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昆明消防學校衛(wèi)生隊內科,云南昆明650208)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其病死率高,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明確出血部位及病因,根據(jù)出血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2003年12月~2004年6月我科共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由于得到早期及時診斷治療,因此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03年12月~2004年6月我科共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齡8~78歲,平均年齡43歲。出血原因均經纖維胃鏡檢查確診:消化性潰瘍出血20例,急性胃黏膜損害出血10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6例。出血形式:嘔血為主5例,便血為主22例,先便血后嘔血9例。住院時伴休克表現(xiàn)者10例,血紅蛋白<60g/L 21例,(60~90)g/L 8例,>90g/L 7例。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特別是大量出血,必須分秒必爭,積極補充血容量,糾正失血性休克,選用有效的止血藥物,糾正休克是處理出血的首選措施。
出血前的相關癥狀對出血部位的確立有幫助:消化不良、腹部胃絞痛多被考慮為胃潰瘍,出血前劇烈嘔吐往往提示胃底-食管黏膜撕裂綜合征,體重減輕考慮為惡性腫瘤。既往有肝病和門靜脈高壓病史,提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颊哂袛z入過量酒精史、有口服水楊酸類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史,均可誘發(fā)出血。
出血量的估計: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黑便的出現(xiàn)一般須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胃內儲積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嘔血。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特別是出血較快者有頭昏、乏力、心悸、心動過速和血壓偏低等表現(xiàn)。隨出血量增多,癥狀更為明顯,引起出血性休克。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時,纖維胃鏡檢查安全可靠,即能確診,并可根據(jù)病灶情況作相應的止血治療。出血是否停止的指征: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續(xù)天數(shù)受患者排便次數(shù)的影響,如每日排便一次,約3d后糞便色澤恢復正常[1]。
經科學的診療方法進行,36例患者中活動性出血停止、休克糾正、大便潛血陰性32例,占88.9%;經內外科多方治療,出血仍難以控制轉外科3例,1例因賁門黏膜撕裂胸膜,大量血涌入胸腔,引起各器官衰竭而死亡。共4例無效,占1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樣、復雜,通過病史,根據(jù)出血量、速度、性狀及伴隨癥狀,再結合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但在診斷治療中應注意:(1)需要反復大量輸血和肝功能不良者要注意止血障礙。輸用庫存血能很快引起不穩(wěn)定的第Ⅴ和第Ⅷ因子缺乏,但這些缺陷可通過給新鮮冷凍血漿糾正。并需注意其他止血障礙因素,如需處理,應在糾正休克和輸血過程中同時予以處理。(2)搶救失血性休克以補足循環(huán)血容量為主,在建立通暢的輸液通道后,可首先快速輸入血漿代用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以提高膠體滲透壓,恢復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環(huán),以使血壓回升,尿量恢復后可改為維持靜脈滴注。(3)盡管內鏡檢查的診斷價值比X線鋇劑造影優(yōu)越,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因為一些腸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內鏡窺見,可通過X線鋇劑檢查得以補救。但在活動性出血后不宜過早進行鋇劑造影,否則會因按壓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張在出血停止、病情穩(wěn)定3d后謹慎操作。(4)當消化道出血經內鏡和X線檢查未能發(fā)現(xiàn)病變時,應做選擇性動脈造影。若造影劑外滲,能顯示出血部位,故最適宜于活動性出血時做檢查。(5)胃鏡檢查的最好時機是在出血后24~48h內進行。如若延誤時間,一些淺表性黏膜損害部分或全部修復,從而使診斷的陽性率大大下降。(6)上消化道出血與患者的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出血的危險性越高,程度越重,其原因可能與老年人動脈硬化、凝血機制差有關[2]。因此,面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應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因素,從常見的病因檢查入手,有利于迅速查找出血原因,為治療爭取寶貴時間。
[1]李宗明.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441-447.
[2]姚麗.上消化道出血128例病因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08,19(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