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階段,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碎片化、割裂式等問題,而核心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就無法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本文結合聽說課、閱讀課整體教學中不同問題鏈的設置以及思維導圖的形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思維品質;問題鏈;思維導圖
作者簡介:周新錦,福州第三十二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思、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一、思維品質的內涵
“思維品質反映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彼从沉藢W生在理解、分析、判斷、比較和評價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關于思維品質的具體內容,黃遠振教授提出,思維品質包含了一個以邏輯性為起點、批判性為過渡、創(chuàng)新性為終點的三維立體化結構體系。邏輯思維能力是通過比較識別關鍵信息,區(qū)分事物真實和非真實信息;分析、判斷其間的關系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指從不同角度、不同觀點去理解問題、看待世界;獨立思考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提出合理疑問的能力。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是包括通過歸納、概括觀點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大量的聽、說、閱讀中,通過對篇章內容的理解,對信息的攝取提煉,設置一系列的問題鏈,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判斷、分析真實信息和非真實信息的能力,這就必然會對邏輯思維形成一種鍛煉和提升。閱讀理解既涵蓋對語篇內容、語篇結構的理解和把握又包括對語篇分析、闡述和評價,既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行闡述又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理解和判斷,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批判性思維。
二、在英語學習中設置問題鏈,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初中課堂中,如何在課上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這就要從新課標對課程內容的要求做起。新課標要求一節(jié)課包括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最后落實到遷移創(chuàng)新。最終目標的實現(xiàn)全部取決于學習理解的內容是否扎實有效,能否達到學習理解的要求。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6 Topic 3 Section B為例,語篇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歷史、社會與文化”主題群中涉及“交通法規(guī),安全意識”子話題。內容談及一場交通事故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證騎行安全,防止事故的發(fā)生。對話談及由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在本課中筆者設置了三個主要層次的問題鏈,希望通過這些問題達到解決問題,提升思維的目的。首先通過談論圖片預設問題“What are Kangkang and Micheal mainly talking about?”,并備選“A.What happened in Caishikou Street. B.Why the accident happened. C.How to keep safe in cycling.”,了解全文概況,培養(yǎng)學生概括對話的能力,理解篇章架構,也為后面的思維導圖作好鋪設。第二層次的問題以細節(jié)理解為主。如“Where did the accident happened? Why did it happen? How many suggestions are mentioned in the dialogue? What are they?”,這些問題的設置主要為了能讓學生理解更多細節(ji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上述最后一個問題時筆者又追問了一個問題“How do you know that?”引發(fā)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產生。在最后一個層次問題時筆者設置了問題“Why do we need to wear light-colored clothes when riding at night?What will Kangkang and Michael do next?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dialogue?”,這些問題既有涵蓋批判性思維的問題,也有邏輯推斷思維的問題,以幫助學生迸發(fā)出一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再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7 Topic 1 Section C為例。本課是屬于“人與社會”范疇,“社會服務于人際溝通”主題群環(huán)境下的“志愿服務與公共服務”子主題,篇章主要講述了Craig回信給Kangkang,告訴其有關于Free the Children這個組織形成及其作用。整篇教學從談論圖片入手設置“Did he want to go to school? Why couldn't he go to school? Would you like to help them? What could you do when you were 12 years old?”,通過窮苦兒童的圖片及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思考如何能夠幫助這些兒童,進而引出今天的話題,激發(fā)學生對于今天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閱讀中也設置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如開始的“What's the e-mail about?”讓學生有了整體的篇章意識,接著的四個問題“Why did Craig set up Free the Children? Can Craig come to the food festival? Who is Craig? How did Craig set up Free the Children?”,要求學生有非常清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從而對篇章架構進行劃分。第二層次的細讀筆者又設置了“How do you know?(Can Craig come to the food festival?)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Craig? What changed Craig's life? What group did Craig start?”,這些問題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學習理解的最后筆者又設計了兩個問題“What does the word children refer to?(about motto: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Why did Craig name this group the Twelve Twelve-Year-Olds first?(about former name of Free the Children)”,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上筆者設置了兩個問題“Can one person make a change?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children?”,在情感上提出批判性思維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思維的提升。同時,也能在盡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
一系列的問題組成了問題鏈,層層推進,以邏輯性為基礎、批判性為過渡、創(chuàng)新性為終點的三維立體化結構體系為核心。希望能在英語教學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維體系。
三、課堂中利用思維導圖,有效提升學生思維意識
思維導圖清晰明了,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特別是邏輯性思維能力。筆者以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課題為例。如上述兩篇篇章,在Unit6 Topic3 Section B中篇章講述的是騎車的安全問題。因為對話中主要談及三個問題what、why、how。所以筆者就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
關于自行車騎行安全的話題討論一目了然,涵蓋了發(fā)生什么(what),為何會發(fā)生(why),怎樣才能騎行安全(how)。所有內容都包括在內,讓學生在邏輯上更好地把握對話內容。
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 Topic1 Section C的語篇,主要介紹Craig本人(who),講述他為什么(why)以及怎樣(how)創(chuàng)建Free the Children這個組織。根據篇章架構,筆者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清晰表明文章架構,便于學生理解復述具體內容,甚至于為后期的續(xù)寫我們該做些什么(what)來幫助他人作鋪墊,符合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方向。
又如,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5 Topic2 Section B的主要內容為一封信,信由LiHong寫給她的朋友Xiao Fang,信中主要談及自己的心事、情緒在幾個月時間內的變化,從原來的不開心到現(xiàn)在的被接受(開心),文中大量體現(xiàn)了同級比較句型。筆者抓住情感轉變這條線設計了心形思維導圖,緊緊把握篇章中時間(when),情感(how)以及事物(what)的變化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情緒,通過前后三個方面的對比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希望學生通過對這一思維導圖的理解復述從而促進思維的拓展。
四、結語
問題鏈和思維導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解決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合作學習,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鏈對學生提出挑戰(zhàn),并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思維層次,同時通過思維導圖,不斷打磨學生的邏輯概括能力。
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學生在長期的交流和表達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思維方式,更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中要盡力營造出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接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尊重不同的觀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由、平等、公正的品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黃遠振.詞義概念與高中英語深層閱讀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7(9):85-90.
[3]劉道義.談英語學科素養(yǎng):思維品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8(8):80-85.
[4]陸李峰.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6):49-53.
[5]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