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勝
【摘要】《再別康橋》這首詩中的意象,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傳統(tǒng),底蘊(yùn)深厚,同時(shí)也有其發(fā)展,值得我們認(rèn)真學(xué)習(xí)借鑒。
【關(guān)鍵詞】《再別康橋》;意象;文化底蘊(yùn)
一代文學(xué)大師徐志摩先生創(chuàng)作的《再別康橋》,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真摯的情感和明麗的畫面感染了幾代讀者,讓人們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詩人那刻骨銘心的離別之痛。慨嘆之余,人們不由地陷入沉思,是什么使得這首詩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我們能從中學(xué)到些什么?該怎樣解讀這首詩?雖然《教師教學(xué)用書》也給大家指出幾條路來,但總是給人一種只注重詩歌外在表象而不觸及本質(zhì)的感覺。我想,還是回歸詩歌本身為好。
在詩歌的賞鑒中,形象、語言和表達(dá)技巧這三項(xiàng)缺一不可,鑒賞形象尤其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但在形象的鑒賞中,我們又容易走極端,即過分分析“象”而忽視“意”,或是相反,難以做到賦形表意的合一。這就容易造成詩歌理解的“夾生飯”?!对賱e康橋》一文便是如此,老師們要么品優(yōu)美而忘形象,要么析形象而忘意趣;要么光知人不論事,要么光論事而不知人,要么知人論事而不論詩,造成詩歌鑒賞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狀。
我覺得賞析《再別康橋》要從意象入手,而且要從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入手來解讀,才能真正讀懂它。
這首詩是詩人故地重游之后要和康橋再見時(shí)寫的一首惜別詩。離別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gè)大類別,以此為題材的詩詞可謂俯拾皆是。詩人徐志摩正是深知中國文化底蘊(yùn)的一員,他把自己學(xué)習(xí)過的寄托過美好理想的康橋幻化成一位戀人,把和康橋的分別演繹成了和戀人的惜別,從而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康河邊的樹木不止柳樹一種吧,但詩人為什么偏偏選柳樹呢?那是因?yàn)椤傲薄傲簟敝C音,有挽留、惜別之意。自從詩中“惜我往矣,楊柳依依”后,楊柳就和依依惜別結(jié)下不解之緣。因而康河的柳也鍍上了金色,也就成了詩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而她在波光里的倒影,更是明艷動(dòng)人。這樣,因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無情的柳變成了多情的女子;因了詩人的多情,詩人與康河的柳的分別演繹成了與新娘的惜別。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水底招搖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來陪伴它吧?可是我們想一想“荇”在古詩中充當(dāng)?shù)慕巧筒浑y明白?!对娊?jīng)》里寫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睆闹胁浑y看出,“參差荇菜”做為起興物,引出的是窈窕淑女,以及“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追求。故而我國詩人“荇”情結(jié)即是,看到水底的荇菜,想到的就是心儀的姑娘,或“青荇”就是心中的情人。所以詩人徐志摩才甘心做一條水草,不愿離開自己的所愛——“青荇”。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撐上船到康河中尋夢,更是不愿離去的行為,而且是想要真切地見到夢中情人的寫照?!对娊?jīng)蒹葭》這樣寫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边@首詩寫詩人劃著船溯流而上去找自己心愛的“伊人”,也表現(xiàn)出詩人希望見到所懷念的人的深切感情。徐志摩的撐船尋夢之舉和古詩撐船尋“伊人”之舉如出一轍,而徐詩不僅有追懷往事的意思,更有與“伊人”即將分別的臨別一晤的深切含義,所以他尋夢的結(jié)果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再別康橋》一詩,詩人可謂精心構(gòu)筑,意象精確。不費(fèi)一番心思,很難玩味出其中真髓。我們只有多積累,多探究,才會(huì)觸及到詩歌的底蘊(yùn),乃至中華文化的底蘊(y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