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剖析《過秦論》,論述什么是“攻”和“守”,“攻守之勢”是什么,“攻守之勢異也”指什么,為什么“攻守之勢異也”。
【關(guān)鍵詞】文言文 古文閱讀 文本細讀 閱讀教學
這是《過秦論》一文的結(jié)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是賈誼對秦朝速亡的歷史原因的深刻總結(jié),更是全文的難點。如何理解這句話?教材給出的注釋是:“攻和守的形勢變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國,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時候。守,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我覺得,這個解釋還不夠全面透徹,沒能把人們最難于理解并最想理解的地方解釋清楚,有隔靴搔癢之感。其它一些教輔用書也是大同小異,沒有作出透徹解釋。而這些疑惑不解決,就必然阻礙全文的理解,甚而懷疑賈誼這個觀點的可靠性。因此,對這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有必要深究一下,給學生一個明白。為此,我做了如下剖析:
一、什么是“攻”和“守”?
細究課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篇以時間為經(jīng)以史實為緯的文章中,作者很明顯地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的,一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前,一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因而這里的“攻”實際上就是指秦國攻打天下取得政權(quán)階段,即所謂“創(chuàng)業(yè)”階段;“守”就是秦王朝建立政權(quán)治理天下階段,即所謂“守業(yè)”階段。由此看來,教材對此的解釋是正確的。
二、“攻守之勢”是什么?
勢,形勢也?!肮ナ刂畡荨本褪枪ズ褪氐男蝿?,教材的解釋也是正確的??伞肮ナ刂畡荨笔鞘裁??教材對此并未解釋。事實上,秦王朝攻時之勢經(jīng)歷了秦孝公時期的崛起,惠文、武、昭襄、孝文王、莊襄王五代的發(fā)展,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建立政權(quán)的強盛三個階段,總起來說,攻之勢就是興盛強大,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秦王朝守時之勢,則經(jīng)歷了秦始皇時期的強盛,秦二世的衰敗和子嬰時的滅亡,總起來說,守之勢就是民怨沸騰,民心盡失,衰敗滅亡。
三、“攻守之勢異也”指什么?
異者,變化也?!肮ナ刂畡莓愐病本褪枪ナ氐男蝿葑兓??!爱悺痹诤翁?異就異在攻時是順應(yīng)歷史,深得人心,漸趨強盛,守時是則逆歷史潮流,殆失民心,直至滅亡?!肮ナ匦蝿莸淖兓本褪且蛎裥南虮扯鸬挠墒⑥D(zhuǎn)衰,由興轉(zhuǎn)亡的變化。
四、為什么“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的觀點是“仁義不施”。這一觀點可謂切中肯綮,直擊要害??v觀全文,秦王朝“攻”時之策是“高詐力”。文中有明確表述:“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等,這主要是“詐”——欺騙、引誘的結(jié)果;“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等,這主要是“力”——武力攻伐的結(jié)果。秦王朝“守”時之策又是什么呢?請看:“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政治上實行的是嚴刑酷法,殘暴統(tǒng)治;“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對外是開疆擴土,窮兵黷武,強力征服;“焚百家之言”、“削天下之兵”、“因河為池,踐華為城,……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對內(nèi)是愚民、弱民、防民政策。顯而易見,秦守策中缺失一項重要內(nèi)容:仁政。
賈誼曾說“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如果說攻時采用強力政策,用暴力推翻舊制建立新政還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話,那么,秦王朝奪取天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仍然崇尚武功暴力,實行酷刑暴政,其守策之失誤,已不言而喻矣。
由此看來,不論是攻時的武力征伐,還是守時的酷刑天下,在秦王朝施政的字典里,從來找不到仁愛二字。尤其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仍然濫施暴政,壓榨百姓,必然激起民怨,引起人民的不滿反抗,最終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文章言之確確,理之鑿鑿,信乎!
綜上所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整體理解是:由于不施仁政而使秦王朝發(fā)生了由攻時的興盛強大到守時的衰敗滅亡的變化。掩卷沉思,歷史的風云仿佛歷歷在目,而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又何其深刻而沉痛!
★作者簡介:耿玉峰,內(nèi)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