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強 王立芬
摘要:《醒世姻緣傳》中的一個主要人物晁梁的經(jīng)歷與清代小說《小豆棚》一則故事幾乎完全相符;惡棍嚴列星奸騙弟媳之事與清代袁枚《新齊諧》則完全相同。小說中有對聯(lián)“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經(jīng)考證這副對聯(lián)是諷刺降清的明朝官員,所以小說作于順治朝而非崇禎朝。
關鍵詞:醒世姻緣傳;小豆棚;新齊諧;成書年代
中圖分類號:I207.41文獻標識碼:A
第一,晁梁與《再來人》
筆者曾著文論述《醒世姻緣傳》的主體框架與清代文言小說《小豆棚》中兩則故事相同 [1]。現(xiàn)在又發(fā)現(xiàn)《小豆棚》一則故事與《醒世姻緣傳》的片云僧轉世為晁梁相同。晁梁是《醒世姻緣傳》中晁大舍的同父異母弟,晁大舍轉世投胎為狄希陳,則晁梁又是狄希陳的弟弟。從人物設置上來看,晁梁與狄希陳并駕齊驅的人物,重要性并不亞于狄希陳,晁梁品性優(yōu)良,是善人孝子,是晁大舍、狄希陳等人的鮮明對照,可以說,晁梁在《醒世姻緣傳》是一個很有分量的正面典型,在他身上,作者投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小豆棚》卷七《再來人》講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大體情節(jié)如下:
金薌谷老而無子,游一寺,一僧見他微笑,歸家后,金氏一妾夢一僧入臥室,后生子。后金氏又游此寺,長老對金氏說,金氏之子為先前向他笑的和尚,并且笑和尚的肉身尚在。金歸家后把孩子命名為小和尚。后來金氏死,小和尚事母至孝。“十五歲入泮,十六歲鄉(xiāng)薦”。后來小和尚欲出家,其妻明理而通變,從容勸他,小和尚深以為然,最后小和尚到寺里,把笑和尚的肉身焚化,焚化時有異香 [2] (P103-106)。
細讀《醒世姻緣傳》的晁梁故事,與此極為相似,試比較如下:
第一,晁梁是晁思孝的遺腹子,他其實是片云和尚為報答晁夫人而投胎轉世的。第21回晁夫人夢見片云和尚進入她的臥室,后來晁思孝的妾春鶯就生了兒子,這個就是晁梁,其實是片云僧轉世,乳名“小和尚” [3]。
第二,晁梁事母至孝,第36回晁梁想為嫡母晁夫人割股療親;十幾歲就中了秀才。
第三,第93回晁梁想到寺廟修行,他的妻子勸他說:
你做了半生孝子,不能中舉中進士,顯親揚名,反把稟受父母來的身體發(fā)膚棄舍了去做和尚道士。父母雖亡,墳墓現(xiàn)在,你忍得將父母墳墓不顧而去?你雖說晁冠長成,有人奉祀,畢竟是你的兒子。你出家修行去了,你倒有兒子在家,只是父母沒有了兒子。我聽見你讀的書上: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你讀了孔孟的書,做了孔孟的徒弟,這孔孟就是你的先生。你相從了四五十年的先生,一旦背了他,另去拜那神佛為師,這也不是你的好處。
《再來人》小和尚之妻也是如此勸他,如出一轍。
第四,最后晁梁埋葬了片云和尚的法身。
從上面比較來看,兩者的相似是非常明顯的,還有許多細節(jié)。這可能是當時流傳的一個故事被兩部書的作者采用了。我們知道,蒲松齡出生時他的父親夢見一個和尚入室,這在《聊齋自志》中有介紹。在《醒世姻緣傳》的第21回也有片云僧投胎。嚴云受先生認為這是兩者相互借鑒的,也就是說,片云和尚投胎到晁家為晁梁與和尚投胎到蒲家為蒲松齡兩者情節(jié)極為相同,因此得出蒲松齡是《醒世姻緣傳》作者 [4]。如果有了這個資料,恐怕就應該重新考慮。
第二、縣令審案
第12回講縣令審理晁大舍的案件,但在晁大舍前還有一案,此案講的是一個寡婦與一個年青后生通奸,寡婦怕后生嫌她老,就逼迫兒媳婦與后生茍合,兒媳婦非常賢惠,思量順從了婆婆,就侮辱了自己,不從婆婆,婆婆整天打罵,只得上吊自殺。后來鄰居起了公憤,把寡婦與后生捉到官府,使他們受到懲罰。
按,此事可能為真事,且在全國各地都有所發(fā)生,因此西周生就把這件事情采入小說。如明末小說《型世言》第六回《完令節(jié)冰心獨抱 全姑丑冷韻千秋》 [5] (P95-117)就寫了這樣一件事情,寫烈女唐貴梅事如《醒世姻緣傳》的案件情節(jié)一致。據(jù)張安峰先生考證,唐貴梅事又見于明楊慎《升庵全集》卷第十一《節(jié)烈婦唐貴梅傳》、《戒庵老人漫筆》、《稗史匯編》等 [6]。
第三、嚴列星與《新齊諧》
《醒世姻緣傳》第26回有個惡棍嚴列星,此人無惡不作,騙奸弟媳。嚴列星的故事似乎來源于當時一個民間故事,在袁枚《新齊諧》卷十七中就有一個故事,與此完全相同,相似程度如此之高,也是罕見的。內(nèi)容如下:
常州王三,積惡訟棍也。太守董怡曾到任,首名訪拿。王三躲避。其弟名仔者,武進生員,正在娶親。新人入門,而差役拘王三不得,遂拘其弟往,管押班房。王三知家屬已去,則官事稍松,乃夜入弟室,冒充新郎,與弟婦成親。
次日差役帶其弟上堂,太守見是柔弱書生,愍其無辜,且知其正值新婚,作速遣還。寬限一月,訪拿王三。其弟入室,慰勞其妻。妻方知此是新郎,昨所其寢者,非也,羞忿縊死。其岳家要來吵鬧,而赧于發(fā)揚,且明知非新郎之罪,乃曰:“我家所賠贈衣飾,須盡入棺中,我才罷休?!毙吕删斯冒床灰?,一一從命。
王三聞之,又動欲念,伺其攢殯之所,往發(fā)掘之。開棺,婦色如生,乃剝其下衣,又與淫污。污畢,取其珠翠首飾,藏裹滿懷,將奔上路。忽空中霹靂一聲,王三震死,其婦活矣。次早管墳人送信于其弟家,迎歸完娶。太守聞之,命斫王三骨而揚其灰。[7] (P306-307)
在《醒世姻緣傳》中嚴列星是被關帝廟中周倉殺了,而《新齊諧》中王三是被雷震死了,除這些其他全部相同,茲不贅述。
按,董怡曾,實有其人,《清高宗實錄》曾多次記載他做常州知府(太守)時貪贓枉法。如第281卷,乾隆十一年(1746)“常州貪守董怡曾及廢宦張適,賄結殃民” [8];第278卷“常州府知府董怡曾與革職問徒之原任直隸布政使張適,狼狽濟惡”;“諭軍機大臣等,朕聞常州府知府董怡曾,辦事才具,不能稱職,其操守亦多不檢之處,人言籍籍??蓚髦I尹繼善,令其查明據(jù)實奏聞” [8]。
可知,在乾隆十一年(1746)前,董怡曾為常州太守(在常州志無明確記載)。如果袁枚所記王三事真是出于董怡曾,則《醒世姻緣傳》就是成書于乾隆年間了,但似乎不可能,因為當下都把《醒世姻緣傳》歸為明末清初。最為平常的解釋是,王三故事(或嚴列星故事)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分別被西周生與袁枚采用,而袁枚不知何故把它與董怡曾聯(lián)系起來。
總之,這個故事還有研究的必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不僅對研究《醒世姻緣傳》有益,對研究《新齊諧》也同樣有益,畢竟袁枚與董怡曾為同時代之人,言之必有據(jù)。
筆者雖然指出《醒世姻緣傳》與《小豆棚》有情節(jié)相同的地方,但是由于《小豆棚》比前者晚出一百多年,所以不可避免地就讓人懷疑《小豆棚》是引用了前者的情節(jié),但現(xiàn)在這個故事證明了:盡管《小豆棚》與《子不語》晚出,但并不是他們抄襲的《醒世姻緣傳》,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來源。
第四、素姐被猴子毀容
《醒世姻緣傳》在第76回被一只猴子抓得面目全非:
這猴精日逐將那鎖項的鐵練磨來磨去,漸次將斷,一日,又提了狄希陳的名字,一邊咒罵,一邊毒打。那猴精把鐵練盡力掙斷,一跳跳在素姐肩頭,啃鼻子,摳眼睛,把面孔撾得粉碎。幸得旁人再三力救,僅摳瞎了一只眼,咬落了個鼻子,不致傷命。
無獨有偶,在紀昀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與素姐情況極為相似:
里有姜某者將死,囑其婦勿嫁,婦泣諾。后有艷婦之色者,以重價購為妾。方靚妝登車,所蓄犬忽人立怒號,兩爪抱持,嚙婦面,裂其鼻準,并盲其一目,婦容既毀,買者委之去,后亦更無覬覦者。此康熙甲午乙未間事。故老尚有目睹者,皆曰:“義哉此犬!愛主人以德,智哉此犬,能攻病之本。”余謂犬斷不能見及此,此其亡夫厲鬼所憑也。[9] (P88)
這里的婦人與素姐一樣,都沒有了一只眼睛,鼻孔也撕裂了,雖然有猴子與狗的區(qū)別,但實質是一樣的。這很可能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
第五、小說中的笑話
《醒世姻緣傳》第58回,相于廷給狄希陳講了一個笑話:
相于廷道:“就依著哥說,咱就說好話兒。我就先說:我這繡江縣里有幾個懼內(nèi)的人,要聚一個會,算計要足十個人,已是有了九個,只少一個,再尋不著;只得往各鄉(xiāng)里去尋。尋到咱明水地方,只見一個二十歲年紀的人,拿著一雙女人的裹腳,一雙膝褲子,在湖邊上洗。那人說:‘人肯替他老婆洗裹腳合褲腿子的,必定懼內(nèi);何不請他入會,以足十人之數(shù)?向前說道:‘俺城中齊了一個怕老婆的會,得十個人,已是有了九個,單少一人;今見老兄替令正洗裹腳,必定是懼內(nèi),敬請老哥入會,以足十人之數(shù)。那人說:‘我不往城里去,我為甚么在明水做第一個懼內(nèi)的,倒往城里去做第十的。”
這個笑話也非作者自造,而是《笑林廣記》:
有懼內(nèi)者,欲訪其類,拜十弟兄。城中已得九人,尚缺一個,因出城訪之。見一人掇馬桶出,眾齊聲曰:“此必是我輩也。”相見道相訪之意,其人搖手曰:“我在城外做第一個倒不好,反來你城中做第十個?!?[10]
此外,小說還有化用民間笑話的情況,第91回:
吳推官強自排遣,說道:“我們都是個須眉男子,往往制于婦人。今日天寒雨雪,我要將各官考察一番,不是考察官評,特考某人懼內(nèi),某人不懼內(nèi),以見懼與不懼的多寡。眾官都北向中立,待我逐個點名。自己也不必明白供說,各人將出公道良心,不可瞞心昧己,假做好漢。有如此的欺人,即是欺天。點到跟前,懼內(nèi)的走往月臺東站,不懼內(nèi)的走往月臺西站。本廳就是頭一個懼內(nèi)的人,先自就了立東向西的本位。”一個個點到跟前,大約東邊站立的十有八九,西邊站立的十無一二。惟獨點到了狄希陳的名字,倉皇失措,走過東邊不曾立定,又過西邊;西邊不曾立定,又走到臺中朝北站下。行站不住。吳推官問道:“狄經(jīng)歷或是就東,或是就西,不西不東,茫無定位,卻是何故?”狄希陳向前稟道:“老大人不曾吩咐明白。兼怕小老婆的人,不知應在那一方站?”吳推官笑了一回,想道:“這也難處。內(nèi)中還有似這等的,都在居中朝北站罷?!痹瓉砼滦±掀诺闹褂械蚁j愐粋€。
實際上這是套用的一個民間笑話。這個笑話大體是如此:
一縣令(或一個平常人)怕老婆,他想知道他的手下人(或伙伴)有多少怕老婆的。他說怕老婆的站在東邊,不怕的站在西邊,結果只有一人原地不動,其余的都站在東邊,這縣令就問:“你怕還是不怕老婆?”這人回答說:“老婆交待了,人多的地方不能去?!被蛘哒f:“老婆說了,不要隨大流?!?/p>
《笑林廣記》一官到任,眾里老參見。官下令曰:“凡偷媳婦者站過西邊,不偷者站在東邊?!眱?nèi)有一老人慌忙走到西首,忽又跑過東來。官問曰:“這是何說?”老人跪告曰:“未曾蒙老爺吩咐,不知偷弟媳婦的,該立在何處?”
或許囿于見聞,這個故事筆者未見收于何書,但是在民間與網(wǎng)絡上廣為傳播,可以肯定是一個流傳很早且很廣的民間故事。
第六、“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的含義
《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現(xiàn)在依然不能確定。經(jīng)眾多學者的考證與討論,當下集中于崇禎朝還是順治朝兩個時間段,這兩個時間是非常接近的。盡管如此,仍有區(qū)分的必要。不少學者力主順治朝。如石昌渝先生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認為小說成書于順治朝。[11] (P452)但是以段江麗先生為首的學者卻反對順治說,提出“《醒世姻緣傳》成書于崇禎朝,具體來說,大約成書于崇禎十二年至崇禎十七年之間” [12] (P70)。
可以說,小說的成書年代還有可以探討的空間,兩種說法是不是有交叉也值得研究,也就是說,小說的成書是不是跨了明清兩朝,畢竟小說是一部百萬字的大書,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筆者認為,小說中的一副對聯(lián)可以看出,小說寫于明亡之后,換言之,小說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清順治年間寫的,也就是說,小說應該成書于順治年間。小說第五回寫晁書、晁鳳跟著胡旦與梁生到京師為知縣晁思孝跑關系時,看到有一副對聯(lián):
晁書、晁鳳,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過在京中扯纖拉煙,尋常門戶罷了。只見走到門首,三間高高的門樓,當中蠻闊的兩扇黑漆大門,右邊門扇偏貼著一條花紅紙印的錦衣衛(wèi)南堂封條;兩邊桃符上面,貼著一副朱砂紙對聯(lián)道: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門前柱上又貼一條示道:本堂示諭附近軍民人等,不許在此坐臥喧嘩,看牌賭博,如違拿究。晁書二人肚內(nèi)想道:“他如何把我們領到這等個所在來?”
筆者聯(lián)想到明清之際那個特定的年代,西周生在這里提到“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絕不會無心為之,他是用這副對聯(lián)來諷刺投降變節(jié)的漢人官員。我覺得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有意思的是,這副對聯(lián)在后來往往附會于明末降清的洪承疇與錢謙益身上。如有《分類名聯(lián)鑒賞辭典》這樣一個傳說:
明末兵部尚書洪承疇,福建南安人。素以忠節(jié)自命,曾親自撰寫“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一聯(lián)掛在廳堂正中。據(jù)說崇禎皇帝對他十分倚重,命他領重兵防守邊關,后誤傳殉節(jié),崇禎為此而輟朝,設九壇祭,可謂“君恩深似海”;可是洪在松山兵敗后被俘后卻貪生怕死,屈膝降清。當時有人在他掛在廳堂上的自撰對聯(lián)的末尾,分別加上“矣”、“乎”兩個語氣助詞。[13] (P812)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在中學時老師講到《梅花嶺記》就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所以筆者記憶猶新。而且這個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于當下各種民間故事、對聯(lián)等集子,在網(wǎng)絡上也有數(shù)以萬計的帖子都是。然而,當筆者試圖找到它最初或較早的源頭時卻沒有找到。
《清稗類鈔·譏諷上》又變成了錢謙益:
錢謙益為明尚書,時自署一聯(lián)云:“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奔叭肭迨艘酁樯袝叶喾锤?,好事者因各續(xù)一字于聯(lián)尾云:“君恩深似海矣;臣節(jié)重如山乎?”頗雋永。[14]
后來主人公又變成了明代大臣季某,只不過情節(jié)沒變。[15] (P371)
筆者認為,不論是諷刺洪承疇還是錢謙益還是無名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從明投降到清朝的高官。從這方面看,西周生寫“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一定是見到很多明朝高官向清廷屈膝投降、搖尾乞憐才寫的這句對聯(lián)。洪升《長生殿》第二十八出《罵賊》雷海青罵投降于安祿山的官員“平日價張著口將忠孝談,到臨危翻著臉把富貴貪。早一齊兒搖尾受新銜,把一個君親仇敵當作恩人感。咱,只問你蒙面可羞愧” [16] (P130),這段描寫與《醒世姻緣傳》的對聯(lián)表達了同一思想。也只有歷過明清巨變的人才有這樣的感觸,因此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上看,《醒世姻緣傳》應當成書于清初順治朝。雖然當多數(shù)學者把《醒世姻緣傳》都定為清初,但仍有不少學者持反對意見,而本文從新的角度論證小說的成書于清初,并非強為補闕。
參考文獻:
[1]劉洪強.《醒世姻緣傳》的藍本及素材來源[J].明清小說研究,2009,(3).
[2]曾衍東.小豆棚[M].濟南:齊魯書社,2004.
[3]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濟南:齊魯書社,1994.
[4]嚴云受.《醒世姻緣傳》作者問題補考[J].蒲松齡研究,2000,(1).
[5]陸人龍.型世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6]張安峰.《型世言》素材來源(一)[J].明清小說研究,1998,(1).
[7]袁枚.子不語[M].濟南:齊魯書社,2004.
[8]清高宗實錄[M].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9]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0]游戲主人.笑林廣記[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1]石昌渝.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3.
[13]蘇淵雷.分類名聯(lián)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14]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知識薈萃[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6]洪升.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李漢舉)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簡介:劉洪強(1974-),男,山東新泰人,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王立芬(1981),女,山東新泰人,新泰市青云街道辦事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