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鳳
(寧夏大學 政法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論靈魂”
——伊本·西那對亞里士多德的繼承與發(fā)展
金曉鳳
(寧夏大學 政法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伊本·西那(Ibn Sīnā,980-1037),是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哲學思想自成體系,并對東、西方哲學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這兩位偉大的哲學家在他們的哲學思想的認識論中都對靈魂論有所研究,伊本·西那號稱“亞里士多德第二”,他走亞里士多德的路線,并繼承和發(fā)展了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的很多進步方面?!罢撿`魂”就是伊本·西那對亞里士多德論靈魂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本文主要以伊本·西那和亞里士多德兩位哲學家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靈魂觀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進行比較探究。
論靈魂;伊本·西那;亞里士多德;
對本質論和存在論的研究,伊本·西那的體系是最清晰的,認為事物必定是一個存在物,因此他認為事物就等于存在。伊本·西那對“存在”的研究依賴于兩個基本的部分,這兩個區(qū)分描繪出了其整個本體論的特征。一是區(qū)分事物的“本質”與該事物的“存在”,他將存在(Being)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必然存在;第二種是可能存在;第三種是不可能存在。二是區(qū)分該事物的“必然性”、“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像當某一個人思索某物時,立即,在其心靈準則中可以區(qū)分該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本質”,也就是可被包含在對“他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當中的所有東西;另一個方面則是它的“存在”。在心靈當中,本質是獨立于存在之外的,因為人可以思索某一對象的本質而無須關心它的存在與否。而在外部世界里,每一對象的本質與存在是同一的;他們并非是兩個各自擁有獨立客觀實體的組件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個事物的。只有在心靈之中,在人類理性所作的分析當中,這兩個元素才變成分離的,而人才意識到宇宙中的每一對象(客體)擁有一個“存在”附加于其上的本質。
伊本·西那的三分法即為神與宇宙的聯(lián)系,是本源(神)與顯現(xiàn)(宇宙)之間存在的連續(xù)性,天使即為理智是真主“顯化”或“創(chuàng)造”的工具,賦予存在的過程,真主使宇宙存在并給了宇宙存在的性質。理智是真主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東西,真主思維必然產生理智。流溢說強調必然存在思維自身,伊本·西那的學說中包含著這種流溢說。在探討真主與世界的關系的問題中,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是無始永恒的,但需要一個無始的推動者。伊本·西那提出了區(qū)分本體無始和時間無始,前者是借本體獨立存在并沒有起始點的絕對存在,后者是就存在的時間方面而言雖然是時間上無始的,但依賴于外在根據(jù)即真主的意愿。作為世界原因的真主是永恒的(本體無始),作為真主活動的結果的世界也是永恒的(時間無始)。宇宙的存在以真主的存在為前提,它來自真主。宇宙的生成是流溢。真主思悟其本體就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流溢的過程,他一旦思悟某物,此物就以他思悟該物所具有的形式而存在。第一個流溢即為第一理智,在數(shù)量上是一,在本體上是不存在于任何物質內、不是任何體、也沒有形式,是純理性。第一理性思悟真主流溢出第二理性,思悟自身流溢出最遠的天體形式的存在。以此類推,直至第十理性(原動理性)及與其相應的天體(月球)和靈魂(世界靈魂)。月下界是一個生與滅的物質世界,是與神性世界相對的殊多的世界,由世界靈魂來安排,而不是由真主安排,因為真主知道全稱的世界。
伊本·西那是關于靈魂問題探討最多的伊斯蘭哲學家。他對靈魂的探討,實際上就是對人之自我的深層認識。他注釋了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的著作,并就此問題寫了很多著作。他的靈魂研究特點是:一方面從形而上學的層面,另一方面作為醫(yī)生,也從生理學和心理學角度加以研究。
在對靈魂存在的證明上,他指出運動和理性必須要由靈魂來解釋。運動分為被動運動(外力推動的結果)和主動運動(自身內在原因使然)。后者又分若干種,其中有本然性的運動,如石頭下墜;有反本然運動,如人的負重行走和鳥在空中飛翔卻不下墜。這種反本然運動的發(fā)生必然有一個超出運動物體之外的特殊推動力,即靈魂。理性動物具有超出非理性動物的力量。當我們談論一個人,所指的是其靈魂而不是肉體。
伊本·西那指出靈魂的實質,靈魂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本質,它截然不同于肉體(這是柏拉圖和亞歷山大里亞學派的觀點)。靈魂能認識理性事物中的共相概念,這種本質不可能是肉體,也不能依附于肉體而存在。共相和理性都不會成為其本身,除非它離開物質的偶性。理性不可分割、不占有空間,因此寓理性于其中的本原就是精神的,它不能用物體的屬性來形容,它就是靈魂。
伊本·西那強調靈魂具有永恒性,靈魂是永恒的但不是無始的。靈魂是被創(chuàng)生的,不能先于肉體而存在,只存在于肉體中;但在肉體死亡后靈魂仍然存在。靈魂是單純本質,單純本質不會消亡。
伊本·西那認為人就等于實體等于存在物,而存在物又分為本質和存在,本質分為實體和偶性,實體即是形式就等于nafs,每一個類別的nafs都不一樣,人、動物、植物的都不同。靈魂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礦物它的特性就是具備堅定的身形;第二類是植物也稱活魂,它所具備的特性是攝養(yǎng)、生長、繁殖;第三類是動物也稱欲魂,它擁有的特性是身形、攝養(yǎng)、生長、繁殖、運動能力,它的這種運動能力又包括欲望力和理解力。最后一類是人類即理魂,它的特性具備身形、攝養(yǎng)、生長、繁殖、運動、理智或理性。
伊本·西那論靈魂的核心就在于論理智 (理性)。理智(理性)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實踐理智,表現(xiàn)為行為;第二部分是理論理智表現(xiàn)為知識,它由4個層次構成:首先是物質理智,它是一種潛在的理智,是人類靈魂中認知的能力以及能夠學習的潛能;其次是習慣理智也稱現(xiàn)實理智,是潛在理性已經開始使用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思考的習慣;第三層是現(xiàn)實理智是人類自己能夠自由思考;第四層是獲得理智或已獲理智是通過獲得所有可理解狀態(tài)的最高形態(tài)。
伊本·西那使用《古蘭經》[24:35]節(jié)的“光明節(jié)”經文解釋這幾種理性:物質的理智是燈臺,因為它本身是黑的,但可接受光;習慣理智是玻璃罩,因為它本身是透明的,更容易接受光;“思考”是橄欖樹,因為它準備變成本身接受光的,但得經過勞累加工;“推測”是油,因為它比橄欖樹更容易接受光;現(xiàn)實理智是“燈”,因為它自身就發(fā)光,無須從他處獲得;已獲理智是 “光上之光”,因為被理性領悟的形式是“光”,接受這種形式的靈魂也是“光”。原動理智是火,因為燈從它處點燃?;鸫淼谑碇羌瓷辖缡翘焓辜影倭?,他是永恒的、分離的、非物質的實體,作為人理解力的動力因。第十理智對人的關系即為光對人視覺的關系,第十理智是人思考的驅動器。
伊本·西那的哲學是與他的科學成就聯(lián)系起來的,他是一位善于實踐與總結經驗的偉大哲學家。伊本·西那號稱“亞里士多德第二”,誠然他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但絕不是亞里士多德的翻版,他走亞里士多德的路線并發(fā)展了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的很多進步方面。亞里士多德的特點是二元論,是徘徊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他的哲學是二元論,但具有強烈的唯物主義傾向,這與他生活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能夠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很多進步方面要歸功于法拉比,法拉比是伊本·西那的引路人。他曾經研讀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四十遍都不得其解,讀了法拉比的注解后才理解。伊本·西那在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時候采取二元論的態(tài)度,他肯定物質世界是永恒的,同時也承認真主是永恒的。
伊本·西那應用亞里士多德的“有論”(存在=being)為手段,對新柏拉圖的“流溢說”加以改造,然后加以利用。他首先提出“有”來,并指出這種必然的“有”就是真主,其本質就等于存在,實際上他是把完滿至善理解為存在和必然。伊本·西那利用了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合理因素,從柏拉圖派那里借用了“流溢”這個名稱,他認為萬物的流出是必然的。他也繼承了亞里士多德關于形式和質料的二元論學說,認為一切事物由形式和質料組成,他堅持形式和質料不可分。從這里可以看出,他發(fā)展的是亞里士多德學說的積極方面。亞里士多德的主要貢獻是對柏拉圖的唯心主義核心“理念論”的批判,這一點同樣被伊本·西那繼承,他的批判一針見血。他指出柏拉圖在事物之外假定一個抽象空洞、一成不變的理念,是對科學無益的偽說。潛在和現(xiàn)實的學說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辯證法因素,這個因素被伊本·西那完全吸取了。他以“成就性”這個范疇來說明事物中的潛在狀態(tài),及其過渡到現(xiàn)實的必然性。
伊本·西那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多種存在的東西中,我們把某一種叫做實體;實體第一是作為質料,它自身并非‘這個’;第二是作為形式或形狀,由于他事物才被稱為‘這個’;第三是前兩者的結合。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xiàn)實?!庇猩淖匀晃矬w,可以自己攝取營養(yǎng),并有生滅的變化,它自身既是主體和質料。軀體是質料是潛能,而靈魂,作為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形式,也必然是實體,靈魂就是軀體的形式是現(xiàn)實性。這里的現(xiàn)實性,一層意義是類似知識,另一層類似思辨。對于一個人來說,一定是先擁有知識,再有思辨?!八?,靈魂就是潛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第一現(xiàn)實性?!膘`魂潛在的存在,其現(xiàn)實性就是原理,“靈魂是在原理意義上的實體,它是這樣的軀體是其所是的本質?!?/p>
伊本·西那認為,靈魂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肉體的形式或現(xiàn)實性,是肉體的生命的第一因。這個想法源于亞里士多德,在他看來,靈魂與肉體的結合是由它們共同組成的同一個生命體內部的形式與質料的結合,而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實體的聯(lián)合。他是主張,先肯定靈魂與肉體的區(qū)別的基礎上,再去尋求它們之間的同一與聯(lián)合。伊本·西那認為人的靈魂的實體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與形體有關的活動,這種活動就是對形體的支配;另一種是與它的本質和它的本原有關的活動,這就是憑借理智的知覺。這兩種活動是相互對立、相互抗衡的,因為靈魂的實體在這兩種活動中,當被一種活動占據(jù)時,就會脫離另一種活動,這兩種活動無法結合。
亞里士多德把靈魂的等級分為三類,分別討論了它們的不同功能及其關系。在對靈魂等級的劃分上伊本·西那也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將理性靈魂區(qū)分為原動理性和潛在理性。伊本·西那則把這兩種理性發(fā)展為物質理性(潛在理性)、習慣理性、實踐理性和獲致理性(受賜理性)四種。
綜上所見,伊本·西那的靈魂思想,是在繼承與應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基礎之上而建立的。
對于靈魂的認識,伊本·西那不僅在“形而上”的本體論層面上進行界定,更主要地是在“形而下”的層面也就是在自然哲學方面進行分析,并且有很強的實證科學的色彩,這是他的靈魂學說超過亞里士多德的重要原因。伊本·西那所使用的“靈魂”一詞,是阿拉伯語的“乃夫思”。在討論al-Nafs一詞的含義時,他強調的是對“靈魂”這一概念的準確理解上。他用“靈魂”這個名詞來稱謂生命本原的東西,強調并不是就靈魂這種東西的實體來看,而是這種本原的東西所具有的某種關系,而且就它支配形體并且與形體相比來說的。靈魂是一種具有器官、能夠完成生命活動的自然形體的第一成就性。靈魂乃是理性存在物的一個定義的部分。人是憑借著靈魂的存在而具有一種作肯定的手段,靈魂是沒有形體的。伊本·西那對靈魂解析,是通過生命體的各種機能,從外部器官、內部器官、到人的理性靈魂所具有的特點中進行的。亞里士多德把靈魂僅僅是看做一種實體而伊本·西那對靈魂的理解要比亞里士多德更深,伊本·西那指出,運動、認識和記憶力的混合物確是一個新的東西,我們稱之為靈魂。它是一種實質,是真正意義上的你。肉體會增減變化,但靈魂是固定的、穩(wěn)定的狀態(tài)。靈魂是一種精神性實體,是一種異于形體的東西,可以沒有形體而獨立存在,而形體則必須以靈魂存在為前提,因為形體要靠靈魂才有作用,這一點要比亞里士多德進步了很多。
亞里士多德靈魂觀的特點。他完全是運用《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中闡述的哲學基本原則和概念來規(guī)定靈魂的。而且強調靈魂不能脫離軀體獨立存在,任何一個生命物體,都是由作為形式的靈魂和作為質料的軀體結合而成的,也只有在和軀體的結合中,靈魂才能發(fā)揮作用。任何靈魂都有其獨特的性質,都存在于自己固有的質料中。
伊本·西那指出人的靈魂既不毀滅也不輪回,他認為靈魂必須與形體一同開始存在。人的靈魂不僅包括了植物、動物靈魂的所有內涵,而且具有更高一級的靈魂,被稱之為“理魂”。靈魂的認識,是把各種可理解的東西,從質料中抽象出其形式,并且只有人的理智才能把這種純粹的形式從質料中提取出來。靈魂可以理解它自己,這種對于自己的理解,就被稱為理智。但是,對于形體中形式的理解,在它的實體方面,永遠是一個潛在的理智。他說:“靈魂是能夠理解的,我們把理智僅僅了解為靈魂借以進行認識的那種機能。或者是,我們會把理智了解為這些可理解的東西本身的形式,而因為形式在靈魂中,這些東西也就得到了認識?!比说撵`魂中的“理性”,是通過實踐理智機能和思辨理智機能所體現(xiàn)的。伊本·西那的靈魂觀比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具備更高的層次。
[1]伊本·西那(阿維森納).論靈魂[M].北京大學哲學系譯.商務印書館,1995.
[2]車文博.論阿維森納的心理學思想——評《論靈魂》[J].吉林大學學報.1978(Z1).
[3]紀紅波.伊本·西那的靈魂論與認識論[J].阿拉伯世界.1994(3).
[4]沙宗平.伊本·西那哲學思想初探[J].中國穆斯林.1993(6):13-15.
[5]李曉進.從“多”到“一”再回到“多”——從亞里士多德與斯賓諾莎關于本體的學說之比較看哲學發(fā)展的趨勢[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5).
[6]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7]陳也奔.論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J].求是學刊.1998(5).
B12
A
1005-1554(2011)04-0080-03
2011-06-02
金曉鳳(1984-),女,回族,寧夏銀川人,寧夏大學政法學院2009級外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伊斯蘭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