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東
摘 要: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西方社會男性主宰女性與男性主宰自然二者之間密切相關:性別壓迫與自然壓迫都是根植于相同的父權思想。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浮現(xiàn)》宣泄了一個女性主義者對父權制不滿的同時又表達了她對人類文明侵略自然的擔憂和對構建人類物質與精神家園的思考,從而使《浮現(xiàn)》具有鮮明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色彩。
關鍵詞:生態(tài)女性主義;他者形象;自然;女性
中圖分類號:I10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150-02
一
在西方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史上,生態(tài)女性主義(ecofeminism)是屬于第三波的女性主義。生態(tài)女性主義受到了深層生態(tài)學和女性主義的影響。深層生態(tài)學者關懷物種的解放,主張人類是地球上多樣生物共生中的一環(huán),各物種間應具有平等關系,人類應放棄以往秉持的可以駕馭其他物種的物種主義;女性主義者則關懷目前仍普遍存在于許多社會之中,在制度設計與觀念上認為男性優(yōu)于女性,在實質上造成性別壓迫的性別主義。生態(tài)女性主義吸納了深層生態(tài)學和女性主義的思想,認為男性主宰女性與男性主宰自然二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性別歧視與自然歧視都是根植于相同的父權思想,因而尋求兩者的同時解放,是社會邁向平等與和諧的必由之路。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相繼推出了30多部文學作品,其中,《浮現(xiàn)》是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同她的三位朋友一起從繁華的都市返回地處偏僻湖區(qū)小島的家去尋找失蹤的父親。最終,女主人公決定不再與她的三位朋友一同返回都市,而是決定留在這遠離文明的故鄉(xiāng)。這個歷時兩個星期的故事把父權制下女性遭遇不公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人類破壞兩種現(xiàn)象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在宣泄了一個女性主義者對父權制不滿的同時又表達了她對人類文明侵略自然的擔憂和對構建人類物質與精神家園的思考,從而使《浮現(xiàn)》具有鮮明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色彩。
二
以主宰與屈從為主要構架的二元對立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色,它對人類與自然之間建構了區(qū)分嚴格的范疇,反映了西方白人男性如何看待世界的模式。在人類這一端,被賦予代表理性的一切特質,如心靈、精神、文化、文明、自由;在自然那一端,則被賦予理性所排斥的一切特質,如身體、物質、動物、野蠻等。由于早期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被二分地認為是人類逐步克服自然限制的歷程,繼而,在理性的大旗下,人類是高于且優(yōu)于自然的,舉凡自然的、非人類的一切事物,皆在受排斥之列,皆被賦予僅僅是工具的地位,繼而,自然成為了人類榨取的對象,自然的內在價值被貶低,淪為滿足人類貪欲的工具。
為了尋找失蹤的父親,女主公同她的未婚夫以及朋友大衛(wèi)與安娜從加拿大南部城市來到女主人公的家鄉(xiāng)——一塊曾經被當作前哨和保護尚存的加拿大“真正堅強自由”的北部處女地。這片處女地既象征女主人公幼時的純真與快樂,還是一塊遠離城市、生態(tài)和精神都沒受到污染的凈地的象征,以至于女主公醒悟到:“我怎么在城里住了那么長的時間,那可不是安全的地方。我總感覺到這里才有真正的安全,甚至夜里也很安全”。然而,女主人公很快地察覺出,人類的活動,已經深深地侵蝕了這片處女地。
女主人公剛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首先就發(fā)現(xiàn)“岸邊的白樺樹就要死去,他們患上了從南方傳染過來的什么樹病”。這種病,象征南部強權美國所代表的現(xiàn)代人類文明對北方鄰國加拿大的自然環(huán)境的侵蝕和掠奪。這一象征還從女主人公在加油站里見到的穿著一條短褲和一件條紋運動衫、頭戴一頂棒球帽、手擎一面美國國旗的駝鹿標本得到了體現(xiàn)。在隨后的章節(jié)中,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對這片處女地的侵蝕隨處可見。這里有美國人開辦的電力公司,他們?yōu)樘岣咚?,破壞湖圍,給森林和動物們帶來了滅頂之災;為了滿足美國對紙張的需求,采伐業(yè)的發(fā)展使整個地區(qū)的森林都遭到了破壞,甚至是小樹也沒能幸免,只要有經濟價值就被砍伐,曾經茂密蔥郁的森林只剩下巨大的樹樁;有提出用高價購買女主人公家園的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成員,他們征用這塊土地的目的是為了美國人在這里不僅“可以從事一些狩獵或捕魚的活動”,最根本的是“他們現(xiàn)在正缺水,特別是純凈的水……他們把自己的水域都搞臟了”;還有那些出沒不定的專門到這塊土地上來捕殺動物和魚類的美國人,以至于女主人公警告她的朋友“不要提到釣到魚的事,如果他們說出來,這片湖區(qū)就會涌來無數(shù)的美國人”。
在女主人公看來,新殖民主義對處女地的破壞無異于納粹法西斯。“我們從前裝扮成動物,我們的父母是人類,他們竟然成了有可能向我們射擊并捕獲我們的敵人,我們得躲避他們”。人類對動物的殺戮從被殺戮的蒼鷺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被美國人殺戮的蒼鷺的“腳被一根藍色的尼龍繩縛住,大頭朝下地吊在一根樹枝上,它的翅膀垂落著張開。它注視著我,用那雙被搗碎的眼睛注視著我”。殺戮者這樣做只是為了證明他們有殺戮的權利?!斑@個國家是建立在死亡動物的尸體上的。死魚、死海豹以及從歷史角度看的死河貍。河貍與這個國家的關系就像黑人和美國的關系一樣”。因而,女主人公希望惡魔光臨美國人,讓“他們受煎熬,掀翻他們的獨木舟,燒死他們,把他們劈為兩半”。
三
縱觀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早已經從“敬畏自然”變成了“征服自然”,人類把自己作為萬物的中心,自然僅僅被當成人類實現(xiàn)目的的資源。與自然一樣,在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女性也被視為被征服、被統(tǒng)治的“他者”形象,處于被“物化”的地位。因為,(1)女性與自然、物理狀態(tài)較為接近,而男性則與人以及理性較為接近;(2)與自然、物理狀態(tài)較為接近的(東西、人)要比與人和理性較為接近的(東西、人)還要低等;或者相對而言,后者比前者還要高等;(3)因此,女性比男性還要低等;或者相對而言,男性比女性高等;(4)對于任何的甲和乙,如果甲比乙還高等,那么甲便具有支配乙的道德正當性;(5)因此,男性具有支配女性的道德正當性。正是上述的傳統(tǒng)壓迫性觀念架構,使得人類對于自然的壓迫和剝削利用,緊密地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和剝削利用聯(lián)系在一起。
在《浮現(xiàn)》中,女主人公自身的婚姻遭遇同大地或自然一樣,成為男性“播種”的被動接受者。她結婚、懷孕、流產等一切都由她前夫控制,“可我不能把孩子帶來,因為我從未把它當作是我自己的,我甚至沒有像別的母親那樣在它出生前就給它起個名字。它是我丈夫的孩子,是他把它強加給了我。它在我體內生長,可我總覺得我像個孵蛋器。他控制一切,他安排我的飲食,他在我身上哺育它,他要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復制品。孩子生下后,我就不再有用了”。
在亞里斯多德的觀念中,女人甚至同奴隸是處于同一等級的,因為他們都缺乏理性。他認為,男性依其自然本性是較高等的,女性依其自然本性是較低等的,所以男性是統(tǒng)治者而女性是被統(tǒng)治者。在《浮現(xiàn)》中,老神父反對女人們穿寬大的褲子,她們必須穿長長的能遮住身體的裙子和黑色的長筒襪,手臂必須蓋的嚴嚴實實,穿短褲無異于違反天條,穿泳裝游泳更是絕無可能。甚至女主人公在商店購物時,所遇到的那位女店主如同奴隸一樣,連個名字都沒有,被稱為“大媽”,因為“那時候女人沒有自己的名字”。小說中這些場景反映出女性在男權社會不能獨立于男性二存在,只能像奴隸那樣,充當男性的附屬品。
此外,在《浮現(xiàn)》中,女主人公的朋友安娜也是一個典型的被“物化”、被“主宰”的女性形象。每天早上在她丈夫大衛(wèi)起床之前,安娜必須要先化好妝,而且晚上也必須要熄燈之后安娜才能上床睡覺,因為大衛(wèi)不喜歡看到安娜不化妝的樣子。當她沒有擦底色奶液和腮紅時,她甚至避免與大衛(wèi)直視。大衛(wèi)反對女權主義,反對女性自由,他公開聲稱:“我可不想在這屋子里見到女權主義者”。大衛(wèi)可以發(fā)生婚外情,甚至試圖引誘女主人公,而安娜卻不可以發(fā)生婚外情。安娜的依附與順從,使得大衛(wèi)變本加厲,進而要求安娜在光天化日之下拍攝裸體照。在男權社會中,大衛(wèi)是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者,安娜必須按他制定的規(guī)則行事,“如果我違反其中一條,我就會受到懲罰,他還不斷地改變這些規(guī)矩,所以,我總也拿不準?!边@正如蘇珊﹒桑塔格所說:“女性只能作為男性眼中的消費品,以外在而非內在得到評估”。
四
生態(tài)女性主義家卡倫﹒沃倫(Karen Warren)指出,傳統(tǒng)的父權制等級觀把人與自然之間倫理上的差別作為推理的前提,允許人類統(tǒng)治非人類世界,從而認為男性統(tǒng)治女性與人類統(tǒng)治自然在邏輯上具有同一性,只有去顛覆這種以男性為中心的思想,才能解除不平的壓迫行為。如果人類的社會文化連男性、女性之間的性別平等無法達成,更何論超越人類中心思維去關懷其他非人類的生物和自然。因此,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堅持生態(tài)保護與消除性別歧視應當同時進行,這樣才能消除二者在宰制型社會的處境,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要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平等地對待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在目睹人類活動給自然界以及動物帶來的傷害之后,女主人公決定不再返回到人類社會,而是要留在島上過一種遠離人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她不再食用罐頭和瓶裝食品,而是食用自然界的天然食品如草莓、蘑菇和甜蘿卜。她砸爛盤子和燈,毀掉了自己的繪畫,只隨身帶一條毯子御寒。這樣,女主人公成為“一個自然的女人,一個自然狀態(tài)下的女人”,她“不是一個動物,也不是一棵樹”,而是“樹和動物賴以生長和活動的東西”,“是一個地方”。此刻,女主人公從精神上和肉體上都感受到了純粹的真我,與大自然真正和諧地融為一體,從而表達了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希冀:根除人統(tǒng)治自然、男性統(tǒng)治女性的思想,實現(xiàn)人類與自然、男性與女性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何煦.解構男權中心,重獲女性自我[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4):43-45.
〔2〕黃向前,欒穎.解讀《浮現(xiàn)》中的“他者”形象[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2(4):70-72.
〔3〕黃怡婷.黃?!段拿魅壳分鷳B(tài)批評初探[J].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10(8):141-161.
〔4〕紀駿杰.連接性壓迫與物種壓迫的女性主義觀點[J].女學學志,2003(16):295-321.
〔5〕李常井.生態(tài)女性主義論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的女性與自然[J].鵝湖學志,2001(27):138-174.
〔6〕謝葵.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52-57.
〔7〕許麗芹,周艷.被毀之店鋪,被摧之女性[J].外語教學,2011(5):86-89.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