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含光
摘要:情和景相結合的心理畫面,就是意象?!对賱e康橋》感情真摯,意境豐富。通過分析意境,揣摩感情,就可以領悟到作品的深厚內涵,體會到作者對康橋淋漓盡致的眷戀之情。
關鍵字:賞析 意境 情與景
抒情詩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離的。這情和景相結合的心理畫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詩歌的第一位構成要素,是抒情詩歌的根基。對抒情詩歌的分析,也應當從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別康橋》,感情真摯,意境豐富,生動鮮明,令人回味無窮。如果嘗試著從這部作品中作者獨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獨特的意境出發(fā),曲徑探微,抽絲剝繭,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細膩感情,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內涵。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按常理,應該是先“來”,然后才會“走”;作者為什么卻先說“走”,后才說“來”?為什么不說“正如我輕輕的來,輕輕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題目是“再別”,抒情的立足點是“別”,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強調和引領的作用;同時,作者“走”時的感情,經(jīng)過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醞釀,比“來”時更深沉、更復雜、更醇厚,所以更強調走。從語法上講,“正如”一詞,表明后一句是狀語,是前一句的附屬部分,是為前句做補充、修飾和比較的。 怎樣理解“輕輕”?無論是“來”還是“走”,都不愿打破康橋寧靜溫馨的氣氛,都期望稍稍壓抑自己激動的心跳,不愿讓沖動的感情干擾領略康橋的心境。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白鲃e”,即是告別。但是,用“揮手”或“擺手”,不是更準確嗎?招手,是召喚的動作,而不是分別的體態(tài)。“招手”,哪里是告別,分明是召喚,在召喚康橋,在召喚康橋永遠陪伴自己,永遠印入自己的身心;永遠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別康橋,為何不是向康橋招手,而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西天的云彩”,自然應該是康橋的象征。可為什么這樣比喻?夕陽西下,晚霞絢麗,色彩斑斕,五光十色。這迷人的意境,實指當年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自己此時此刻變幻搖曳的心情。為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邊?“西天”一詞在中國不僅表示方位,而是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凈土中象征著極神圣、極高尚的境界,是讓人的精神和靈魂昄依的歸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極樂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詞。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橋就是最令人向往的高尚神圣的極樂世界??禈?,就像西天一樣,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靈魂昄依的歸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笨禈蛐@廣闊,花繁葉盛,樹林成蔭,作者為何偏偏鐘情柳樹? 此時,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揚著一曲《折楊柳》,只是分不出誰是主人誰是客,辨不清康橋和作者誰更傷別離。而飄逸的纖細柳枝,又多像新娘靈動的長發(fā)。嫩綠的柳色,在絢爛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黃。這輝煌的色彩,昭示著作者在康橋豐富的生活和珍貴的收獲。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靈性,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人們總是用“母?!币辉~,來表達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對學生時代的深沉留戀以及對師長的深情厚誼。而作者卻獨樹一幟,把校園比作“新娘”,與“母?!跋啾龋嗔艘环萏貏e的戀情;康橋,就是那位風姿飄逸、動人心弦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滿懷、深情脈脈的新婚丈夫。“艷影”不僅指柳樹在水中的倒影,還象征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邊,獨依艷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橋彌足珍貴的校園生活,也像這一維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著頭,不是在低頭欣賞水中艷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麗,在回憶過去美好的校園生活??岛拥你殂榱魉成渲﹃柕亩嗖使廨x,星星點點,色彩斑斕,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當年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仿佛歷歷涌現(xiàn)在眼前,永遠銘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蕩著作者的人生。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变镐傅募毩?,浸潤著柔軟的河泥。脈脈的濃情,也同樣浸潤著作者對康橋柔情萬種的內心。柔軟的河泥,象征的是作者對康橋細膩溫柔的款款深情。那隨波招搖的青荇,擺動著搖曳的身形,揮動著纖細的長臂,仿佛是向作者招手,和作者依依惜別,更像是在挽留,在召喚。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青荇本無情,而是作者自有情;不是青荇重情義,而是作者傷別離;不是青荇挽留,而是作者舍不得離開。青荇,普普通通,而又生機勃勃。它象征著作者對康橋那滿腔平凡而又熱忱的赤子之情?!坝陀汀钡那嘬?,青得發(fā)亮,青得燦爛,簡直青得逼人的眼。那象征的就是作者內心燃燒著的撲面而來的熾熱情懷。多想作一條輕柔的水草,這樣就能永遠生活在康河多情的水波中,就能永遠生活在康橋瑰麗的夕照下。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鼻宄阂姷?、晶瑩透明的幽幽潭水,在作者眼中卻成了五彩繽紛、絢爛瑰麗的彩虹。一潭清水,怎么會成為天上的虹呢?清泉和彩虹這兩個意象,從形象上看并沒有相似之處。然而,從作者內心感情來看,二者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清澈的潭水,象征作者當年在劍橋的校園生活。看起來清純,甚至可能有些單調,就如一潭深水,波瀾不驚,水波不興。但是,只有作者,才會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沉厚重和豐富多彩。單調平凡的求學生活,給作者帶來豐厚的收獲,蘊含著五彩斑斕的、像雨后彩虹般絢爛多姿的內容和意義。沉淀,是指落在了最深處。“彩虹似的夢”,象征作者回憶中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這夢幻般美好的回憶,永遠銘記在作者的心中,落在作者精神的最深處,落在作者感情的最深處,沉淀在作者靈魂的最深處。揉碎,字面意義是指揉捏至細碎。這里是指回憶起當年的求學生活。康橋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jié)作者都沒有忘記;康橋生活的點點滴滴,作者都在品味,都在咀嚼。這些寶貴的回憶,一步步清晰起來,一件件連貫起來,仿佛隨著水波的起伏,隨著浮藻的蕩漾,逐漸又展現(xiàn)在作者的眼前。不是水波在起伏,不是浮藻在蕩漾,那簡直就是作者內心在蕩漾,感情在起伏,使作者激動起來了。是啊,重回康橋,再臨母校,面對依舊多情的康河,面對依舊嫵媚的垂柳,作者就像新婚的丈夫,環(huán)視著久別的故居,端詳著久別的新娘,心潮該是多么的激蕩。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薄皩??”是疑問句,設問句,還是反問句?疑問是有問有答,設問是自問自答,反問是無疑而問,毋需回答,看來應該是反問句。從感情的角度來看,作者沉湎于回憶往事,陶醉于尋覓昨日,恍惚于今昔的界限。眼前是現(xiàn)實中熟悉的艷柳、浮藻和璀璨波光,腦海中是逝去的青春、往事和逝水流年,恍如回到從前而無法自拔,無法返回到現(xiàn)在,仿佛就成了“沉醉不知歸路”。這是在夢中,還是在醒中?我是過去的我,還是現(xiàn)在的我?自我反問一句,用來驚醒自己——醒來!過去的已永遠過去了!那彌足珍貴的康橋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溯”,本指逆流而上;“漫”,隨意安閑之意,體現(xiàn)輕松自在。逆流而上逆水而行,為何會輕松安閑,從字面上講,不好理解吧?其實,這里的“溯”,不是真的逆水行舟,而是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在思想上從現(xiàn)實返回到往昔,在感情上從如今追溯到當年,是在人生經(jīng)歷的長河里,從下游回溯到上游。對過去美好珍貴的求學生活的回憶,當然是輕松愉快的精神之旅, “漫”字,正可以用來體現(xiàn)情感上的安逸閑適??磥?,這文字表面上的矛盾,在內在的感情線索中是一致的?!扒嗖荨钡木G色,是平凡又生機勃勃的色彩,在這里象征作者對母校樸素而又強烈的感情。“更青處”是指作者內心對母校更強烈的感情。撫今憶昔,今昔連貫,更熾熱的情感自然從作者靈魂的深處,不由得噴薄而出。蒼穹寧靜,星漢燦爛,斑斕的星輝幻化成多彩的生活,營造出溫馨的氛圍,烘托出滿腔的喜悅和柔情。無形的星輝,卻被作者靈動的妙筆勾勒成了有形的滿船,這回憶,這氛圍,這情感,是多么的真切空靈!難怪人們情不自禁地要引吭放歌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個“但”字,感情突轉陡變,使人的心不由得一悸。是啊,作者就要遠離康橋而去了,康橋的夜景就要離作者而去了。作者沉默了,歡叫的夏蟲也沉默了,整個康橋都沉默了。在這濃重、沉重乃至凝重的夜色中,唯有那喑啞嗚咽的笙簫之音,在沉寂的夜空中縈回。悠長的音符如絲如縷,劃過沉默的柳梢,掠過沉默的康河,繞過沉默的榆蔭,點過沉默的浮藻,彌散在康橋的星空,沉淀在作者的心底,銘刻在詩人的魂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不得不走了。詩歌第一節(jié)用的是“輕輕”,最后一節(jié)為什么換成了“悄悄”?輕輕,指腳步輕;悄悄,既指腳步輕,還指閉口緘言,它比輕輕更安靜,更沉重。那是因為,離別之際的心情肯定比重返之際的心情要沉重。作者只是揮了揮衣袖,為什么不揮手,就像首節(jié)中所做的那樣?詩人有意識地掩藏了“手”,就是為了和下一句中“不帶走一片云彩” 相互照應。什么都不要拿走啊,那就太自私了;什么都不會忘記啊,那就太薄情了。還是讓康橋的彩云永遠燦爛吧,永遠燦爛在作者的心中!
從根本上說,文學的欣賞活動,憑借語言這種無所不在的符號來進行,從符號再返回豐富的世界中來,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詩歌的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確切意義上的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欣賞活動可以認為是對于詩人想象活動的再經(jīng)歷和再體驗。只要我們通過運用謝冕先生所倡導的“想、泡、猜”的方法,分析意境,揣摩感情,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就可以領悟到作品的深厚內涵,體會到作者淋漓盡致的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參考文獻:
[1]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謝冕.重新創(chuàng)造的藝術天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韓麗君.細品《再別康橋》[J].作文世界(高中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