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世界主義與身份倫理

2024-06-11 07:37劉輝
外國語文研究 2024年1期
關(guān)鍵詞:世界主義全球化

內(nèi)容摘要:近年來,全球范圍內(nèi)的自然威脅與各國之間的政治和經(jīng)濟沖突引起了世界范圍內(nèi)各界對于世界主義理論更為廣泛的關(guān)注和討論,但是對世界主義與身份倫理的關(guān)系研究還有待繼續(xù)深入。本文重點梳理了世界主義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及其所反映的倫理觀念的變遷。世界主義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犬儒派哲學家戴奧真尼斯的“世界公民”概念,斯多葛學派在其影響下形成了世界主義哲學并將其改造為一種道德普世主義。18世紀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將世界主義逐漸從一種理想轉(zhuǎn)變?yōu)橐粋€實際的政治法律方案,為法律意義上的世界主義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礎。到了19世紀,隨著資本的海外擴張,世界主義漸漸成為一種社會趨勢。進入20世紀,經(jīng)濟全球化的突飛猛進也進一步推動了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世界主義概念也被大致分為了三個方面:道德世界主義、政治法律世界主義和文化世界主義。世界主義目前仍舊處于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階段,在倫理建構(gòu)方面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關(guān)鍵詞:世界主義;身份倫理;全球化; 世界公民

作者簡介:劉輝,華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及現(xiàn)當代英美文學。

世界主義的概念發(fā)源于古希臘,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倫理意味。從詞源上看,“ 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來自希臘詞 kosmopolitês,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comos,意為宇宙和世界;另一部分是 polis,意為城市和城邦,二者合在一起就意味著世界城市或世界城邦?!?世界”(comos)和“ 城邦”(polis)都是希臘哲學的重要概念。正如杜茲納(Douzinas)所闡釋的那樣,“ 世界” 是宇宙的完美和秩序,它把每一個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存在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目的和本性結(jié)合在一起。而“ 城邦” 既是歷史上偶然的地點、社區(qū)、城市、文化或國家,也是“ 世界” 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城邦是公正的,它的公民則可以實現(xiàn)他們的本性或目的,如成為勇敢的士兵、言辭優(yōu)美的演說家或熟練的鞋匠。存在的一切在趨向于其目的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公正的城邦、有道德的公民和蓬勃生長的植物都是一個有機體的健康的組成部分,共同構(gòu)成了和諧有序的世界(Douzinas, “The Metaphysics” 60)。這是世界主義最初的概念,可以看出,它也是一個重要的倫理概念?!?倫理要求身份同道德行為相符合,即身份與行為在道德規(guī)范上相一致”(聶珍釗 264)。這一概念為城邦時代的人們界定倫理身份,提供生活的規(guī)范和行動的準則。

大多數(shù)學者將這個概念追溯到公元前4 世紀的希臘犬儒派哲學家戴奧真尼斯(Diogenes)。據(jù)說,當被問及來自哪里時,他稱自己為“ 世界公民”(citizen of theworld)。彼時的戴奧真尼斯被放逐到遙遠的位于黑海的希臘殖民地西諾普,他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來質(zhì)疑希臘城邦的權(quán)威并對抗其不公。他反對同時代的希臘人奉為圭臬的身份倫理:即每一個文明人都歸屬于一個特定的城邦,對其效忠,而這一歸屬也定義其身份。戴奧真尼斯的世界主義主張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人類的忠誠超越了某一個特定的民族國家,從而關(guān)注整個人類和世界都普遍共有的價值和利益。但是正如論者指出的那樣,這一主張也拒絕了一切本地的社會聯(lián)系——從家庭到所有權(quán),從聲譽到公民權(quán),因此,它是一種“ 個人主義和分離形式的世界主義”(Taraborrelli x)。

受到戴奧真尼斯思想的影響,興起于公元前3世紀的斯多葛學派形成了世界主義哲學,世界公民的理念也轉(zhuǎn)變?yōu)閺娬{(diào)把所有人視為同等公民的道德義務,因為他們都共享普遍的道義。他們明確闡述了四個原則,這些原則也繼續(xù)影響著當代關(guān)于世界主義的討論,也成為重要的倫理原則。首先,他們拒絕將城邦作為政治歸屬的絕對界限點,并通過整合整個人類來定義社群的概念。第二,他們聲稱人權(quán)不受地緣政治邊界的限制。第三,他們采用了一種不分等級的文化價值觀。第四,他們鼓勵人們帶著真誠的好奇心與他人開放交流,從而構(gòu)建個人意識(Papastergiadis 82)。斯多葛學派的羅馬繼承者們又將這一世界主義哲學改造為一種道德普世主義(moral universalism),然而正如黑格爾所批判的那樣,斯多葛主義是奴隸制哲學的典范,它教會人們在思想上感到自由,而不強迫他們解放自己的身體(Robbins & Horta 5)。這一身份倫理觀念讓人們對自己的文化和歷史保持一種相對超然的態(tài)度,因而得以在羅馬帝國時期蓬勃發(fā)展,羅馬政治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將其應用于建立他的帝國。

斯多葛學派的世界主義哲學因其在殖民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引起了學者的批評和關(guān)注,并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得到了修正。在眾多思想家中,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相關(guān)著述成為了現(xiàn)代世界主義理論的源頭??档聦⑹澜缰髁x逐漸從一種理想轉(zhuǎn)變?yōu)橐粋€實際的政治法律方案。早期斯多葛學派認為世界主義理想來自于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愛的力量,而在康德看來,世界主義的目的與人類理性的發(fā)展是一致的。理性的能力是普遍的,因為它屬于每一個個體,但康德強調(diào)它超越了個體的限制。康德認為,理性的歷史發(fā)展及其在西方法律政治框架中的體現(xiàn)使提出更廣泛形式的公民義務成為可能。世界主義并不是一個追求無邊界世界的倫理道德主張,而是依賴于一種政治進程的發(fā)展,這種進程力圖控制人性中的破壞性驅(qū)動力,并緩和權(quán)力的濫用。他設想了一個廣泛的政治和道德世界秩序,在這個世界秩序中,各個民族國家都受到自由、平等和立法的共同原則的約束。因此,把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相互團結(jié)的紐帶從道德義務轉(zhuǎn)變?yōu)檎嬲姆闪x務。

康德將世界主義作為思考全球和平的關(guān)鍵概念,在他的著作《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 A Philosophical Sketch, 2006)中,康德提出,和平只能通過組建一個和平聯(lián)邦來實現(xiàn)。“這個聯(lián)邦與和平條約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尋求的不僅僅是結(jié)束一場戰(zhàn)爭,就像后者一樣,而是永遠結(jié)束所有戰(zhàn)爭”(Kant 80)。實現(xiàn)普遍和平狀態(tài)的最終條件是建立一個沒有憲法的國際聯(lián)盟(Weltrepublik),一個由自由國家組成的聯(lián)盟。全部聯(lián)盟國家將自愿成為成員,任何國家在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不利境地時都可以隨時宣布退出??偟膩碚f,康德提出的是“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和世界法”(Douzinas, Human Rights 160)。這也成為了世界法的第一個現(xiàn)代理論基礎,為法律意義上的世界主義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礎。

到了19 世紀,隨著資本的海外擴張,世界主義漸漸成為一種社會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里就闡述了這一趨勢:

資產(chǎn)階級通過對世界市場的開發(fā),使各國的生產(chǎn)和消費具有世界主義的性質(zhì)。它從工業(yè)的腳下奪走了它所立足的國家土地。一切古老的民族工業(yè)都已被摧毀或每天都在被摧毀。他們被新的工業(yè)所取代,這些工業(yè)的引進對所有文明國家來說都是生死攸關(guān)的問題,這些工業(yè)不再生產(chǎn)本土原料,而是從最偏遠的地區(qū)提取原料;這些行業(yè)的產(chǎn)品不僅在國內(nèi)被消費,而且在全球每個角落都被消費。我們發(fā)現(xiàn)新的需求取代了國家生產(chǎn)所滿足的舊需求,這些需求需要來自遙遠的土地和氣候的產(chǎn)品來滿足。(Marx & Engels 13)

毫無疑問,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正是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 經(jīng)濟全球化” 的進程,而這一進程也促使人們采取世界主義的觀念來進行社會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生產(chǎn)實踐?!?我們?nèi)〈诉^去的地方和民族的閉關(guān)自守和自給自足,取而代之的是各方面的交往,各國普遍的相互依存。物質(zhì)生產(chǎn)如此,精神生產(chǎn)也如此。個別國家的知識創(chuàng)造成為共同財產(chǎn)。民族的片面和狹隘越來越不可能,從眾多的民族文學和地方文學中產(chǎn)生了世界文學”(Marx & Engels 83-84)。

進入20 世紀,經(jīng)濟全球化的突飛猛進也進一步推動了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世界主義概念的再度興起及其重新建構(gòu)也為全球化實踐以及應對其所帶來的挑戰(zhàn)提供了理論基礎。毋庸置疑,世界主義的概念一直在發(fā)展變化,也不斷引發(fā)學者的關(guān)注和討論。當代對于世界主義的討論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及文化研究等各個領(lǐng)域,學者們的理論闡述各有側(cè)重,也屢有交叉,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道德世界主義、政治法律世界主義和文化世界主義。

道德世界主義這樣定義人的倫理身份:“ 所有人都是單一道德共同體的成員,他們對其他所有人負有道德義務,而不論其國籍、語言、宗教、習俗等”(Kleingeld507)。道德世界主義的核心是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這些道德規(guī)范也成為評判個人、政治制度和機構(gòu)的倫理標準。這方面比較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哲學和社會學家瑪莎· 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在《正義前沿》(2006)一書中,努斯鮑姆提出,就國際正義問題而言,人類(國際社會)應該承擔集體義務,保證所有世界公民的十項能力至少達到最低水平。她不認同建立一個世界國家(world state),而是建議保持全球機構(gòu)的精簡和權(quán)力下放,這一機構(gòu)將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富裕國家的基本國家機構(gòu);跨國公司;世界經(jīng)濟政策、(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組織以及各種貿(mào)易協(xié)定;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國際法院、國際刑事法院);非政府組織。

努斯鮑姆提出了世界秩序應基于的十項原則,以確保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中促進人類的能力。它們是:(1)責任大于一切:本國成員永遠無法逃避責任。(2)在促進人的能力的約束下,應尊重國家主權(quán)。(3)富裕國家有責任把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很大一部分給較貧窮的國家。(4)跨國公司有責任在其經(jīng)營區(qū)域內(nèi)促進人的能力。(5)全球經(jīng)濟秩序的主要結(jié)構(gòu)必須設計成對貧窮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公平的模式。(6)我們應該培育一個分散但有力的全球公共領(lǐng)域。(7)所有機構(gòu)和(大多數(shù))個人都應該關(guān)注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弱勢群體問題。(8)照顧病人、老人、兒童和殘疾人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突出重點。(9)家庭應該被視為一個寶貴的領(lǐng)域,但不是“私人的”。(10)所有機構(gòu)和個人都有責任支持教育,這是增強當前弱勢群體權(quán)能的關(guān)鍵。可以看出,這些原則的實施依賴的不是強制性的世界權(quán)力機構(gòu),而是對所有人的道德規(guī)范,因而努斯鮑姆呼吁:“如果我們的世界要在未來成為一個體面的世界,我們現(xiàn)在就必須承認,我們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的公民,通過相互友誼和對共同利益的追求,通過同情和自利,通過所有人對人類尊嚴的熱愛把我們團結(jié)在一起,即使我們從與他們合作中得不到任何好處?;蛘吒_切地說,即使我們必須獲得的是最重要的東西:參與一個公正和道德體面的世界”(Nussbaum 324)。

與道德世界主義相似,政治法律世界主義也認同在全球?qū)用娲龠M社會正義的道德義務,但是與前者不同的是,它倡導建立普遍民主的政治法律機構(gòu),以保證所有世界公民享有平等的人權(quán)和政治參與度。他們認為,全球化為實現(xiàn)世界主義理想提供了有利的歷史條件。一方面,市場、生產(chǎn)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國家和個人之間日益一體化和相互依賴,一個全球社會逐漸出現(xiàn),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發(fā)生在其他個人和社區(qū)身上的事情,甚至是那些在地理和文化上與自己相距甚遠的個人和社區(qū),世界公民的身份意識也逐漸增強。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世界面臨著三大層面的問題:(1)管理所謂的全球公共領(lǐng)域(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過度捕撈;森林砍伐;缺水;海洋污染;環(huán)境、文化和藝術(shù)遺產(chǎn)的退化或破壞);(2)維護人權(quán)(解決貧困問題;維持與建設和平、預防沖突、反恐、普及教育、婦女解放、人口政策、預防傳染病、消除數(shù)字鴻溝、預防自然災害);(3)新現(xiàn)象或世界性現(xiàn)象的管理(稅收;生物技術(shù);金融;非法毒品;貿(mào)易、投資和競爭;知識產(chǎn)權(quán);電子商務;國際勞工;遷移)(Taraborrelli 62)。這些全球性問題不能也不應由單個國家來解決,而是需要全球治理。政治法律世界主義的倡導者深信,如果要圓滿地實現(xiàn)世界主義理想,就要深度改革國際政治法律體系。20世紀上半葉,這些改革計劃首先產(chǎn)生了國際聯(lián)盟,然后產(chǎn)生了聯(lián)合國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世界民主的進程,而之后關(guān)于全球治理的理論探討也在持續(xù)深入。漢斯· 凱爾森(Hans Kelsen)、諾伯托· 博比奧(Norberto Bobio)、丹尼爾· 阿奇布吉(DanieleArchibugi)、大衛(wèi)· 赫爾德(David Held)和瑪麗· 卡爾(Mary Kaldor)等學者都從各自的角度對這一全球的政治法律體系做出設想,雖然見解不盡相同,但實質(zhì)都是希望能夠有效地捍衛(wèi)和平與人權(quán),保證所有世界公民平等參與政治。

以上兩種世界主義關(guān)注的是道德和政治法律層面上具有全球普遍性的問題,而文化世界主義則將焦點放在地方民族文化身份的特殊性上。哲學家安東尼· 阿皮亞(Anthony K. Appiah)在《世界主義:一個陌生人世界的倫理學》(Cosmopolitanism: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2006)一書中就提出“ 植根本土的世界主義”(rootedcosmopolitanism)這一概念。阿皮亞認為,身份是建立在一個人自己的文化和社會所提供的一系列選則之上的,人們不僅要認真對待一般的人類生命的價值,而且也要認真對待特定的人類生命的價值,即人們在自己的社區(qū)內(nèi)創(chuàng)造的那些賦予其生活意義的價值。人們需要保護個人所屬的各種文化,同時也要接受個人具有多重成員身份和不同的忠誠,并與國家內(nèi)外屬于不同文化的個人共存,這些人同樣也具有不同的忠誠和多重身份。但是,阿皮亞也指出,對人類價值的普遍關(guān)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間的合理差異間有時會發(fā)生沖突,他提出用對話的方式加以解決?!?有些價值是而且應該是普遍的,就像有許多價值是而且必須是地方的一樣。我們不能指望就如何對這些價值觀進行分級和排序達成最終共識。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回到對話的模式,特別是來自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之間的對話”(Appiah 17)。這種對話也被后殖民理論家霍米· 巴巴(HomiBhabha)稱之為跨文化翻譯實踐(Bhabha 38-52)。誠如赫爾德所言,文化世界主義應該被理解為“ 在民族文化、命運共同體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間進行調(diào)解的能力”(Held57)。通過對話,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們之間能增進理解和包容,相互學習和借鑒,和平共存于人類共有的世界。

綜上所述,世界主義的理論概念一直在動態(tài)發(fā)展,并不斷反映著倫理觀念的變遷,在21 世紀的今天,它更加具有了多元的闡釋空間。比較文學學者王寧從十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建構(gòu):(1)作為一種超越民族主義形式的世界主義。(2)作為一種追求道德正義的世界主義。(3)作為一種普世人文關(guān)懷的世界主義。(4)作為一種以四海為家、甚至處于流散狀態(tài)的世界主義。(5)作為一種消解中心意識、主張多元文化認同的世界主義。(6)作為一種追求全人類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義。(7)作為一種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世界主義。(8)作為一種實現(xiàn)全球治理的世界主義。(9)作為一種藝術(shù)和審美追求的世界主義。(10)作為一種可據(jù)以評價文學和文化產(chǎn)品的批評視角(王寧 12)??梢钥隙ǖ氖牵酥?,世界主義還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學者去探究和進行理論建構(gòu),而世界主義的美好愿景也等待著人們?nèi)崿F(xiàn)。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Appiah, Kwame Anthony. Cosmopolitanism: 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6.

Bhabha, Homi. “Unsatisfied: Notes on Vernacular Cosmopolitanism.” Postcolonial Discourses. An Anthology. Ed. G. Castl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Douzinas, Costas. Human Rights and Empire: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Cosmopolitanism. Abingdon: Routledge-Cavendish, 2007.

---. “The Metaphysics of Cosmopolitanism.” After Cosmopolitanism. Eds. Rosi Braidotti, Bolette Blaagaard and Patrick Hanafin.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Held, David. “Culture and Political Community: National, Global, and Cosmopolitan.” Conceiving Cosmopolitanism: Theory, Context and Practice. Eds. S. Vertovec and R. Cohen. Oxford: Oxford UP, 2002.

Kant, Immanuel. Toward Perpetual Peace and Other Writings on Politics, Peace and History. Ed. Pauline Kleingeld. Trans. David L. Colclasure. New Haven: Yale UP, 2006.

Kleingeld, Pauline. “Six Varieties of Cosmopolitanism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German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60 (1999): 505-524.

Marx, Karl and Friedrich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n Revolu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1.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Nie, Zhenzhao. The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Peking UP, 2014.]

Nussbaum, Martha. Frontiers of Justice. Disability, Nationality, Species, Membership.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P, 2006.

Papastergiadis, Nikos. Cosmopolitanism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2.

Robbins, Bruce and Paulo Lemos Horta, eds. Cosmopolitanisms. New York: New York UP, 2017.

Taraborrelli, Angela. Contemporary Cosmopolitanism. Trans. Ian McGilvray.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5.

王寧:世界主義與世界文學?!段膶W理論前沿》第九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Wang, Ning. “Cosmopolitanism and World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Theory. Vol. 9. Beijing: Peking UP, 2012.]

責任編輯:俞茉

猜你喜歡
世界主義全球化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凈能源危機:特朗普的貿(mào)易戰(zhàn)與全球化的終結(jié)
媒介化的世界主義:世界主義媒介研究文獻綜述
全球化陷阱
經(jīng)驗不斷改造如何可能
“世界文學”概念:維蘭德首創(chuàng)
阿皮亞的世界主義思想研究
世界文學背景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