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毓 齊樂遙 鞠熙
摘要:大青二青是潭柘寺中的靈蛇,其傳說主要講述靈蛇與潭柘寺建寺和當?shù)厮吹纳詈耜P(guān)聯(lián)。傳說之所以經(jīng)久流傳,是因為“靈蛇”走向了現(xiàn)實生活,成為一種地方自然知識。將其放回當?shù)毓逃械霓r(nóng)業(yè)傳統(tǒng),會發(fā)現(xiàn)不同版本的傳說中建立了人與自然的區(qū)域性認同,形成了山川圣地中生態(tài)—文化的互動。民眾對靈蛇的認識反映了當?shù)厣矫袢绾卫斫庾匀?,尤其是地方?jīng)驗下人與生靈、水的關(guān)系,即“自然觀”。在其想象中,生靈具有感知人性的能力,可以鏈接人與自然。京西山民所理解的人地關(guān)系,既有基于環(huán)境的“自然—生靈—人”關(guān)系,也有基于等級的“天—皇權(quán)—民”范疇。更重要的是,它們都以“生態(tài)—信仰”為基本結(jié)構(gòu),這正是潭柘寺山民共享并內(nèi)涵于生活的自然觀。
關(guān)鍵詞:生靈;大青二青;民俗傳說;潭柘寺;生態(tài);自然觀;人地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a)-0081-07
Spirits, Legends,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 Study on the Legend of Daqing and Erqing in Tanzhe Temple, Beijing
ZHAO Lingyu, QI Leyao, JYV Xi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Daqing and Erqing are the spirit snakes of Tanzhe Temple, and their legend focuses on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nakes and the founding of Tanzhe Temple and the local water sources. The legend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snak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people's real life and have become a kind of local natur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the legend in terms of local agricultural traditions, one finds that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legend establish a regional ident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rming an ecological-cultural interaction in the holy land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snake reflects how the local people understand nature,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iving beings and water under the local experience, that is, the "view of nature". In their imagination, spirits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human nature and can link humans with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as understood by the western mountain people of Beijing is both environment-based "nature-spirit-human" and hierarchical "heaven-royalty-people". and the hierarchical "heaven-royalty-people" category. More importantly, they are all based o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ecology-faith", which is precisely the view of nature shared by the people of Tanzhe Temple and embedded in their lives.
Key words: Spiritual creatures; Daqing and Erqing; Folk legends; Tanzhe Temp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iew of natur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潭柘寺地處西郊,是北京地區(qū)最古老、最著名的寺廟之一,歷來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說法。大青二青傳說是寺院最著名的傳說,歷史悠久,異文眾多,主要內(nèi)容圍繞著大青、二青兩條靈蛇與潭柘寺建寺和當?shù)厮吹纳詈耜P(guān)聯(lián)而展開。大青二青傳說的特別之處在于兩蛇不僅歷代口耳相傳,也留下了大量“親身經(jīng)歷”與“親眼所見”的記載,直至今日仍在潭柘寺周邊廣泛流傳。這種流傳與缺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直接關(guān)系:青蛇為龍子化作,來自龍?zhí)?,在中國歷史傳說中它一直與水源相聯(lián)系;龍?zhí)哆@方京西山地中的水源,在普遍干旱的環(huán)境中被奉為神圣之地。據(jù)此,有理由認為,長盛不衰的靈蛇信仰不僅反映出當?shù)厣矫衽c動物的相處方式與認知觀念,更折射出當?shù)厣矫袢绾慰创⒗盟?、崇拜水的生態(tài)知識。
長期以來,民俗學研究中存在著明顯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動物傳說和傳說中的動物角色在民間傳說中往往處于“人”傳說的附屬地位,動物與人的真實關(guān)系、動物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動物與人類共同構(gòu)成的生態(tài)世界,都很少得到重視。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態(tài)保護意識的提升,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主義人地關(guān)系遭遇嚴峻挑戰(zhàn)。漢語民俗學界主張重拾“自然之鏈”,即人們以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自然與文化和社會相互纏繞的方式感知、表現(xiàn)世界[1]。大青二青傳說即是這種人與自然普遍聯(lián)系、互動的典型。傳說的重點并不是靈蛇本身的精怪法力,也不是佐證其切實發(fā)生,而是將傳說放回當?shù)毓逃械纳?,民眾如何看待自然中的動物與水,如何理解自然想象,大青、二青就是他們講述自己“自然觀”的故事。
因此,本文并不將大青、二青視為傳說中的精怪或有些怪異的動物,而是將它們看作京西生態(tài)世界中的標志性物種——有崗哨(guadian)[2]意味、有符號意義、有社群價值的“生靈”;本文也不僅將傳說視為口頭藝術(shù)或語言消遣,而是回到“傳·說”的本意,將其視為地方性知識系統(tǒng)的口述表達,是承載人類日常生活意義的“社會話語流”[3];透過這樣的生靈與傳說,探索人類如何生活于自然之中,且如何認識與闡釋自己與生境之間的關(guān)系。
具體而言,本文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有三個:第一,大青二青傳說源自怎樣的背景生境,體現(xiàn)了哪些生態(tài)要素?這一傳說何時被建構(gòu),影響其流變的主導因素是什么,異文有怎樣的特殊意義?第二,潭柘寺周邊民眾如何認識大青二青傳說中的動物、水和生態(tài)?這一傳說如何與社會互動,具有怎樣的作用?第三,大青二青傳說傳遞了怎樣的人地關(guān)系思想,這一思想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當下又有著哪些新的啟示?
1 潭柘寺的生境
大青二青傳說的發(fā)源與流傳不僅是社會因素的產(chǎn)物,也受到潭柘寺這一西山富水生境的深刻影響??疾焯惰纤录捌渲苓叺淖匀画h(huán)境、歷史概況與人和水關(guān)系,即是從不同角度考察生境與傳說的互構(gòu)性,對研究傳說的發(fā)源與流傳具有基礎(chǔ)性意義。
1.1 潭柘寺的自然環(huán)境與歷史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位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區(qū),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境內(nèi)河流徑流量較小,水資源稟賦不足,加之生產(chǎn)生活用水量持續(xù)上升,水資源短缺問題十分嚴重。潭柘寺地處神京右臂,依山而立,泉水環(huán)繞,樹木眾多,是水資源稟賦不足、時空分布不均的華北平原中珍稀的水源地,也是各雨帶降水的集中地區(qū)。潭柘寺的潭水之“靈”,以及由之而生的靈蛇信仰與傳說,正是出現(xiàn)于這種自然條件背景下。
在地理位置上,潭柘寺位居西山群寶珠峰南麓,周圍有九峰拱衛(wèi)?!短惰仙结对扑轮尽分行稳萏惰纤轮跒椤耙簧介_,九峰列”,書中還錄有“徑入羅睺列九峰”的詩句;田野調(diào)查中受訪當?shù)乩先烁菍⒋说刭潪椤叭荷焦靶l(wèi),九龍戲珠”??梢娞惰纤碌貏莶粌H有群山環(huán)抱的險峻,更有九峰開列猶如九龍戲珠的絕佳地勢。
背倚燕山寶珠峰,坐落南麓,四周有峰巒環(huán)繞的地形特征為潭柘寺的局地生境形成提供了條件,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塑造了潭柘寺的局地小氣候,加之潭柘寺西北有二疊系河流沉積地層出露,從地理上驗證了水源存續(xù)的條件。早在金朝,就有僧人重玉在《從顯宗皇帝幸龍泉寺應制》詩中寫潭柘寺“俯臨絕壑安禪室,迅落危崖瀉瀑流”?!短惰仙结对扑轮尽分杏涊d,“舊志:‘古有三潭,潭水磅礴,繞峰而出。其一今為寺基,二則甃以為池”,其中“為寺基”的潭水是文本傳說中所傳“龍?zhí)丁?,現(xiàn)今潭柘寺山后仍有一水源名為“龍?zhí)丁?,是當?shù)厣矫窨谥兴鶄髁硪粋髡f發(fā)祥地。地理條件、詩句與古潭傳說共同為此區(qū)域長期以來降水較多、泉水豐沛提供了印證。丘陵、濕潤的自然條件利于植被生長,尤其為喜山林、蔭蔽、濕潤的動物提供了宜居環(huán)境。地勢、植被與水源之佳,在傳說中反映為人對自然、風水極佳的感知,促進了潭柘寺的建寺以及周圍人口的聚集,成為大青二青傳說在與生境的交織中世代流傳的開始。
潭柘寺又稱潭柘山岫云寺,自古即是京西名剎,其開創(chuàng)可追溯至晉時。北京五朝帝都的社會政治背景使得潭柘寺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4],至清代擁有了皇家寺廟的地位。皇家名號使得潭柘寺周邊的山林環(huán)境地位崇高,得到充分保護,維持了大青二青傳說的原始生境,保留了傳說得以延續(xù)的生態(tài)條件。
受佛教與皇權(quán)的烘托,潭柘寺在其時的中國范圍內(nèi)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來此游玩的文人眾多,形成了多樣化的傳說寫作,記錄了有關(guān)生境、傳說、僧侶、生靈等多個領(lǐng)域的多樣見聞,至今仍有諸多詩句、對聯(lián)、文章和碑刻留存,這也為大青二青傳說的文獻研究與歷史傳說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此外,潭柘寺?lián)碛胸S厚的廟產(chǎn),特別是明清時期,在清朝上報戶部領(lǐng)取憑證文書的土地就有43 000多畝[5]。這使得潭柘寺周邊村落得以依靠廟產(chǎn)維持生計,不僅形成了以潭柘寺為軸心的地緣共同體,也共同受到潭柘寺文化影響構(gòu)成了精神共同體。因此,潭柘寺大青二青的傳說得以在周邊村落廣泛流傳,并被山民們的自然觀不斷塑造,在人與生境的變遷中不斷流變。
1.2 人與水的關(guān)系
在潭柘寺周邊山民的勞動生產(chǎn)中,天然降水和地下水是最重要的水資源來源,“靠天吃飯”成為主要的農(nóng)業(yè)用水方式。
大青二青傳說的發(fā)源生境——潭柘寺龍?zhí)兜闹饕a給水源是降水和地下水。在靠天吃飯且降水量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龍?zhí)妒钱敃r農(nóng)業(yè)灌溉的重要水源地,以龍?zhí)稙樵搭^形成多股山泉圍繞潭柘寺的院落,并向下游輻射,供給村落使用,對潭柘寺周邊的生產(chǎn)生計意義重大。土地革命時期,廟產(chǎn)土地得到解放,但龍?zhí)兑琅f“有泉水一年四季嘩嘩地流,直到八幾年的時候,那溝里水還流著”。這也使得與龍?zhí)蛾P(guān)系緊密的大青二青傳說得以在山泉輻射的地域范圍內(nèi)廣為流傳,并在高度依賴水源的以農(nóng)、林業(yè)作為主要產(chǎn)業(yè)的地方社會代代相傳。
京西有千年采煤史,改革開放后,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潭柘寺周邊的煤礦開采行業(yè)迅速擴張,對地下水的破壞顯而易見:“地下挖下去一兩千多米,水往低處流,水就沒了。”地下水的減少使得村中水井水位也一并下降,山民日常用水更加困難。同時,京西地區(qū)的降水量也在減少,村民說:“十來年一個夏天就下一次大雨。”降水的減少和地下水的破壞直接導致龍?zhí)端夸J減,不再能供給灌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潭柘寺周邊農(nóng)業(yè)走向凋敝,大量勞動力出走,人水關(guān)系逐漸緊張。
現(xiàn)今,潭柘寺周邊及延伸河道已經(jīng)基本枯竭,自來水的入戶普及和機井取代了傳統(tǒng)的山泉和鑿井取水。雖然門頭溝地區(qū)“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的職能定位使得煤礦逐漸關(guān)停,地下水水位慢慢恢復,有的泉水開始“又活了”,但潭柘寺生境的破壞已成事實,這也使得大青二青傳說和其發(fā)源的龍?zhí)恫辉倥c山民生活密切聯(lián)系,而是走向了信仰與現(xiàn)實的分歧。
2 蛇的傳說
動物與宇宙論之間的關(guān)系,是理解中國古代自然知識的關(guān)鍵[6]。大青二青傳說自明代流傳至今,文本發(fā)生了多處改變,這些改變與潭柘寺周邊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變動息息相關(guān),是研究當?shù)厣矫褡匀挥^及其變化的可行對象。本文按照歷代文獻和田野調(diào)查兩個資料獲取途徑分類,系統(tǒng)梳理并介紹有關(guān)大青二青的傳說及其流變,呈現(xiàn)時間演變下人們的自然觀念差異,從而為下一步總結(jié)“人—蛇—水”間的交互關(guān)系奠定基礎(chǔ)。
2.1 歷代文獻中的大青二青傳說
潭柘寺大青二青傳說中最為著名的是“潭龍讓宅”說,不僅將潭柘寺的建立與“龍”建立了聯(lián)系,還涉及大青二青兩條靈蛇的身份和來歷。本文聚焦于此,更是由于“潭龍讓宅”傳說由明清至新中國成立記載未曾間斷,人們對靈蛇的態(tài)度和自然觀念的變化可以得到較為明確的展示。
文獻記載的大青二青傳說故事主要由以下情節(jié)單元構(gòu)成:
潭龍聽法:潭柘山上有龍?zhí)?,舊為海眼,潭中有一老龍,華嚴禪師在幽州一帶講經(jīng)時,潭龍日夜聽法,受佛心感化。
龍去潭平:一日風雨大作,潭龍飛去,龍?zhí)断В|吻涌出。
留下龍子大青二青:老龍離去后,留下化身青蛇的龍子大青二青,護佑潭柘寺。
大青二青傳說最早記載見于明代萬歷年間劉侗、于奕正所作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華嚴師時,潭龍日聽法,苦不得師貌,山神教龍,師嗔則著相,則天龍鬼神得見之。乃偽潑飯藉踐,師乃怒,龍乃見師,作禮具言,許施其宅。一夕,大風雨,潭則平地,兩鴟吻涌出,今殿角鴟也,寺自是不潭矣?!盵7]同樣的記載還頻見于清初文人的游覽詩文中,如《潭柘寺分得柘字》中有“舊聞此海眼,真僧奪龍舍”。龍?zhí)稙椤昂Q邸钡慕忉?,一方面來自古人龍生海中的觀念,另一方面反映時人對潭柘寺富水生境的理解和崇拜。“龍讓其宅”的故事不僅是贊頌華嚴禪師佛法精妙的側(cè)寫,也為潭柘寺增添神圣性與神秘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文獻的記載中,大青二青不僅是具有神性的龍子和佛心感化之物,更是兩條與山林環(huán)境密切結(jié)合的靈蛇,“小青……與人馴狎,時盤宿僧榻,禱之能致雨?!比伺c蛇相狎,共處自然之中。蛇是兼有傳說與現(xiàn)實的生靈,人借蛇之靈達成致雨的需要。人們相信,龍的加持是潭柘寺靈驗的本源,蛇的存在是潭柘寺靈驗的體現(xiàn),生活與信仰、動物與生態(tài)、人與自然在大青二青傳說中被統(tǒng)合起來,塑造了京西局地富水生境中的“地方性知識”,從而影響北京更廣泛的缺水地域。
然而,隨著近代社會文化和科學的普及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率先開化,民國時期留下的文人筆記中,人們對大青二青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在資料中,人不再與蛇“相狎”,而是凌駕于自然之上,試圖控制生靈乃至自然?!都t旗漫卷魚子山》中記潭柘寺內(nèi)青蛇實是寺內(nèi)和尚捉來,“其實和尚在捉蛇的時候,也是提心吊膽的,一不留神,被蛇咬一口,幾個月都不能好?!盵8]《梅蘭芳全集》中記載,大青二青傳說“給廟內(nèi)一部分不守清規(guī)的住持創(chuàng)造了騙人的條件。”[9]
文獻中文人對大青二青傳說態(tài)度的變化,反映了隨著科學的普及和技術(shù)的發(fā)展,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生靈可以溝通和改變自然,大青二青及蛇所具有的生態(tài)功能被消減。人在生態(tài)中的主體性崛起,居于更具統(tǒng)治性的地位,作為生境的改造者而非生存者行動。加之生態(tài)與氣候變化,大青二青傳說的原始生境被破壞,傳說的現(xiàn)實基礎(chǔ)日益消亡。至此,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靈消亡,傳說架空,大青二青傳說失去了其所植根的土壤。
此外,潭柘寺的大青二青傳說在歷代文獻中還體現(xiàn)為“龍侍盧師降下甘霖”及“二蛇護送達觀朝峨眉”的故事,但相比于“潭龍讓宅”都非主流,民國后漸無有關(guān)記載。不過兩故事中的蛛絲馬跡也反映大青二青之所以為山民信仰,很可能源于龍子身份的賦權(quán),以及“佛心感應獸心靈”的加持,將其與普通的青蛇相區(qū)分,使其具有興云致雨的特殊能力。
2.2 田野調(diào)查中搜集到的大青二青傳說
現(xiàn)今,大青二青傳說仍在潭柘寺周邊的南辛房村、平原村、桑峪村、王坡村等村村民口中流傳,當?shù)鼐幼∫丫们夷隁q較高的村民幾乎都對這一傳說有比較清晰的記憶。為系統(tǒng)了解當?shù)厣矫裱壑械拇笄喽?,筆者進行田野調(diào)查對比口傳與文獻記載傳說的差異,為進一步感知山民的自然觀提供支持。
首先,田野調(diào)查中,山民們有意強調(diào)華嚴開山建寺時所見潭柘山的風水之佳。“(華嚴禪師)來到幽州的地界,在云頭上一看,忽然眼前一亮,看到山清水秀,風光秀麗,萬壑堆云,一瞧,周圍正好一圓形九個山峰,九個山峰好像九龍戲珠,這地方太好了,他就落下云頭……”在山民眼中,傳說故事的發(fā)源與潭柘山九龍戲珠的風水和水源豐沛的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
其次,在山民們的傳述中,“龍?zhí)丁钡臄?shù)量發(fā)生了改變。在文獻記載中,真正的龍?zhí)对诶淆堧x開“海眼”后就龍去潭平,而山民則說“大青爺二青爺是兩條青龍,潭柘寺就有兩座龍?zhí)叮淆執(zhí)毒驮趯氈榉搴竺?,下龍?zhí)对诘弁鯓湎旅妗薄褒執(zhí)队幸恍〔糠质侨?,還有夏天的雨水”,可見隨著明清至今潭柘寺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和口口相傳對細節(jié)的改造,傳說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山民以龍有二潭之說附會潭柘寺本身的自然環(huán)境,使傳說更加現(xiàn)實可信。
文獻資料與田野調(diào)查傳說的差異,最突出的一點是增加了“乾隆皇帝駕臨,二青討封不成反被煮粥”的單元情節(jié)。幾乎每一位講述大青二青故事的村民都提到二青修煉多年后,“乾隆皇帝來潭柘寺,他就想上皇帝跟前顯圣一下,討個封賞”,于是順水流躲入流杯亭皇帝龍椅下,現(xiàn)出原形,卻嚇到乾隆,被罵“你這蠢蟲,供眾之物,還不快快離去”。二青遂羞而順水漂至大銅鍋里,成為香噴噴的“蛇粥”。在這一情節(jié)中,靈蛇作為自然界的“高級生物”,并未與皇權(quán)這一社會秩序中的權(quán)威脫節(jié)?;蕶?quán)凌駕于大青二青的神異之上,兼有神性和動物性的靈蛇也不得不向皇帝“討封”,甚至因皇帝的一句話而落入鍋中成為“供眾之物”。由此可見,生靈與人并非形成二元對立的割裂關(guān)系,而是被納入了統(tǒng)一的秩序范疇。
3 人、蛇、水的關(guān)系
在統(tǒng)一的秩序范疇之中,人與靈蛇、人與靈蛇所關(guān)聯(lián)的水源與生境如何互動,靈蛇和傳說對民眾思想和生活具有怎樣的作用,其作用如何體現(xiàn),是探討大青二青傳說為何流傳、山民生態(tài)觀如何建構(gòu)的另一層面。本文認為,大青二青傳說之所以經(jīng)久流傳,是因為靈蛇走向了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成為一種與降水、水源有關(guān)的自然知識。在門頭溝當?shù)毓逃械霓r(nóng)業(yè)和祈雨傳統(tǒng)中,有關(guān)靈蛇的傳說建立起了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和區(qū)域性認同,形成了山川圣地中的崗哨與互動,構(gòu)建了普遍聯(lián)系的生態(tài)互動。
3.1 蛇與水的聯(lián)系
潭柘寺大青二青祈雨的傳統(tǒng)早在金代就開始陸續(xù)見于文獻記載。明代是大青二青祈雨之靈最為卓著的時期,達觀法師在《送龍子歸潭柘文》中點明,二青是求雨應驗的主要對象,每到干旱時節(jié),二青則會體恤民情,降下甘霖:“歲或不若,雨陽愆期,……二青靈通,吐沫為云,噴涕為雷,彈指之頃,潤沾大地?!薄堕L安客話》《帝京景物略》《燕山叢錄》《宛署雜記》等書均成于明代,書中均有向大青二青求雨的片段,是潭柘寺靈蛇禱雨記載的主要來源。可見,在明代思想觀念中,動物與人類就已同在統(tǒng)一的社會秩序之內(nèi)[10]。大青二青與雨水的關(guān)聯(lián)在山民中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偷匚?,不僅在民間口傳,更有多部方志記載,被官方收錄。
這種關(guān)聯(lián)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大青二青祈雨的靈驗很可能來自龍的“賦權(quán)”?!疤洱堊屨闭f認為,大青二青具有一切龍的神性與靈性,這與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素有的龍蛇一體的信仰崇拜相契合。古籍中有蛇化為龍的記載。如“傳曰:蛇化為龍,不變其文?!盵11]“有自然之龍,有蛇蝎化成之龍?!盵12]此外,蛇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相關(guān),和農(nóng)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同步,與水的豐枯同步,還有很強的生命力。上述特征使蛇具有了相當?shù)纳衩匦?,從而在山民對其敬畏與好奇的過程中成為龍的容合對象之一。在眾多文獻中均有“龍子青蛇服”的說法,將時人對龍的崇敬和相信轉(zhuǎn)化為對可視可及的蛇這一生靈的寄托,形成人觀察自然、改變自然的一種實踐路徑。
祈雨是大青二青傳說流傳的需要,也是人們以靈蛇為聯(lián)結(jié),與自然生境交互的重要體現(xiàn)?!堕L安客話》記載大青二青“歲旱禱雨輒應”[13]?!短惰仙烬埲孪灿炅羲蕖芬辉姼鼘⑻惰纤陆涤昱c龍子直接聯(lián)系起來:“潭龍舍宅去,龍子留巖竇……俄聞雷殷殷,斯須變氣候”[14]。在潭柘寺周邊,靈蛇與龍合為一體,共同作為與降水相關(guān)聯(lián)的對象而存在。雖然文獻中并無潭柘寺一帶具體祈雨儀式的記錄,但潭柘寺山民們口中仍有祈雨儀式的流傳:祈雨儀式的對象是龍王爺,時間主要是每年陰歷五月十三。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若天一直無雨,各村即在水井邊鉆一個小洞,內(nèi)置擱一個泥胎稱作龍王爺,村民“用柳樹條編個帽子戴上,或是杵點紙環(huán)似的東西掛頭上,然后跪求。他們中有人說求雨三天之內(nèi)肯定得下?!边@種儀式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40年代。1942年山民為逃饑荒出走張家口一帶,這種伴隨著定居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生的祈雨儀式才逐漸消亡。
3.2 人與蛇的關(guān)系和互動
大青二青傳說得以流傳至今的另一原因在于傳說的載體——蛇。長期以來與山民的生產(chǎn)生活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從現(xiàn)實出發(fā),蛇至今在潭柘寺周邊山中和村落出沒,常為當?shù)厣矫袼?;從傳說與信仰出發(fā),潭柘寺中供奉大青二青像,周邊村落中口口相傳的大青二青故事雖在具體細節(jié)上略有出入,但對其靈性的相信和“護生”觀念已成共識?,F(xiàn)實與傳說共同構(gòu)成了從“文本”走向“生活”,最終走入“生境”的人蛇關(guān)系。
蛇在潭柘寺山民的口中有多種稱呼,較為通用的是“長蟲”和“小龍”。其中,“長蟲”多用來表述現(xiàn)實中作為動物的蛇,“小龍”則通用于吉祥寓意的語境。依前文所述,在地方社會的自然知識中,蛇與龍具有互通性,龍有蛇身,老蛇成龍,大青二青原來居住的海眼稱為上下“龍?zhí)丁?,潭柘寺由“老龍讓潭”而建,大青二青與龍同屬一脈,具有承繼關(guān)系。
據(jù)當?shù)厣矫衩枋?,潭柘寺生境中分布著多種顏色、大小各異的蛇。在周邊山民的動物知識中,蛇可被感化、成長、成“仙”,受到當?shù)厣矫竦淖鹬?。在山民認知中,如果在山上“解手”方便需要先禱告,在林中、村里遇到蛇也不能打傷或打死,否則“不知道就犯了什么忌諱”。蛇的靈性也使其可以懂得人的態(tài)度和語義,如果怕蛇,說一聲害怕,蛇就會聽懂,然后自己離開。
同時,蛇的成長依賴人對蛇的教化,“佛心感應獸心靈”的底層邏輯隱含在當?shù)氐膫髡f語流中,參與了當?shù)厝藢ι叩闹R建構(gòu)。山民認為,蛇的成長具有時間與教化兩個維度,蛇生存日久或受“佛心”感化都可以成“仙”。此處的“佛心”并非狹義的信仰佛教,而是泛指客觀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一種去心機的善性,人與蛇的關(guān)系由富含宗教色彩與皇權(quán)意涵的傳說故事世俗化,并在山民與蛇之間廣泛建立。
在大青二青傳說中,潭柘寺開山始祖華嚴禪師教化大青二青,使大青二青由蛇成“仙”,得以讓潭成就潭柘寺。在潭柘寺周邊山民的日常生活中,與蛇的不同互動則產(chǎn)生了新的故事,參與“善性可以感化靈蛇”的話語體系建構(gòu)。例如:一學生在放學時偶然被小蛇鉆進褲腿,半夜時小蛇前來托夢,小蛇稱并非有意嚇人,而是因為在被其他學生追打,不得已鉆進其褲腿躲避,并向其表示感謝。由此可見,山民對大青二青的供奉與崇拜并非僅限于滿足對自然的需要,而是泛化到生活整體,認為蛇是一種“仙”,秉持“心誠則靈”或“佛心”就可以使自己受到保佑,從而風調(diào)雨順、生活順遂。
在山民眼中,蛇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具有不同的能力水平,人的社會地位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具體實踐中人與蛇的關(guān)系。例如:傳說中乾隆皇帝可以封賞靈蛇大青,華嚴法師可以教化大青與二青并受其保護,但普通百姓與大青二青的關(guān)系多為百姓的單向崇奉,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蛇是山林中等級較低的小蛇而非靈蛇。在對人態(tài)度與行為的感知方面,靈蛇與現(xiàn)實中的蛇沒有顯著差別,這也使得對“佛心”的考察隨著包括蛇在內(nèi)生靈的分布而廣泛覆蓋,對社會行為有著更強的道德約束,并在世代相傳中形成“護生”的傳統(tǒng)。在這一互動過程中,蛇是人與自然的聯(lián)絡紐帶,蛇的成長階段與人的社會地位匹配呈現(xiàn),具有觀察人的行為和品行,獲知人們需求,并向自然傳遞的作用。同時,自然對人的反饋也可以通過生靈傳達,生靈數(shù)量的變化也間接反映社會普遍性的人心變動,并影響山民的生活。
4 結(jié)束語
長期以來,物、動物及一切“非人物”都被視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背景或符號,動物傳說和傳說中的動物角色在民間傳說中往往處于“人”傳說的附屬地位,動物與人的真實關(guān)系、動物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動物與人類共同構(gòu)成的生態(tài)世界,都很少得到重視。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思想觀念中,動物與人類同在統(tǒng)一的社會秩序;山民所處的地方社會之中,動物敘事恰是將地方社會與更廣闊的天下、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相聯(lián)系的紐帶,最終構(gòu)成以“生境—生靈—人”為基礎(chǔ)的平面關(guān)系和以“天—皇權(quán)—人”為基礎(chǔ)的立體秩序的三角形互動結(jié)構(gòu)(見圖1)。
大青二青的相關(guān)故事在京西地區(qū)廣泛流傳,造就了“生境—生靈—人”的平面關(guān)系和“天—皇權(quán)—人”的立體秩序的三角形互動結(jié)構(gòu),最終在人們腦海中構(gòu)成關(guān)于“生態(tài)—文化”秩序的圖景,“神京右臂”的富水生境由此成為宇宙世界的縮影:它既是自然世界的關(guān)系反映,其社會秩序也由人和動物共享。蛇作為其中有崗哨(guadian)意味、有符號意義、有社群價值的標志性物種,引導人們思考并建構(gòu)出包含自然與人文、宗教與政治的完整宇宙秩序。由大青二青故事可以看出,以潭柘寺為代表的京西地區(qū)不是僅有人類建筑與文化的皇家寺廟與田園,更是一個萬物有靈的“生態(tài)—文化”綜合體。
參考文獻
[1] 劉曉春.接續(xù)“自然之鏈”:在人類紀追問民俗學的“現(xiàn)代”[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2):15-27.
[2] FREDERIC K.病毒博物館:中國觀鳥者、病毒獵人和生命邊界上的健康哨兵[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21.
[3]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4] 溫金玉.律宗在北京:以清代潭柘寺為中心的考察[J].普陀學刊,2023(1):255-269,307-308.
[5] 《北京百科全書門頭溝卷》編輯委員會.北京百科全書:門頭溝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89.
[6] 鞠熙.狐仙故事與北京城的宇宙論意義[J].北京社會科學,2023(3):66-76.
[7] 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11.
[8] 《北京四史叢書》編輯委員會.紅旗漫卷魚子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107.
[9] 梅蘭芳.梅蘭芳全集:第3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225.
[10]鞠熙.城市里的鄰居們:北京城內(nèi)“四大門”動物的生活世界[J].開放時代,2020(6):182-207,10.
[1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2]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M].王明,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362.
[13]蔣一葵.長安客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48.
[14]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M].北京:中國書店,2009.