惡痛絕,引為恥辱,因而才會在黑娃無意中問起時毫不猶豫地“順手抽了他一個嘴巴,抽得很重不像玩的”。因此她不滿如花的青春陪葬行將就木的郭舉人,對黑娃哭訴 “姐在這屋里連只狗都不如”,并提出與黑娃私奔“跑到遠遠的地方,哪怕討吃要喝我都不嫌,只要有你兄弟日夜跟我在一搭?!边@是一種本能產生的反抗,而反抗命運的種子卻在小娥的心中生根發(fā)芽。私奔是她唯一能夠反抗郭舉人夫婦壓迫的方式。但黑娃和她一開始的媾和是基于原始的性需求,并沒有多少愛的成分在其中,因此,被黑娃婉言拒絕,私奔以失敗告終。違背貞操、不守婦道的田小娥,如“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樣遭到家人與鄰里的唾罵。后來她與黑娃的結合原本是兩廂情愿、美滿自然的,但宗法制的族規(guī)不允許她進入宗祠拜親祭祖,而且讓她在白鹿原上沒有立錐之地。因而隨著斗地主、分田地的農民運動戲劇般地暫時改變了農村貧富懸殊的面貌,經濟上極端貧困、思想上毫無判斷能力的田小娥在黑娃鼓動下當上了婦女主任。隨后,運動失敗后反革命力量的反攻倒算粉碎了她的美夢。波譎云詭的社會變幻令田小娥慌亂無措,無所適從。她在斗爭中遭受了皮肉的創(chuàng)痛,也從此失去了黑娃這一生活上的唯一依靠。田小娥繼被休回家之后第二次陷入了絕望的幻滅之中。要么死亡,要么墮落,在生活動蕩的狂飆中,如茅草般柔弱的田小娥毫無選擇的能力。為了救助丈夫,在空無所有的境地,她被逼出賣作為女人特有的性消費的載體——身體,屈從于白鹿原鄉(xiāng)約鹿子霖的淫威,這樣做有一個除了死而不得已的原因:她獲得了聊以茍且的生存來源。無疑,田小娥墮落了。使她滑向深淵并且導致死亡的是因為她成為了鹿子霖報復白嘉軒的工具——鹿子霖與白嘉軒明爭暗斗的犧牲品。父權的中心統(tǒng)治地位無情地對女性從肉體到靈魂構成壓迫。
田小娥無法逃脫小說最慘烈的命運,這個“白鹿村乃至整個白鹿原上最淫蕩的一個女人”田小娥死了——死在自己愛人的父親鹿三的手中。當她死后,她化身復仇的女巫對白鹿原進行瘋狂的毀滅——她招來了瘟疫,并附身鹿三對吃人的禮教和道德做血淚控訴:
我到白鹿村惹了誰了?我沒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沒偷扯旁人一把麥苗柴火、沒罵過一個長輩人、沒揉戳過一個娃娃,白鹿村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凈,說到底我是個婊子??珊谕薏幌訔壩?,我跟黑娃過日子。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爛窯里住。族長不準俺進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怎么著還不容讓俺呢?大呀,俺進你屋你不讓,俺出你屋沒拿一把米也沒分一把蒿子棒捧兒,你怎么著還要拿梭鏢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
田小娥最終人生命運的抗爭還是以失敗告終:“瘟疫瘋張的蹄爪被凍僵”在冬季大雪帶來的寒冷里;尸骨被焚后封在瓷壇里;象征不死冤魂的蝴蝶也被打死埋下,“十只青石碌碡團成一堆壓在上面”,使她永世不得翻身,被鎮(zhèn)壓在六棱塔下。
三、命運的反抗者——白靈
相對于白鹿原其他女性來說,白靈是尚處于宗法制的白鹿原最幸運的女人,也曾經是小說中唯一的幸運兒,她的幸運來自她所處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和個人境遇。白靈出身于殷實之家,自小在鄉(xiāng)間念學堂和書院,長大后又到城里的新式學校接受過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禮,參加了學校辦的民主革命培訓班。這種家世和經歷,使她沒有田小娥的肉體生存之困頓,卻有精神生存之苦悶。因《白鹿原》時代跨度很大,社會的激蕩和時代的變革給予了白靈這個知識女性自我意識成長、成熟的外在條件。作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舊時代的黑暗所吞沒的女性,她不但幸運地擺脫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走上自由婚姻的道路,而且積極參與民族和社會解放運動,向人民展示了一個沖出舊封建家庭的知識女性帶有浪漫和傳奇色彩的一生。她首先以出走的方式為自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步,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倫理教條,展現(xiàn)了一個新知識女性的魅力。白嘉軒進城找白靈,當了運尸組組長的白靈不但拒絕回白鹿原,甚至一口一個新名詞“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這些為國民革命獻出生命的英靈”。這個動蕩的社會牽引著她一步步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以激昂的情緒敘說著革命的神圣與崇高。個人的情感、生活、命運已完全融入到時代的大潮中,超越了性別的范圍,滿足了時代的需求。不僅她的成長史,她的戀愛史也帶有時代的特色。時代給了白靈對愛情的選擇權,時代也給了白靈追求的勇氣,她能夠義無反顧地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白靈與鹿兆海的愛情純潔而美好,建立在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彼此擁有獨立的人格和人生價值。她愛鹿兆海,但愛得不夠純粹。從某種程度上講,她不僅僅愛他的熱情、單純和聰慧,更重要的是他倆志同道合,是革命事業(yè)使他們的愛萌芽、成長。所以在去抬尸體的路上倆人還情意綿綿地說著“岳父大人”,但不久以后的偶然相遇卻要半天才認出同是一個村子里的鄉(xiāng)黨。而他們分別時的留言“國民革命成功”更體現(xiàn)著一種時代特色。這里個人的需要和愛好、女性自我意識與革命意識攪和在一起,難以分割也難以分辨。
他們最終因政見的不同產生精神和心靈的裂變。這一愛情悲劇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但是最后白靈又與鹿兆海之兄鹿兆鵬結合,對愛情的大膽追求使她在思想觀念、意識范疇上超越了傳統(tǒng)道德的束縛。
白靈身上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閃光點: 獨立,堅強,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其反叛意識和批判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女性。
但另一方面,作為女人, 白靈仍然掙扎在傳統(tǒng)文化的陰影里。她追求婚姻自由,推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父親白嘉軒認為是奇恥大辱,白嘉軒便公開宣告:“白靈死了”,命令家人今后永不再提這個女兒。作為新女性,她以被家庭唾棄、遠走高飛的代價擺脫了婚姻悲劇,避免了鹿冷氏、田小娥那樣的命運。但同時她又陷入了與鹿兆鵬、鹿兆海弟兄的情愛糾葛,仍然逃不脫女人所注定要受的折磨。作為白鹿原唯一受過現(xiàn)代教育、有文化有知識的新女性,她追求光明和希望,積極投身社會政治。白靈懷著振興國家、民族的抱負,忍受了情感的煎熬,經過艱難的選擇,毅然投身于革命。然而,這個白鹿原上星星之火般的女人也還是無法逃脫白鹿原女人的悲劇命運——最終換來的卻是悲壯地被革命活埋的結局。在這里她又承受了作為人所可能經歷的最殘酷的命運,把自己推上了神圣的祭壇,成了追求輝煌人生的犧牲品。白靈死了,這也印證了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p>
從以上三種女性的不同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遭遇,我們可以窺見由于受制于外部客觀條件和男權傳統(tǒng)文化的制約,古老的白鹿原中幾乎所有的女人無論沉默、還是反抗,無論掙扎、還是迎合,無論守舊、還是革命,都無法逃脫悲劇命運,這就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
《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這部小說主要的描寫對象;與《白鹿原》中的男性形象比,這一系列的女人形象屬于作品男性人物的襯托,卻折射出整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了被傳統(tǒng)文化洗禮、沖刷、吞噬的白鹿原女性的痛苦和掙扎,揭示了女性悲劇命運的源頭所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白鹿原》揭示了中國現(xiàn)代婦女難以走向真正的獨立、尋求深層次解放的原因:男權社會是造成女性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女性命運的根本解放,就是要從根深蒂固的男權物化意識中擺脫出來,從諸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是禍水”等傳統(tǒng)觀念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確立獨立自主的人格。從這一點來說 ,對《白鹿原》中女性的悲情命運進行解讀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雷達.廢墟上的精魂[J].文學評論,1993(6).
[2] 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第1版).
[3] 陳涌.關于陳忠實的創(chuàng)作[J].文學評論,1998(3).
[4] 朱寨.評《白鹿原》[J].文藝爭鳴,1994(3).
[5] 暢廣元等.負重的民族秘史[J].當代作家評論,1993(4).
[6] 陳貞權.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女人命運[J].中州大學學報,1994(4).
[7] 鄭周明.《白鹿原》的女性悲劇探討[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1).
[8] 路文彬.視覺時代的聽覺細雨——20世紀中國文學倫理問題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 者:李海兵,文學碩士,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寫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