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成人左上肢與右上肢PICC置管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

2024-07-05 21:01:49王梅周會蘭
循證護理 2024年12期
關鍵詞:Meta分析循證護理并發(fā)癥

王梅 周會蘭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between the left upper limb and the right upper limb in adults:a Meta-analysis

WANG Mei,ZHOU Huila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zhou 550004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Mei,E-mail:3286748366@qq.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atheterization effect of PICC in left and right upper limbs of adults.Methods: Studies on the comparative effect of PICC insertion in the left and right upper limbs of adults were searched from CNKI,WanFang Database,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and the search period wa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May 7,2023. Literature screening,evaluation and data extraction were conducted independently by two researchers,and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 5.3 software.Results: A total of 26 articles were included,involving 5 489 patients with left upper limb PICC catheterization and 7 425 patients with right upper limb PICC catheterization.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right upper limb,the risk of secondary ectopia,catheter rupture,and blood oozing occurred in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the left upper limb was smaller,which increased the comfort of patients. However,catheter catheterization in the left upper limb was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in the right upper limb,and the risk of phlebitis in the right upper limb is low,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Conclusion: Existing evidence shows that PICC catheterization of the left and right upper limbs in adults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linical nurses should abandon the concept of "right upper limb is the first choice",and consider the complications during catheter retention and the patient′s wishes before catheterization,rationally select the upper limb for catheterization.

Keywords left upper limb;right upper limb;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complications;Meta-analysis;evidence-based nursing

摘要 目的:系統(tǒng)評價成人左右上肢PICC的置管效果。方法: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文獻醫(yī)學數據庫、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中關于成人左右上肢PICC置管效果比較的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3年5月7日。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文獻的篩選、評價和數據提取,使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26篇文獻,涉及左上肢PICC置管病人5 489例,右上肢PICC置管病人7 425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左上肢PICC置管發(fā)生繼發(fā)性異位、導管破裂、滲血的風險較右上肢小,且增加了病人舒適度,但左上肢置管相對較右上肢困難,且右上肢發(fā)生靜脈炎的風險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現有證據表明,成人左右上肢PICC置管各有利弊,臨床專科護士應摒棄“右上肢首選”的觀念,在置管前綜合考慮導管留置期間的并發(fā)癥及病人意愿,合理選擇置管上肢。

關鍵詞 左上肢;右上肢;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并發(fā)癥;Meta分析;循證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2.006

1997年,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入我國,其是一種從周圍靜脈導入、末端位于中心靜脈的深靜脈置管技術[1]。其適用范圍廣,留置時間長,在很大程度上為病人解除了由于長期靜脈穿刺及化療藥物對局部血管刺激所致的痛苦,保證了化療的順利進行,因而在國內被廣泛使用。但目前對于PICC置入肢體的選擇,相關實踐指南并未明確指出。部分研究表明,PICC置入應首選右上肢,因為右上肢在解剖結構上具有置管路徑短、直等特點,且右側鎖骨下靜脈與上腔靜脈縱軸間夾角較左上肢小,有利于導管置入[2-3]。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肢體置管障礙發(fā)生率差異不大,且左上肢置管后局部感染、導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右上肢,認為左上肢穿刺也同樣具有可行性,也滿足了大多數病人希望選用左上肢,即非慣用手置管的愿望[4-5]。因此,為了探究不同上肢PICC置管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運用循證理念對成人左右上肢行PICC置管的效果進行Meta分析,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1)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CT)、隊列研究、橫斷面研究或回顧性研究;2)語種為中英文;3)研究對象:置入PICC的成年病人;4)研究內容:含有左右上肢PICC置管的對比;5)結局指標:對≥1項并發(fā)癥進行觀察。

1.1.2 排除標準

1)主題不符;2)無法獲取全文;3)文章數據缺失,無法提取數據;4)會議摘要、綜述、個案報告等;5)樣本量≤10例。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bas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se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3年5月7日,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結合的方法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為:“PICC/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上肢/上臂”“隨機/隊列研究/臨床對照/病例對照/回顧性分析”;英文數據庫以PubMed為例,檢索策略如下:

#1 (peripheral catheterization)OR(catheterizations,peripheral)OR(venous catheterization,peripheral)OR(catheterization,peripheral venous)

#2 (extremities,upper)OR(upper extremities)OR(membrum superius)OR(upper limb)OR(limb,upper)OR(limbs,upper)OR(upper limbs)OR(extremity,upper)

#3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OR(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OR(cohort study)OR(retrospective study)OR(case control study)

#4 #1 AND #2 AND #3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并進行數據提取。提取內容包括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國家、研究類型、左右上肢各自的樣本量、資料收集時間及相關結局指標。

1.4 文獻質量評價

對納入的RCT采用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手冊中描述的7個方面(隨機方法、分配隱藏、參與者和人員盲法、結果評估盲法、不完整數據結局、選擇性報告、其他偏倚)進行風險偏倚評估,采用“低風險”“高風險”或“不清楚”進行逐條評價;完全滿足以上7個標準,提示各種偏倚風險低,質量評價為A級,不完全滿足以上7個標準,提示各種偏倚風險中度,質量評價為B級,完全不滿足以上質量標準,提示各種風險發(fā)生高,質量為C級。對非隨機對照試驗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質量評價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研究人群選擇(暴露組的代表性、非暴露組的代表性、暴露因素的確定、肯定研究起始時尚無要觀察的結局指標)4個條目、組間可比性(設計和統(tǒng)計分析時考慮暴露和非暴露組的可比性)1個條目和結果測量(結局指標的評價、隨訪時間足夠長、暴露組和非暴露組隨訪的完整性)3個條目,總分為0~9分,>6分認為文獻質量較高[6]。橫斷面研究選用美國衛(wèi)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7]的風險評價工具,包括“是否明確了資料的來源”“是否列出了暴露組和非暴露組的納入及排除標準或參考以往的出版物”“是否給出了鑒別病人的時間階段”“如果不是人群來源的話,研究對象是否連續(xù)”“評價者的主觀因素是否掩蓋了研究對象其他方面情況”“描述了任何為保證質量而進行的評估(如對主要結局指標的檢測/再檢測)”“解釋了排除分析的任何病人的理由”“描述了如何評價和(或)控制混雜因素的措施”“如果可能,解釋了分析中是如何處理丟失數據的”“總結了病人的應答率及數據收集的完整性”“如果有隨訪,查明預期的病人不完整數據所占的百分比或隨訪結果”11個條目;“是”計1分,“否”和“不清楚”計0分;總分為0~11分,8~11分為高質量文獻,評為A級,4~7分為中等質量文獻,評為B級,0~3分為低質量文獻,評為C級。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分析各研究間的I 2進行異質性檢驗,若P>0.1且I 2<50%,認為各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若P≤0.1且I 2≥50%,表明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并查找異質性來源。二分類變量使用比值比(OR)及95%置信區(qū)間(CI)表示;連續(xù)性變量使用加權均方差(MD)表示。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本研究初步檢索共獲得相關文獻3 118篇,通過剔重、初篩和復篩最終納入26篇文獻[2-5,8-29],其中英文5篇,中文21篇。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共納入26項研究,其中RCT 6篇[2-3,8-11]、橫斷面研究1篇[12]、隊列研究9篇[13-21]、回顧性分析10篇[4-5,22-29];涉及左上肢PICC置管病人5 489例,右上肢PICC置管病人7 425例。見表1。

2.3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本研究納入的6篇RCT[2-3,8-11]質量均為B級,見圖2。納入的19篇非隨機類研究中,3篇文獻[22-24]的NOS評分為7分,質量較高,16篇文獻[4-5,13-21,25-29]NOS評分為6分,質量中等。1篇橫斷面研究[12]采用AHRQ進行質量評價,其條目1、2、3、6、8均評為“是”,條目4評為“不適用”,條目5評為“不清楚”,條目7、9、10、11均評為“否”,最終得分5分,質量等級為B級。26篇文獻均納入進行Meta分析。

2.4 Meta 分析結果

2.4.1 繼發(fā)性異位

5項研究[2,5,13,25,27]報道了左右上肢PICC繼發(fā)性異位的發(fā)生情況,共涉及左上肢組2 498例和右上肢組4 089例。各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P=0.35,I 2=9%),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右上肢相比,左上肢發(fā)生繼發(fā)性異位的風險較低[OR=0.66,95%CI(0.47,0.94),P=0.02],見圖3。

2.4.2 送管困難

6項研究[3-4,9,13,15,26]報道了左右上肢PICC送管困難發(fā)生的情況,共涉及左上肢組1 148例和右上肢組777例。各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P=0.30,I 2 =17%),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左上肢相比,右上肢行PICC置管相對容易[OR=1.83,95%CI(1.36,2.46),P<0.000 1],見圖4。

2.4.3 導管異位

10項研究[2-3,8,10,13,15,20,24,26,28]報道了左右上肢PICC導管異位情況,共涉及左上肢組1 741例和右上肢組1 421例。異質性檢驗顯示,各研究間存在一定異質性(P=0.07,I 2=43%),采用逐一剔除法檢查異質性來源,發(fā)現張玉珍等[20]的研究對結果影響較大。分析原因可能與其未納入導管頭端進入右心房的病人有關。剔除該研究后各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P=0.38,I 2=6%),選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左右上肢PICC導管異位發(fā)生情況無差異[OR=0.89,95%CI(0.66,1.19),P=0.43],如圖5。

2.4.4 靜脈炎

12項研究[2,5,9-15,17,19,27]報道了左右上肢PICC導管發(fā)生靜脈炎的情況,共涉及左上肢組1 861例和右上肢組2 041例。異質性檢驗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P=0.000 8,I 2=66%),采用逐一剔除法檢查異質性來源,結果發(fā)現裴維英等[13]的研究對結果影響較大,分析原因可能與其靜脈炎觀察的時間過早,導致置管前期一些暫時的應激反應也被記錄在內有關。剔除該項研究后各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P=0.14,I 2=32%),選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左上肢相比,右上肢發(fā)生靜脈炎的風險較低[OR=1.35,95%CI(1.04,1.75),P=0.02],見圖6。

2.4.5 一次置管成功

6項研究[2,18,21-22,26,29]報道了左右上肢PICC導管一次置管成功情況,共涉及左上肢組1 153例和右上肢組754例。異質性檢驗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P=0.002,I 2=73%),檢查異質性來源發(fā)現,楊小琴[18]的研究對結果影響較大,分析原因,可能與其采用體外測量法穿刺,而其他研究多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有關。剔除該研究后異質性減小(P=0.06,I 2=55%),選用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左右上肢PICC導管一次置管成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OR=0.98,95%CI(0.65,1.48),P=0.93],如圖7。

2.4.6 其他結局指標(見表2)

2.5 敏感性分析

對所納入觀察指標分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結果提示各指標均相近,說明本研究結果基本可靠。

3 討論

3.1 成人左右上肢PICC置管效果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與右上肢相比,左上肢發(fā)生PICC導管繼發(fā)性異位、導管破裂及滲血的風險較小,且舒適度更優(yōu);但左上肢置管相對困難,靜脈炎的發(fā)生率也較右上肢高;對于其他并發(fā)癥,如血栓、置管障礙、導管相關感染及非計劃拔管等10個結局指標,左右側置管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1.1 繼發(fā)性異位

PICC留置期間,機體由于胸腔內壓增加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肢體或頸部的不當活動及外部高壓注射等,易導致中心靜脈壓和血流改變,從而使導管在血管內隨血流及壓力梯度的變化而改變末端位置[30]。右側發(fā)生繼發(fā)性異位之所以高于左側,是因為在解剖上,右側無名靜脈、頸內靜脈、上腔靜脈處于同一連線上,而左側無名靜脈比右側長,需跨過鎖骨及胸骨匯入上腔靜脈,與同側頸內靜脈和右側頸內靜脈都形成角度。因此,在導管留置期間,當血流和血管壓力梯度改變時,右側導管易順著血流及壓力梯度移動,發(fā)生相應的異位,左側則不易發(fā)生[2]。因此,對于無法處理的同側頸內靜脈異位者,選取左上肢置管效果相對會更好,還能減少導管尖端異位對病人造成的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心臟穿孔等不良影響。

3.1.2 送管困難

本研究結果顯示,右上肢置管較左上肢容易,這主要由于右上肢先天的解剖結構所致:1)右側靜脈路徑較短、直,而左側靜脈路徑通常較彎曲且長;2)右側頭靜脈入路瓣膜數量為(8.23±1.46)個,貴要靜脈入路瓣膜數量為(6.13±1.24)個,而左側頭靜脈瓣膜數量為(8.38±1.70)個,貴要靜脈瓣膜數量為(6.46±1.21)個,其靜脈入路瓣膜數量明顯少于左側[31];3)右側頭靜脈與上腔靜脈縱軸間的夾角為(27.56±9.08)°,左側為(48.02±13.92)°,夾角較左側小,從而導致右側置管會相對容易[3]。盡管如此,當前超聲等新技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解剖結構帶來的置管困難,使得左右側PICC置管困難的差異逐漸較小。因此,當右上肢置管情況糟糕或有安裝起搏器及放射治療史、右乳腺癌根治術史等不宜選擇右側行PICC置管術時,臨床也可在明確左上肢解剖特點的前提下,借助超聲進行左側PICC置管,提高置管成功率。

3.1.3 不適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優(yōu)勢手置管會增加病人不適感。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導管置入增加了病人心理壓力,從而使其刻意減少置管側肢體活動,部分病人甚至發(fā)生運動恐懼癥。長時間的恐動癥會導致病人肢體運動受限、生活行動減少、術后恢復延遲,進而導致病人肢體功能處于較低水平,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尤其以優(yōu)勢側置管肢體為甚。盡管之前1項針對10例PICC置管病人的質性研究指出,手臂選擇對病人日常活動沒有顯著影響,但該質性訪談中的大部分參與者仍堅持表示,不希望在優(yōu)勢臂一側置管,這會影響他們對生活參與的體驗感及幸福感[32]。因此,未來臨床為病人行PICC置管時,應充分考慮其意愿,并盡可能選擇非優(yōu)勢手置管。

3.1.4 導管破裂、滲血與留置時間

本研究中導管留置時間納入的3項研究異質性較大(P=0.09,I 2=58%)。采用逐一剔除法檢查異質性來源,發(fā)現李健等[26]的研究與其他兩項研究存在差異,可能與其研究類型及時間有關,該研究為回顧性研究,調查時間長達7年多;而另兩項研究均為前瞻性RCT,調查時間僅1年,可能是造成該指標異質性較高的原因之一。當剔除后,各研究間異質性可接受(P=0.56,I 2=0%),選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與右上肢相比,左上肢PICC導管留置時間相對更長[MD=-1.84,95%CI(-3.26,-0.42),P=0.01),但由于該指標納入研究數少,其結論還應進一步明確。生活中,大多數人習慣用優(yōu)勢手,即右手進行閱讀、寫作、舉重或吃飯等。因此,對于優(yōu)勢手置管的病人而言,即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意識地減少置管肢體的活動,但先天的條件反射依然會使這類病人置管肢體的活動機會高于非優(yōu)勢手病人,從而增加了導管的磨損和牽引,導致導管破裂和置管部位出血、滲血的概率增高,潛在縮短了PICC導管的留置和使用時間。因此,操作人員如果一味選擇右上肢為病人行PICC置管,而不關注優(yōu)勢手置管存在的潛在弊端,則可能與行業(yè)內進行PICC置管的初衷相悖,而不利于PICC導管的使用與留存。

3.1.5 靜脈炎

本研究結果顯示,右側置管靜脈炎發(fā)生風險較左側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右側肢體先天的解剖結構,使其置管較左側容易,操作人員在置管過程中反復調整導管位置的概率減小,也減少了對血管造成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4],從而減少了靜脈炎的發(fā)生。盡管當前研究結果顯示,左右側置管發(fā)生靜脈炎的情況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仍存在一定異質性(I 2=32%),今后對于該指標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3.1.6 一次置管成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左右側肢體PICC一次置管成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于其存在較高的異質性(I 2 =73%),本研究采用逐一剔除法檢查異質性來源,結果發(fā)現楊小琴[18]的研究對結果存在影響;剔除后Meta分析結果顯示,左右側肢體PICC一次置管成功比較依舊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異質性仍較大(I 2 =55%)。因此,對于雙上肢PICC一次置管成功情況的比較,今后亦需要更多研究進一步探討。

3.2 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納入的26項研究中,6篇RCT和1篇橫斷面研究質量評價較好,均為B級,其他19項研究中有16項NOS均評為6分,文獻質量較低;2)本研究納入文獻多來自國內,可能造成一定偏倚;3)本研究部分結局指標納入文獻較少,可能存在潛在的發(fā)表偏倚。盡管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對所有結局指標進行敏感性分析時,其結果顯示本研究分析結果較穩(wěn)健,研究結果較可信。

4 小結

現有證據表明,成人左右上肢PICC置管各有利弊。高新科技對PICC置管技術的引導使解剖結構及置管操作中引起的部分并發(fā)癥明顯降低。因此,將解剖優(yōu)勢作為置入肢體首選的衡量標準在當下已不適用,需理性看待“右上肢為首選”的觀點,在選擇PICC置管上肢時,操作者需充分評估病人雙上肢靜脈情況,綜合考慮導管留置期間并發(fā)癥及病人的臨床需求和生活習慣,盡量在達到最佳治療的情況下,最大化滿足病人需求。

參考文獻:

[1] 龔媛.PICC導管外固定方法的改進[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3(9):861.

[2] 王雅萍.雙上肢PICC置管臨床效果的隨機對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6.

[3] 蘭紅英.經左、右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術應用的比較分析[J].右江醫(yī)學,2013,41(2):226-227.

[4] 李健,紀托,張亞榮,等.不同部位與靜脈PICC置管障礙發(fā)生率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9,24(15):52-54.

[5] 陳林敏,李秋梅,范育英,等.742例左右上肢靜脈入路PICC患者置管并發(fā)癥對比分析[J].護理學報,2012,19(7):66-67.

[6] STANG A.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nonrandomized studies in Meta-analyses[J].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25(9):603-605.

[7] 曾憲濤,劉慧,陳曦,等.Meta分析系列之四:觀察性研究的質量評價工具[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2,4(4):297-299.

[8] PAQUET F,BOUCHER L M,VALENTI D,et al.Impact of arm selec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PICC complications: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2017,18(5):408-414.

[9] 馮畢龍,譚曉輝,童莉,等.經左、右側上肢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對置管結局的影響:458例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0,18(2):87-90.

[10] 李桂珍,景鵬宇,張蓮花,等.MDT協作下食管癌患者術前PICC置管入路的選擇[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1):146-148.

[11] 陳娟.PICC臨床置管路徑的比較及探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4):631-633.

[12] SHI Y,ZHAO L P,GAO Z L,et al.Impact of arm choice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insertion on pati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Contemporary Nurse,2020,56(1):80-89.

[13] 裴維英,何明霞,潘勤.左右側途徑行PICC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6):61-63.

[14] 何新,周麗華,梁樣.不同穿刺部位PICC化療患者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比較及護理[J].重慶醫(yī)學,2014,43(16):2103-2104.

[15] 濮益琴,朱琳.左、右側上肢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江蘇醫(yī)藥,2014,40(20):2516-2517.

[16] 王紅蓮,程遠.不同置管位置對PICC血栓形成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9):1104-1105.

[17] 王騰騰.胃腸腫瘤患者PICC置管不同手臂選擇的對比分析[J].醫(yī)藥,2015(25):1.

[18] 楊小琴.左右側上肢PICC置管外測量長度的比較[J].心理醫(yī)生,2015,21(18):159-160.

[19] 梅思娟.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5):13-14.

[20] 張玉珍,蘇迅,劉菊琴,等.腫瘤患者PICC導管異位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6):3129-3131.

[21] 宋麗華,呂建.雙側上肢PICC置管術一次置管成功率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305-306.

[22] JEON E Y,CHO Y K,YOON D Y,et al.Which arm and vein are more appropriate for single-step,non-fluoroscopi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2016,17(3):249-255.

[23] SPERRY B W,ROSKOS M,OSKOUI R.The effect of laterality o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rmation aft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2012,13(1):91-95.

[24] MINKOVICH L,DJAIANI G,MCCLUSKEY S A,et al.Frequent malposition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ad and neck surgery[J].Journal Canadien D′anesthesie,2011,58(8):709-713.

[25] 陶雍,薛嵋,戴宏琴,等.腫瘤患者左右上肢PICC置管后繼發(fā)性異位情況比較[J].上海護理,2017,17(4):45-48.

[26] 李健,刁賽楠,劉月,等.超聲引導下經不同部位和靜脈置入PICC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18,33(23):44-46.

[27] 曹雪,徐敬,張寶榮,等.不同部位與不同靜脈行PICC患者并發(fā)癥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6):3194-3195.

[28] 趙銳祎,謝彩琴,曹素娟.25例PICC異位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26-528.

[29] 許輝瓊,方進博,鄧靜敏.影響腫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原因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1,23(12):2432-2433.

[30] 黃兆蓉,余偉.PICC繼發(fā)性異位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4,20(2):279-281.

[31] 吳長福,孫培棟,畢振宇,等.上肢靜脈入路PICC置管術應用解剖學研究[J].護理學報,2011,18(19):8-11.

[32] SHARP R,GRECH C,FIELDER A,et al.The patient experience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J].Contemporary Nurse,2014,48(1):26-35.

(本文編輯趙奕雯 孫玉梅)

作者簡介 王梅,護師,碩士,E-mail:3286748366@qq.com

引用信息 王梅,周會蘭.成人左上肢與右上肢PICC置管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J].循證護理,2024,10(12):2123-2130.

猜你喜歡
Meta分析循證護理并發(fā)癥
血小板與冷沉淀聯合輸注在大出血臨床治療中應用的Meta分析
中藥熏洗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的Meta分析
丹紅注射液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循證護理在支氣管哮喘中的應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57:55
循證護理策略對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評價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3:42
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20:28
多索茶堿聯合布地奈德治療支氣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療策略
肥胖的流行病學現狀及相關并發(fā)癥的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1:58:33
艾滋病患者合并機會性感染護理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舒適護理模式對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泸定县| 石棉县| 县级市| 牡丹江市| 平度市| 无锡市| 墨竹工卡县| 新晃| 罗平县| 微山县| 镇康县| 宁阳县| 沐川县| 淮北市| 池州市| 白玉县| 达州市| 广河县| 香河县| 漳浦县| 南靖县| 山阴县| 思南县| 汉中市| 郸城县| 土默特左旗| 斗六市| 汝城县| 桦川县| 客服| 固原市| 息烽县| 无为县| 桑日县| 鲁山县| 黄大仙区| 永春县| 沁阳市| 临朐县| 遂平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