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孟子的王霸之辯

2024-09-24 00:00:00張靜
文教資料 2024年7期

摘 要:孟子提出了“王霸之辯”,并主張“尊王賤霸”。孟子的王道學(xué)說不僅體現(xiàn)在他所倡導(dǎo)的仁政、民本的思想上,而且直接體現(xiàn)在孟子對王道政治的堅定信念上,還體現(xiàn)在孟子對霸道政治言辭激烈的抨擊上。本文立足《孟子》文本,追溯孟子是如何展開“王霸之辯”、如何表達“尊王賤霸”的觀點的。

關(guān)鍵詞:孟子;王霸之辯;尊王賤霸;歷史意義

孟子被后世尊稱為“亞圣”,是繼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王霸之辯”。王道和霸道代表了兩種不同政治路向,孟子是首位將王道和霸道加以區(qū)分使用,并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和激烈辯論的思想家。孟子的王霸主張是“尊王賤霸”,即尊崇王道,貶抑霸道。孟子的王道學(xué)說不僅體現(xiàn)在他所倡導(dǎo)的仁政、民本的思想上,而且體現(xiàn)在孟子對王道政治的堅定信念上,還體現(xiàn)在孟子對霸道政治言辭激烈的抨擊上。

一、孟子王霸之辯的基本觀點

(一)王道與霸道

王道和霸道

構(gòu)成了儒家治國之道的兩種不同的政治路向?!巴酢焙汀鞍浴边@組概念貫穿了中國政治思想史,是古代思想家思考治國之道所需的重要概念。在歷史上,最先把王道與霸道作為對立的治國理念的思想家是孟子。從孟子開始,王與霸的概念有了褒貶之分。“王”指以德服人,行仁政的王道;“霸”指以力服人,假借仁義行征伐的霸道。王道即王之道,也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平治天下之道;霸道指各諸侯對內(nèi)富國強兵,對外合縱連橫。[1]

(二)王霸之辯的基本觀點

孟子王霸之辯的基本觀點出自《公孫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保?]以力假仁可成就霸業(yè),卻不能使民眾心服;以德行仁不一定有大國,但民心歸服,終將王天下。[3]王道是依靠德行爭得民心,使民眾心悅誠服;霸道卻是倚仗實力、假借仁義,使用武力征服民眾,故不能使民眾真正信服。以力服人只會使百姓懾于淫威而被迫屈服,而以德服人則可以如春風(fēng)化雨般滋養(yǎng)民生,教化民心,使百姓心悅誠服。在這里,孟子提出了王道與霸道的根本區(qū)別,即王道是“以德行仁者”,而霸道是“以力假仁者”[4]。

在討論王道與霸道的區(qū)別時,孟子還深刻反思了夏商周三代和春秋五霸的史實,提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5]。三王以德為本,所行為王道;五霸以力為本,所行為霸道。霸道是對王道的背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才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他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豐功偉績給予了極高評價,而對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yè)嗤之以鼻。

對此,董仲舒說:“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保?]在此孟子明確表達了“尊王賤霸”的政治立場。

二、孟子的王霸主張:尊王賤霸

(一)孟子對王道政治的推崇

1. 仁者無敵——孟子對王道政治的堅定信念

孟子對王道政治充滿信心,堅定地秉持“仁者無敵”的思想原則。孟子勸梁惠王堅定地施行王道:“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7]孟子認為,諸侯國君一旦行王道,施仁政,天下的士農(nóng)商旅都會來投奔他,甚至對自己國君不滿的人也來投奔他,這種局面誰也抵擋不住。孟子把這種王道政治稱為“人和”或者“得道者多助”。

孟子列舉商湯伐葛伯、武王伐紂的史實為證?!啊疁颊鳎愿疠d’,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保?]湯為百姓報仇,與葛伯作戰(zhàn),出征十一次而無敵于天下,百姓像大旱時盼望雨水一樣盼望湯的到來。“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 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保?]周武王伐殷也受到百姓的歡迎,百姓額頭觸地叩首的聲音像山崩地裂一般。孟子通過這些史實得出結(jié)論:“仁人無敵于天下。”[10]由此可見,孟子對施行王道的信念十分堅定,因此他不遺余力地宣揚王道。

2. 施行王道的現(xiàn)實迫切性

孟子認為,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如果哪位國君能夠率先施行王道,必然贏得天下人心,正如商湯伐葛伯、武王伐紂一樣取得勝利,統(tǒng)一天下。

孟子對“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11]當時諸侯國國君不施行王道又嗜好殺人,因此天下百姓都翹首企盼,希望出現(xiàn)一位能施行王道的仁君,如此,則民心歸服。由此可見,施行王道有其現(xiàn)實迫切性。

孟子認為,當時施行王道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轮餍?,速于置郵而傳命?!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保?2]孟子認為,越是在王道不彰、虐政當?shù)乐畷r,越容易行王道,因為饑者甘食,渴者甘飲。如果萬乘之國施行仁政,民眾的喜悅則如倒掛之人被解救一樣,只有此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孟子游說各國諸侯施行王道

孟子認為,當時施行王道的現(xiàn)實條件已經(jīng)具備。當時魏齊爭霸,雙方都想征服對方。而孟子在齊、梁滯留最久,對齊、梁之君施行王道抱有極大的期望。在《公孫丑上》篇中,孟子這樣描述齊國情況:“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保?3]雖然孟子講過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14],但這是說不管基礎(chǔ)如何薄弱,只要施行仁政,終

究可以為王天下。孟子并不否認平治天下必須有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其中主要包括廣博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否則王道政治取得成功是比較艱難的。孟子在總結(jié)周文王未能親手完成滅殷這段歷史時,曾明確講過周國原本土地人口基礎(chǔ)薄弱,所以周國的崛起經(jīng)歷了十分艱難的時期。但是孟子所處的齊國已具備施行王道的物質(zhì)基礎(chǔ):土地超過了千里,國境之內(nèi)雞鳴狗吠相聞,人口稠密。適逢“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15]的現(xiàn)實背景,此時在齊國推行王道必然事半功倍。因此孟子懇切勸說齊王放棄霸道,改行王道,希望齊王能在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chǔ)上迅速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束紛爭的局面。

因為“王不待大”,所以孟子對小諸侯國也積極宣揚王道。滕國是介于齊楚之間的小國,對于侍奉齊國還是侍奉楚國舉棋不定,因此滕文公詢問孟子。孟子認為:“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16]與其卑躬屈膝地利用外交手段謀求生存,不如對內(nèi)行仁政,若能如此,后世子孫必定有人能稱王天下??梢?,即使是像滕國這樣的小國,孟子也勸他們施行王道,勸勉滕國國君努力行善,不要因國力弱小就放棄王道。

(二)孟子對霸道政治的貶抑

孟子貶抑霸道,態(tài)度強烈、措辭嚴厲。如孟子譏諷梁惠王是“率獸食人”;批判鄒穆公是“上慢殘下”;斥責(zé)那些善戰(zhàn)的諸侯國國君和將領(lǐng),認為應(yīng)該讓其“服上刑”;還把那些談?wù)摳粐鴱姳椒Q作“民賊”。孟子對霸道政治的貶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 霸道是對王道正義性的倒退

孟子之所以倡導(dǎo)王道,是因為王道符合天道人心,是正義之道。而孟子之所以貶抑霸道,是因為霸道背離天道人心,并非正義之道。因此霸道是對王道的正義性倒退?!陡孀酉隆酚涊d:“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保?7]孟子認為春秋五霸破壞了三王定下的秩序,戰(zhàn)國諸侯又破壞了春秋五霸訂立的葵丘之盟,而戰(zhàn)國大夫為了一己之私,僭越諸侯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從三王到春秋五霸到戰(zhàn)國諸侯再到戰(zhàn)國大夫,道德一路滑坡,政治秩序逐漸失序。孟子認為春秋無義戰(zhàn),戰(zhàn)國諸侯為了滿足一己私欲而發(fā)動的兼并戰(zhàn)爭絲毫沒有正義性可言。

2. 霸道的治理效果不如王道

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以力假仁”可以稱霸天下,但治理成本太高,且收效甚微。因為民眾是被迫歸順,不是心服,得到機會就會反抗。例如“齊人伐燕”的歷史教訓(xùn),齊國占領(lǐng)了燕國,招致天下諸侯反對,最后又不得不放棄。如果齊國施行王道,民眾會心悅誠服地擁戴齊王,商、湯、文王能以百里之地取得天下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從治理效果來看,以力服人的霸道不如以德服人的王道。

3. 從成敗結(jié)果來看,霸道如同緣木求魚

孟子認為依靠霸道去平定天下,如緣木而求魚,必會帶來災(zāi)禍。《梁惠王上》記載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次談話,齊宣王談到了自己的“大欲”,孟子說:“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18]齊宣王希望開拓疆土,使秦楚臣服,君臨中土,扶有海內(nèi),威震八方。孟子批評齊宣王的做法會招致嚴重災(zāi)禍,引起天下諸侯的反對??上R宣王并不聽勸,攻打燕國后沒有行仁政,救燕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反而“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動天下之兵”[19],引來了天下諸侯的圍攻。此外,鄒穆公也不施行仁政,自己倉廩富足,府庫充實,百姓卻棄尸荒野,逃難四方,這樣做實在是殘虐下民;結(jié)果在和魯國發(fā)生沖突時,鄒國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鄒國百姓卻沒人幫忙。孟子引用曾子的話:“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保?0]鄒國百姓得到報復(fù)他的機會,并沒有幫忙。

齊宣王不行仁政而動天下之兵,鄒穆公上慢殘下失掉民心,都證實了孟子說的行霸道甚于緣木求魚,后必有災(zāi)。

4. 孟子反對霸道之下的武力兼并戰(zhàn)爭

孟子對那些為各諸侯國國君開疆拓土、wRex60bOyH4Uin88ldScZh1mUo3xRQp2ebBgebGliuY=富國強兵、武力征戰(zhàn)之徒展開了強烈譴責(zé)?!熬恍腥收恢?,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zhàn)? 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保?1]孟子認為,國君不施行仁政而使他富有尚且是孔子所摒棄的,更何況為他們強力爭戰(zhàn)。為了爭奪土地、城池而殺人,就是所謂的土地吃人,其罪雖死猶不足惜。孟子堅決反對統(tǒng)治者通過武力戰(zhàn)爭、草菅人命進而稱霸諸侯的霸道之舉,因為“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于殺人以求之乎?”[22]

基于這一點,孟子提出“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23]。即對好戰(zhàn)者如孫臏、吳起之徒應(yīng)處以最重的刑罰;聯(lián)結(jié)諸侯的人次一等,如蘇秦、張儀之類的縱橫家;開墾荒地,分土授民使之勞苦耕種的人再次一等,如李悝、商鞅之徒。孟子認為,所謂的“良臣”其實是古代的“民賊”,“民賊”們爭相為國君開辟土地、充盈府庫、聯(lián)合諸侯。針對這種現(xiàn)狀,孟子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善于布陣作戰(zhàn)的人是大罪之人。他說:“君不鄉(xiāng)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zhàn),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保?4]可見國君不行仁義大道,即使得到了天下也不能安居,最終必然走向身死國滅的絕境。

三、孟子王霸之辯的歷史意義

(一)為中國歷代政治治理提供終極價值標準

孟子堅持王道的政治理想,這在當時雖然不被各諸侯國采納,但孟子嚴辯王道與霸道,推崇王道、貶抑霸道的政治立場仍有其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為后世樹立了一面正義的旗幟。孟子的王道政治也因此成為人們批判暴政的思想武器。

后世很多人認為孟子的王道政治過于理想化,甚至被司馬遷評為“迂遠而闊于事情”[25];然而,秦朝施行霸道導(dǎo)致亡國的教訓(xùn)又證明,單憑霸道難以安定天下。所以在孟子之后,關(guān)于用王道還是用霸道治國,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爭論的實質(zhì)是儒家德治與法家法治這兩種政治觀點的對立??偟膩碚f,孟子的王道思想為中國古代政治治理提供了終極價值標準,“為政以德”“以德服人”始終是中國古代政治家追求的價值理想,為現(xiàn)實政治的權(quán)謀詭計劃定了道德底線,設(shè)立了最高的道德目標。

(二)在歷代王朝興替中得到印證

在戰(zhàn)國諸侯爭霸時期,雖然孟子的王道主張無人采納,但孟子在抨擊霸道政治的弊端時所講的道理卻被在秦朝滅亡的殘酷現(xiàn)實中得到印證?!陡孀酉隆份d:“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6]焦循《孟子正義》引陳氏語:“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何也?其國雖富強,而民心先已失,孟子之言,至于秦而驗矣。”[27]秦始皇雖然依靠霸道橫掃六國,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束了戰(zhàn)亂紛爭,但由于暴政僅存在短短十五年,這個殘酷的事實

驗證了孟子的判斷。

中國自古就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的說法。打江山用霸道,守江山則必須用王道,否則不能長久。據(jù)《史記》記載,漢初陸賈和高祖劉邦對這個問題有過討論。陸賈在劉邦面前大談儒家經(jīng)典遭到高祖責(zé)罵,陸賈答道:“居馬上得之,寧可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保?8]陸賈看到了“得之”與“治之”、“逆取”與“順守”的區(qū)別,這說明他的歷史眼光非常敏銳,看到了王道政治的重要價值。這番談話對劉邦產(chǎn)生巨大影響,改變了他的治國理念。劉邦命陸賈總結(jié)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于是《新語》十二篇問世,書中提出儒法結(jié)合的政治觀點。漢景帝時期,賈誼也建議漢王朝“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29],要求以儒家禮樂制度改革當時的政治制度,這些都說明了王道的重要性。

以唐朝貞觀之治為例,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動亂,隋朝一統(tǒng)天下卻又短命而亡,唐朝開國君主李淵和李世民為了鞏固政權(quán),以史為鏡,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歷史記載李淵“頗好儒臣”,李世民更是“銳意經(jīng)術(shù)”[30],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31]。早在即位之前,李世民就在秦王府設(shè)置十學(xué)士留心儒學(xué),即位后便詔求前代通儒之士加以厚待。他所得經(jīng)驗教訓(xùn)中最重要的就是君民關(guān)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保?2]“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保?3]這

說明唐太宗采取了孟子的王道主張,正是因為奉行孟子的王道主張,唐太宗才能以史為鑒,自我克制,從諫如流,勵精圖治,才會出現(xiàn)令人稱道的“貞觀之治”[34]。

四、結(jié)語

孟子的王霸之辯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具有深遠的影響。孟子提出王霸之辯后,王道和霸道作為治國理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王道總是作為治國的最高理想而備受推崇,而霸道思想雖然在實際政治實踐中影響巨大,但始終受到貶抑。從歷史現(xiàn)實看,歷代統(tǒng)治者往往都采用外儒內(nèi)法、王霸并用的治國策略。盡管孟子的王道主張沒能完全實現(xiàn),但它一直以一種無形的道義和精神力量制約著現(xiàn)實政治發(fā)展的方向,使歷代王朝的政治統(tǒng)治不至于向惡的方向無限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代力陽.試論孟子的王道思想[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xué)報,2008(2):14-17,22.

[2][5][6][7][8][9][10][11][12][13][15][16][17][18][19][20][21][22][23][24][26](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218-219,321,193,196,250,342,342,192,212-213,212,192,235,321,196,207,208,264,323,264,323,323.

[3]黎千駒.孟子的仁政思想研究[J].鹽城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21(1):19-30.

[4]李景林.論儒家的王道精神——以孔孟為中心[J].道德與文明,2012(4):21-29.

[1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74.

[25][28][29](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455,576,507.

[27](清)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920.

[30][34]楊澤波.西方學(xué)術(shù)背景下的孟子王道主義——對有關(guān)孟子王道主義一種通行理解的批評[J].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4):1-7,120.

[31][32][33](唐)吳兢.貞觀政要[M].“學(xué)而書館”編輯組,注譯.北京:中華友誼出版社,2021:176,103,3.

梨树县| 蓬溪县| 鸡东县| 武威市| 炎陵县| 子洲县| 会宁县| 沙雅县| 石棉县| 马龙县| 蒲江县| 醴陵市| 凤城市| 宣化县| 湘乡市| 斗六市| 偃师市| 台湾省| 胶州市| 张掖市| 阜新市| 德州市| 南部县| 资中县| 六盘水市| 沭阳县| 武冈市| 紫金县| 荔浦县| 万源市| 高州市| 盐边县| 东源县| 大埔县| 泰宁县| 乌鲁木齐县| 同江市| 潮安县| 桦甸市| 建水县|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