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芳
摘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從“依字而教”,張揚學生個性和“據(jù)學而教”,靈活駕馭教材兩個方面闡述了新課改中識字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問題。
關鍵詞: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依字而教;據(jù)學而教
新的課程改革已經伴隨我們走過了近十年的路程。在這十年的時間里,我和我的學生一起遨游在冀教版新教材一篇篇精美選文之中,一起享受著新教材帶給我們的快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張揚學生個性,靈活駕馭教材,才能優(yōu)化識字與閱讀教學,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一、“依字而教”,張揚學生個性,優(yōu)化識字教學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習生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過程。它同時也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揭示漢字的文化內涵和漢字特有的靈動性和豐富的表意性,讓學生體驗到漢字的魅力,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帶著對漢字的熱愛之情,把漢字視為審美對象,去學好、寫好每一個漢字。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漢字的文化內涵和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來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我從努力挖掘每一個漢字的文化內涵入手,“依字而教”。例如,在教學“忠”字時,我告訴學生,一個人把心放在正中間才叫“忠實”;在教學“亂”字時,我說:“舌頭打彎了才叫‘亂呢!”在教學“晶”字時,我又說:“你們看,這里有三個太陽,多亮呀!”……從學生一雙雙瞪得大大的眼睛中,我看出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帶著這種喜悅,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自己先試著觀察一下字形。一旦他們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就積極鼓勵,哪怕有時解釋得很牽強,我也以鼓勵為主,因為最起碼學生努力地去想了。慢慢地,在課堂上學生開始給我一些意外的驚喜。他們告訴我:“鳴”就是一只小鳥在張大嘴巴叫;馬長大了才能“馱”糧食;“突”就是一只狗突然從洞里闖出來……這個驚喜也告訴我,在學生眼里,生字已經不再是一個枯燥的符號,而是一部耐人尋味的文化史。
在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我又充分利用漢字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對識字效果加以鞏固。例如,在學習了新生字“鳴”后,我讓學生想一想看到這個字你又想起了哪些字?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和“鳴”有相同偏旁的字,有的想到了“鳴”的同音字。然后我又啟發(fā)學生想一想和“鳴”讀音比較接近的字或是能和“鳴”組詞的字。這樣在課堂上帶著學生練習了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已經掌握了這種利用新舊字之間的聯(lián)系來鞏固生字的方法。接下來我又開展了一系列的“聯(lián)想小大王識字比賽”活動,看誰寫出來的生字最多。學生對這項比賽非常感興趣。課下我竟然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在悄悄地挑出一兩個字進行聯(lián)想比賽。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我又把他們每一次參賽的作品裝入個人的成長記錄袋中,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看到學生一次比一次寫得多的生字作品,我知道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比較有效地鞏固生字的方法,并且這種方法遠比讓學生機械地抄寫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轉變讓我想到了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提倡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底氣與靈氣的融合。那么我的上述兩種做法也應該包含了對學生底氣與靈氣的培養(yǎng)。在這個培養(yǎng)的過程中,張揚學生的個性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二、“據(jù)學而教”,靈活駕馭教材,優(yōu)化閱讀教學
“生成性”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教師在教學中應加以關注并融入教學實踐之中。為此,教師課前都要做一定的預設,可是實際課堂要比我們設想的要復雜得多。因此,作為一個教師,面對課堂上臨時生成的教育資源,只有靈活地駕馭教材,才不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例如,我在執(zhí)教冀教版三年級的語文第一課《走進大自然》時,在板書課題的時候,我因為疏忽,把“走進”誤寫成了“走近”。有一個學生因為做了預習,所以馬上站起來告訴我說寫錯了。當時我臉立刻就變紅了,說:“你預習得真仔細!老師應該謝謝你?!鄙院笪矣终f:“那你能替教師給大家講講這兩個詞的區(qū)別嗎?”這個學生站起來說:“教師,我能用舉例的方法嗎?”我說:“當然可以呀!”然后這個學生從座位上走近我對大家說:“我現(xiàn)在走近了老師的‘近應該是‘近處的‘近;老師上課時走進了教室應該是‘進入的‘進?!碑敃r我非常高興學生的細心,緊接著我又問:“那你知道課題中為什么用了這個‘走進嗎?”這個學生撓撓頭說:“不知道?!蔽艺f:“那好吧,這節(jié)課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吧!”接下來的學習過程我改變了自己在備課時的原有設計,改為圍繞著上述問題來學習課文。
在賞讀完課文后,我問學生:“你們知道作者為什么給我們寫這篇文章嗎?”又是那個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告訴我說:“老師,我知道了,作者是想讓我們走進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接著這個話題,我用手指著課題中的“走進”,對學生說:“是呀,作者是想讓我們多走進大自然。同時他也一定希望我們走得更近些,去叩醒每一片巖石,去訪問每一片花瓣?!薄?/p>
我認為,因為自己的疏忽而改變了的這節(jié)語文課,比較合理地實現(xiàn)了“據(jù)學而教”。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在認真?zhèn)湔n、鉆研教材上多下工夫。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會熟練地駕馭教材。以備課中的多變應教學中的一變或幾變,從而順應學生的思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