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存在較大的差異,很多幼兒進入小學后無法適應小學的教學節(jié)奏和環(huán)境,所以在幼兒園時期開展幼小銜接教學活動十分必要。而科學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創(chuàng)造意識,還是小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基于幼小銜接做好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自主探究等能力?;诖?,本文以幼小銜接為背景,簡要分析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及實施對策。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活動;設計;實施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124-126
幼小銜接教育不僅是幼兒園、小學之間的連接紐帶,還關系著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連續(xù)性等。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幼小銜接成為教育革新的主要方法。而科學教育又是幼兒園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所以如何將幼小銜接和科學活動相聯(lián)系,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幼小銜接的價值
(一)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環(huán)境
在我國教育領域,幼小銜接教育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幼兒園時期學習的知識和小學教育存在差異,如果沒有做好幼兒園與小學教學的有效銜接,幼兒很難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在學習過程中也易出現(xiàn)斷層問題,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學習質(zhì)量。做好幼小銜接,能夠在小學教學中延續(xù)并發(fā)揮幼兒園的教學成果,不僅能讓幼兒順利、有效地學習,還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集聚多方力量推動銜接
通過幼小銜接還能促進社區(qū)、家庭以及學校間的合作,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銜接。尤其是在家庭、社區(qū)的聯(lián)合推動下,幼兒可以參與更多的實踐活動,也能更好地適應小學教學環(huán)境,而小學也能更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幼兒的學習現(xiàn)狀及需求,從而為其提供更有力的幫助。不僅如此,幼小銜接還可加快教學改革的進程,將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有機連接,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就目前而言,幼小銜接并非單純的教育連續(xù)性問題,還是一個系統(tǒng)性、綜合性較強的教育體系問題。做好幼小銜接的研究工作,能夠推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還能在幼兒園、小學構建可行性強的銜接機制,以實現(xiàn)學校的教育目標。
二、基于幼小銜接的科學活動設計
(一)活動目標
以“污水變干凈”科學活動為例。本活動旨在引導幼兒思考,了解實驗結果,再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污水是如何變干凈的。通過幼兒相互配合參與實驗活動,也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和實驗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活動開展前,教師要備好實驗道具,如裝有臟水的容器、空瓶子、記錄單、紗窗網(wǎng)、海綿、紗布、果凍殼等。
(三)活動過程
在活動開展中,為調(diào)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教師可以借助談話情境引出話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經(jīng)過以前的學習,相信大家都知道水的用途比較多,不管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離不開水。但實際生活中可用的水源不斷減少,大家應該如何在生活中節(jié)約用水呢?”提出問題后,幼兒可結合教師的問題自主思考、合作討論,這一過程不僅能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識上,還能調(diào)動課堂氛圍,為后續(xù)教學做鋪墊。在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可帶領幼兒進行實驗,為幼兒出示實驗需要的道具,如海綿、毛巾、紗窗網(wǎng)等,這一過程也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和探索興趣。教師還可讓幼兒根據(jù)這些道具,猜想如何借助道具材料把污水變干凈,并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想記錄下來。其間,有的幼兒認為使用紗布可以撈出水中的臟東西;有的幼兒認為可用海綿吸水,這樣就能把水變干凈了。
隨后,教師可讓幼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將幼兒分為多個小組,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實驗道具和材料,再讓每個小組各安排一名幼兒記錄實驗結果。在第一次實驗中,幼兒需要知道使用哪一種材料能將污水過濾干凈,他們使用海綿、紗布等材料過濾污水。在這一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引導幼兒以畫畫、符號的形式記錄實驗的結果。完成實驗后,還要讓每組幼兒都匯報實驗的結果,同時也可鼓勵幼兒表達各種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所得到的結果。比如,在空瓶口上覆蓋紗網(wǎng),再用果凍殼取容器中的臟水倒在紗網(wǎng)上。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可以看到水滲入瓶子中,但瓶子內(nèi)的水仍很臟;再在瓶口放上一塊海綿,將臟水倒入海綿,可以發(fā)現(xiàn)流入瓶子里的水變得干凈了。
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得到相應的實驗結果,讓幼兒對比實驗結果的不同,并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引導幼兒了解并理解實驗結果,即紗網(wǎng)或者紗布上的孔眼較大,臟水很容易滲漏下去,而海綿的孔眼極小,能起到很好的過濾作用并使臟水變得干凈一些。得出結論后,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第二次實驗,在這次實驗中,幼兒需要了解如何過濾能使水更加干凈,如對臟水進行多次過濾,或?qū)⑦^濾材料疊加在一起使用。第二次的實驗流程與第一次相同,實驗操作后需要幼兒匯報實驗結果并得出實驗結論,比如使用2條毛巾覆蓋瓶口,將臟水倒在毛巾上,流下去的水變得干凈很多;再取下用過的毛巾,將2條新毛巾放在瓶口上并重復過濾操作,經(jīng)過5~6次過濾后,水變得很干凈、透明。
不論是幼兒園教學還是小學教學,都涉及科學實驗。此實驗活動要比幼兒園以往的實驗復雜很多,而且比較貼合小學科學實驗。通過引導幼兒參與實驗過程,不僅能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其實驗探究精神,還能更好地實現(xiàn)幼小銜接,提高科學活動的教學效果。
三、幼小銜接科學活動設計的思考
(一)創(chuàng)設科學環(huán)境,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對于幼兒而言,科學活動是他們學習知識、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徑。帶領幼兒參與科學活動,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還能促使其積極探索未知事物,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力、探究力。在科學活動中,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其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直接影響著科學教學的質(zhì)量以及幼小銜接的效果,所以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組織科學活動 。比如,為幼兒營造開放、有趣的科學環(huán)境,讓幼兒可以自主參與科學探究。通常情況下,科學活動環(huán)境可以是班級的角落,也可是戶外場地,不論選擇哪一地點,只要能引導幼兒自主觀察并實踐即可。同時,科學活動的資源可以是圖書以及實驗器材等,合理運用這些資源,不僅能幫助幼兒積累科學經(jīng)驗,還能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二)豐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
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合理采用教學方法,比如提問、實驗以及探討問題等。在這些方法的引導下,幼兒的探究欲望與求知欲望被不斷激活,能夠更好地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并解決實際問題。在科學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方法也常被應用。通過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探究科學并進行實驗,一同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可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也能讓其認識到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而且,讓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科學知識,還能將幼小銜接、科學教育完美結合,從而實現(xiàn)基礎教學目標。
(三)營造民主氛圍,推動幼兒探索
要想提高科學活動的有效性并與幼小銜接有機結合,教師還要營造輕松、民主的活動氛圍,從而推動幼兒的學習、探索??茖W探究強調(diào)的是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只有全面激活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可為幼兒營造一個和諧、有效的學習氛圍,讓其可不受約束地自由學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與幼兒交流,尊重幼兒的想法,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讓幼兒更加信任教師,幼兒也能處于更為安全、自在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成長。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需積極鼓勵幼兒猜想、發(fā)表觀點或問題,并讓幼兒在不斷探究中感受知識的魅力 。通常,幼兒對周邊環(huán)境的好奇心很強,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幼兒猜想或提出問題。在探索、思考的過程中,幼兒的思考能力可以提升,也能勇于表達想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學習信心。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也可借助更多資源進行教學,并為幼兒營造民主、自在的學習氛圍。在科學探究階段,幼兒會接觸或使用很多教學資源,比如社會環(huán)境、實驗工具等。只有充分運用教學資源,盡可能豐富科學活動的內(nèi)容,才能滿足幼兒的學習和成長要求,并提高其學習興趣。
教師還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推動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在科學探究方面,不同幼兒有著不同的優(yōu)勢、特長。教師需發(fā)掘幼兒的個性特點并因材施教,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科學學習體驗,能夠讓他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發(fā)揮自身長處,也可提高他們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推進家園共育,實現(xiàn)幼小銜接
要想實現(xiàn)幼小銜接教育目標,除了幼兒園和教師的努力外,還要有幼兒家長的參與??梢哉f,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配合是實現(xiàn)幼小銜接的基礎。讓家長了解幼兒學習的科學內(nèi)容以及幼兒園教學方案,能夠更好地為幼兒提供高效、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也能保證其學習資源充足,家長與教師一起更好地帶領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實踐。日常生活中,家長可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能力,如和幼兒一起探索家中的科學或者自然現(xiàn)象,再不斷觀察、實驗得出結果,以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探索興趣。同時,幼兒園還要構建系統(tǒng)、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定期對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以及思維能力等進行評價,為幼兒的學習、成長提供有力的依據(jù) 。此外,幼兒園還可組織不同類型的科學活動,如科學實驗、科學展覽等,也能調(diào)動幼兒參與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再與幼兒家長緊密配合,讓家長入園和幼兒一道參與科學教育活動。比如在家長開放日,讓幼兒家長入園了解科學教學活動方案,并與幼兒一起進行各種實驗,不僅能拉近幼兒和家長的親子關系,還能提高幼兒的學習信心。
總而言之,科學活動貫穿了幼兒的整個學習生涯,而因幼兒園教學模式和小學教學存在較大的區(qū)別,為幫助幼兒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與模式,幼兒園教師應科學開展幼小銜接教育工作。要想在科學活動中融入幼小銜接因素,除了幼兒園、教師的努力外,還需要社會、家長共同參與,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全方位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讓他們能夠形成科學思維,并為其日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玲.牽手相依,同行致遠:幼兒園科學幼小銜接活動中的家長工作[J].家教世界·現(xiàn)代幼教,2022(10):58-59.
[2]江輝.基于項目教學的幼兒園科學主題活動實踐[J].教師博覽(科研版),2022(12):87-88.
[3]鄭巧.幼小協(xié)同 科學銜接:聯(lián)升佳苑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系列活動[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22):44.
[4]王輝.幼小銜接:幼兒園可以做什么?[J].基礎教育課程,2023(4):4-11.
[5]黃秋平.從幼小銜接角度策劃游戲活動[J].小學科學,2023(1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