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
摘 要:通過多視角來分析凱特肖邦的《一個小時的故事》主要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以“女性覺醒”和“生態(tài)原則”作為衡量文學價值的標準,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為使命,探討文學中雙重統(tǒng)治的相互聯(lián)系,深化對社會中父權(quán)制度的批判。另外從俄蘇形式主義和精神分析的視角來分析和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各種文學要素的,如何對人物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活動進行解讀的。以及從語言的表達、情景的構(gòu)建及敘事的手法這幾方面簡析反諷在《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應用。
關(guān)鍵詞:生態(tài)女性主義;俄蘇形式主義;精神分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02
《一個小時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的短篇小說,僅僅千字的短文講述了馬蘭德夫人在一個小時里由生到死發(fā)生的戲劇性故事。馬蘭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臟病,但是她聽到一個不好的消息,她的丈夫死于一場鐵路事故中。馬蘭德夫人的姐姐約瑟芬和馬蘭德先生的朋友里查茲怕她承受不了這個壞消息,盡可能小心翼翼的敘述馬蘭德先生遇難的事情。他們以為這個消息會使馬蘭德夫人的身體垮下來,但諷刺的是,馬蘭德夫人沒有過度的傷心,在他們面前異常平靜。就在她以為可以擺脫一切,追求自由和獨立時,馬蘭德先生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家中,約瑟芬看到他尖叫不已,而理查茲則把他擋在門口,以免被馬蘭德夫人看見,但是馬蘭德夫人還是看到了,當馬蘭德夫人看到丈夫回來,心臟病突發(fā),死去了。作者在結(jié)尾中巧妙地處理,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
一、生態(tài)女性主義分析——《一個小時的故事》
如此短小而精悍的故事竟然能引起截然不同的詮釋,文章的張力可見一斑。整個文章主要體現(xiàn)了女性主義,揭示了在父權(quán)社會下,女性通過自己的覺醒意識尋求自由與獨立。女性意識的覺醒不僅體現(xiàn)在女性本身的自我原因,也體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下給女性帶來一種召喚,大自然給無數(shù)女性帶來靈感,并且通過自然更好的詮釋了覺醒的意識。從而寫出反抗男性意識的經(jīng)典之作,在文中描寫自然景色與女主人馬蘭德夫人心理產(chǎn)生的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生態(tài)女性主義。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奧波尼在《女人與死亡》一書中,首次提出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概念,即將女性思想和生態(tài)思想相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理論。在遠古時代,是母系的社會,母親有著神圣的地位,然而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局勢動蕩不安,人們總是處于焦灼的狀態(tài)。顯而易見女性和自然的地位也隨之下降,最后淪落成父權(quán)社會下的犧牲品。他們在父權(quán)社會下,長期被壓迫,二者相輔相成,同舟共濟。
文中馬蘭德夫人靜靜地聽著姐姐約瑟芬的敘述,并沒有像其他女性那樣不知所措,而是很鎮(zhèn)定地回到自己的房間看著窗外的景象,“她能看到房屋前樹枝在沖她招手,空氣中彌漫著雨水的陣陣芬芳。街上小商販叫賣的吆喝聲,遠處飄來的似有若無的歌聲以及無數(shù)的小麻雀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她靜靜的撫慰著自己的傷口,這時候她已經(jīng)開始漸漸的意識追求自由的渴望和對獨立的向往。自然的景象反映出馬蘭德夫人的心理活動。但是,意識的覺醒不是馬上就能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自己的思忖和周圍的環(huán)境實現(xiàn)的,大自然似乎在向她招手,“她只能呆呆地望向遠方,看著蔚藍的天空和朵朵白云,通過她的眼神可以判斷,她不是在放空,而是在深思熟慮”。這是馬蘭德夫人處于無意識的自然狀態(tài),引導她慢慢擺脫父權(quán)社會的束縛“她感覺到有一股力量正向她走來,到底是什么呢?她也不知道,這種感覺難以捉摸,虛無縹緲。透過空氣慢慢向她靠攏,她不知道該怎么辦”大自然贈與她自由與獨立的意識,召喚著她內(nèi)心的靈魂?,F(xiàn)在,“她已經(jīng)感覺到什么東西向她步步緊逼,她做著看似垂死的掙扎,決定把它打回去,可是她就像她那雙白皙纖弱的手一樣軟弱無力。可見父權(quán)制度已經(jīng)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自由與獨立的意識在向她招手,她也不敢接受。最后她不再反抗那種感覺的侵襲,而是正面迎接自由與獨立的到來,她低聲喃喃地說:“自由,自由,全都自由了”她全身舒暢,目光炯炯有神,不再躲閃,脈搏也加快了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愉快。在大自然給予的力量下她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二、俄蘇形式主義分析——《一個小時的故事》
俄蘇形式主義批評家們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即構(gòu)成作品的各要素語言、結(jié)構(gòu)和風格等,他們把批評的目光從作家轉(zhuǎn)向了作品文本,認為文學作品是獨立客觀存在的,是一種意識之外的現(xiàn)實,不具備主觀意向性;文學作品是一種構(gòu)造的游戲,不反映客觀現(xiàn)實也不反應作者的意圖;文學性的重點是要研究文學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要著重探討文學本身的藝術(shù)性,多樣性以及文學內(nèi)部的方法和構(gòu)建;文學的特殊性在于語言的運用和修辭技巧的安排運用。因此,這種文本細讀的方式關(guān)注的焦點是文學作品的內(nèi)在因素,例如:措詞、反諷、悖論、隱喻、象征以及情節(jié)、人物塑造和敘事技巧等。
馬蘭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臟病,但是她的死因不是因為丈夫在鐵路事故中喪生,而是因為他還活著回來了而死亡,顯然這是一種情景反諷。因為期待發(fā)生的和真實發(fā)生的是如何的不一致。形式主義者會對這個具有諷刺意味的結(jié)局來進行分析。故事是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敘事者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并通過形象化的描寫逐步揭示女主人公馬蘭德夫人復雜的心理,幫助我們理解馬蘭德夫人的真正死因。因為知道丈夫還活著,之前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將要灰飛煙滅,不愿再受父權(quán)制度下的束縛,無法忍受一直被壓抑的生活,這種心靈上的巨大反差是馬蘭德夫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精神分析批評理論分析——《一個小時的故事》
作為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過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無意識是三個心理過程中最深層次的,在人格結(jié)構(gòu)中,與之對應的是本我,它基本由性本能組成,按快樂原則行事;前意識處于心理過程的中間層次,在人格結(jié)構(gòu)中,與之對應的是自我,是理性的代表,處于人的心理過程里無意識和意識,人格結(jié)構(gòu)中本我和超我之間;意識是三個心理過程的表層,也就是最外層,在人格結(jié)構(gòu)中,與之對應的是超我,由社會規(guī)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nèi)化而來,追求完善的境界。壓抑著人們最原始的欲望與渴望,按至善原則行事。因此,我們常常處于本我與超我的矛盾之中。
對于馬蘭德夫人來說,她丈夫死亡的消息使她長久以來被壓抑了的強烈無意識欲望就是對自由的渴望,被釋放出來。因此,在父權(quán)制度下的女性一直是家中天使的形象。對丈夫百依百順,溫柔體貼;對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這種相夫教子的狀態(tài)一直存在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下,一直于21世紀的我們,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在這種制度下“好妻子”的形象是一種楷模,女性都應該按照這種軌道去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房間,只能無條件的順從丈夫的條件。這也是在眾多女作家寫關(guān)于女性意識覺醒的論點是遭到很多的批評的原因。由于受“意識”(對應“超我”)社會中約定俗成的、根深蒂固的倫理道德的制約,在姐姐約瑟芬和丈夫的朋友里查茲面前,馬蘭德夫人“號啕大哭,淚如泉涌”此時,“意識”(對應“超我”)占據(jù)上風,可馬蘭德夫人的內(nèi)心的“無意識”(對應“本我”)正快速上涌,當代表理性的“前意識”(對應“自我”)無法與之抗衡時,她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不讓任何人跟著她?!倍旕R蘭德夫人回到自己的房間后,按快樂原則行事的“無意識”(對應“本我”)占據(jù)了她的內(nèi)心。在自己的房間的窗外看到的景象,由于被快樂原則支配著,馬蘭德夫人最壓抑在心里的那種向往自由與獨立的意識自然而然的迸發(fā)出來。所以文章中,馬蘭德夫人油然而生地說出了“自由,自由,自由了!”
參考文獻:
[1]KateChopin,2000.TheStoryofanHour[A].TheAwakingandOtherStories[C].OxfordUniversityPress.
[2]朱虹:《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頁(編者序),第16頁,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
[3]SusanSniaderLanser.TheNarrativeAct:PointofViewinProseFiction[M].Princeton:PrincetionUP,1981:246,261,261,261.
[4]DEaubonne,F(xiàn).FeminismorDeath[A].InNewFrenchFeminism:AnAnthology[C].ed.Marks,E.andI.Courtivron.NewYork:SchockenBooks,1981.
[5]毛艷華郭海蝦:生態(tài)女性主義批評視角下的《一小時的故事[J].浙江萬里學院外語學院,2013:16-1.
[6]孔靜芳:解讀凱特·肖邦的《一個小時的故事——以俄蘇形式主義和精神分析批評為視角[J].飛天外國文學研究,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