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雄
【摘要】由于人們“心”的不同,觀察角度各異,從而使世間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事物,就能在寫作中讓文章盡現(xiàn)其美。
【關鍵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能力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只有一個大自然,大自然用它的大手筆造就了萬物,萬物展現(xiàn)人們面前的現(xiàn)象(原生相)是一致的。但當萬物用“心”,再次顯現(xiàn)其極致時,便有了千萬個美貌,因為世間沒有相同的樹葉。不但如此,即便是萬人審視一物,呈現(xiàn)的相也會是千姿百態(tài),因為世間同樣沒有相同的兩顆“心”。正是人們“心”的不同,觀察角度各異,從而使單一的世界、單純的現(xiàn)象(原生相)才展現(xiàn)的搖曳多姿,眾彩紛呈。凝聚筆端,宣泄成文,文章也盡現(xiàn)其美。所以,多角度地觀察事物,不愧為造美的良徑。
藝術之美就在多角度的觀察中閃現(xiàn)。大家都非常熟悉意大利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畫蛋的故事,面對一只雞蛋,即一個原生相,他并不簡單地認為它是一個單純的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的形狀大不相同,或圓或扁、或大或小,形態(tài)各異、變化多端。再由不同的的側(cè)面由于光線的差異光澤各異,或明或暗、或軟或硬,豐富多彩、意象萬千。他就是如此用“心”觀察一物,再現(xiàn)其極致美。
同人一物,變換角度,形態(tài)各異,可盡現(xiàn)其美;萬人一景,視線不同,豐姿,可盡傳其神。不妨看一下宋代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清代周起渭的《西湖》二詩: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
(清)周起渭
天邊明月光難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廣寒宮。
兩詩中,蘇軾將西湖與古代美女西施相比,表現(xiàn)了西湖的神韻,說明本質(zhì)美的東西無論形式如何變都是美的,突現(xiàn)了“神似”;周詩將西湖與明月相比,并進而用湖心亭與廣寒宮相比,更突出了西湖與明月的相似,表現(xiàn)出了西湖的神采,突出了“形似”。兩詩比喻都很新奇,讓人耳目一新。蘇詩比喻成為西湖的定評,使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別稱;周詩“湖心亭似廣寒宮”也十分新鮮別致,別具一格。兩詩新穎別致的比喻既空靈又貼切,把西湖的美表現(xiàn)得十分高妙超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看看“柳”呈現(xiàn)的萬態(tài):
詠?搖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搖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詠柳》詩用碧綠的色彩、生動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繪了春柳生氣勃勃的蔥蘢景象,贊美了春風,贊美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喜悅。這首小詩色彩明麗、構思新巧,從春風綠柳展開想象,用人們常見的生活細節(jié),擬人化地刻畫了春柳的形象,顯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
《柳》詩是借詠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本來是東風吹的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說柳枝在追逐東風,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機?!皵嗄c天”指繁華似錦的春日,“斷腸”即消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來,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襯出秋日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惟妙惟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的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另辟蹊徑,聯(lián)想到楚吳王“愛細腰,宮餓死”的故事,抒發(fā)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zhì)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
世間萬物,千姿百態(tài),因時而化,隨季而變。只要對生活有“心”,你總會發(fā)現(xiàn)其態(tài)之美;只要善于觀察,你都會對身邊一草一木產(chǎn)生獨到之感,也就會用你的秀筆繪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唐代文學家韓愈對此深有獨悟,詩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